王付方剂学讲稿_王付方剂学讲稿pdf
王付方剂学讲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王付方剂学讲稿pdf”。
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 92 讲同步文稿
校编整理: shuangjia09、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
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1 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4 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8 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12 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15 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9 07.桂枝汤.......................................................................................................................23 08.小青龙汤....................................................................................................................26 09.小青龙汤(续).........................................................................................................30 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34 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38 12.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42 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46 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49 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53 16.济川煎.......................................................................................................................56 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60 18.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64 19.小柴胡汤(续).........................................................................................................68 20.大柴胡汤....................................................................................................................72 21.第二节: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泻要方......................................................................75 22.第三节: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薰方)79 23.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82 24.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附:抵挡汤、犀角地黄汤)..........................................86 25.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附:干姜附子汤、普济消毒饮、凉隔散)..............90 26.第四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附:导赤散、左金丸)..........................................93 27.麻杏石甘汤(附: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97 28.清胃散(附:附子泻心汤、玉女煎、柏叶散)..........................................................100 29.芍药汤(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104 30.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附:清骨散、当归六黄汤).....................................108 31.第五章:祛暑剂•桂苓甘露饮(附: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112 32.清暑益气汤...............................................................................................................115 33.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附:枳实薤白桂枝汤)....................119 34.理中丸(续)、小建中汤...........................................................................................123 35.吴茱萸汤..................................................................................................................127 36.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第三节: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130 37.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益气•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134 38.补中益气汤...............................................................................................................137 39.玉屏风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40.第三节:气血双补•八珍汤、归脾汤........................................................................41.第四节:滋阴•六味地黄丸(附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耳聋左慈丸、都气丸)..42.大补阴丸(附:左归丸)、一贯煎(附:蜘蛛散).....................................................43.百合固金汤、益胃汤.................................................................................................44.第五节:补阳•右归丸、桂枝加附子汤(附:桂枝甘草汤).....................................159 45.第六节:阴阳俱补•炙甘草汤...................................................................................163 46.肾气丸(附: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167 47.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九仙散.............170 48.第三节:固涩止泻•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附:禹余粮赤石脂汤).............174 49.第四节:固精止遗•金锁固精汤、桑螵蛸散。第五节:益气止带•完带汤、易黄汤..177 50.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第二节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180 51.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第三节: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184 52.第十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安宫牛黄丸(附:紫雪、至宝丹)。第二节:温开•苏合香丸
.....................................................................................................................................187 53.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四逆散..............................................................191 54.四逆散(续)、柴胡疏肝散、越鞠丸..........................................................................195 55.枳实薤白桂枝汤........................................................................................................199 56.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202 57.暖肝煎、天台乌药散(附:橘核丸、加味乌药汤)...................................................206 58.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209 59.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附:大黄甘草汤、丁香柿蒂汤、四磨汤).......................213 60.第十二章:活血祛瘀剂。第一节:泻热祛淤•桃核承气汤.........................................61.第二节:行气祛瘀•血府逐瘀汤...............................................................................62.第三节:益气祛瘀•补阳还五汤(附:风引汤、黄芪桂枝五物汤)...........................63.第四节:温经祛瘀•温经汤(附:生化汤)..............................................................64.第五节:消癥祛瘀•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65.第十三章:止血剂。第一节:清热止血•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66.第二节:滋阴止血•固经丸。第三节:益气止消•固冲汤.........................................67.第四节:温阳止血•黄土汤。第五节补血止血•胶艾汤。第六节化瘀止血•震灵丹..68.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附诸头痛适用方)................69.牵正散、小活络丹(附:乌头汤)............................................................................70.消风散(及其它适用方)、玉真散.............................................................................71.第二节:平息内风•羚角钩藤汤(附:风引汤、天麻钩藤饮)..................................72.镇肝熄风汤(附:安宫牛黄丸)、大定风珠...............................................................73.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74.清燥救肺汤(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桑杏汤..............................................75.第二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附:甘草干姜汤)...................................................76.养阴清肺汤、玉液汤、增液汤...................................................................................77.第十六章: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274 78.第二节: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及其系列方)..........................................................277 79.八正散、连朴饮、当归拈痛汤(及其关联方)、二妙散..............................................280 80.三仁汤(及其关联方)、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284 81.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287 82.防己黄芪汤、五皮散.................................................................................................290 83.第四节:温化水湿•真武汤(附:栝楼瞿麦丸)、实脾散..........................................294 84.苓桂术甘汤(附:葵子茯苓散)、萆薢分清饮、鸡鸣散、苦参矾石汤。第五节:祛风胜湿•独活寄生丸、乌头汤(附:桂枝芍药知母汤)....................................................................................298 85.第十七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301 86.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305 87.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第五节: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定痫丸............................................................................................................308 88.第十八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和胃•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第二节:健脾消食•健脾丸、枳实消痞丸、枳术丸.....................................................................................................311 89.第十九章:驱虫剂•乌梅丸......................................................................................314 90.第二十章:涌吐剂•瓜蒂散......................................................................................317 91.第二十一章:治痈疽疮疡剂。第一节:治外痈疽疮疡•仙方活命饮、阳和汤.............321 92.第二节:治内痈•大黄牡丹汤(相关方)。第三节:透脓愈疡•透脓散(相关方)....324-3-
01.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 概要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方剂学》《方剂学》我们在认识之前要知道:什么叫方剂?什么叫方。
剂学?我想,同学们对于方剂和方剂学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下,你们说
什么叫方剂?什么叫方剂学呢?方剂和方剂学区别在哪一点呢?思考这个问题了没有呢?我想啊,同学
们肯定会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方剂,简单的说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处方。同学们都见过处方,处方上主
要突出的是两个要点,一个就是药,一个就是量,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治病。这相当于我们在星期天啊,还是在放假呀,还是利用其他时间去门诊,看到大夫在开方,他都是开什么?药、量,药、量。有没有
好的治疗作用,我们暂时不说,不管怎样说,我们看到了处方。处方从我们学习这个角度就叫做方剂。
就这样简单。方剂是这样的简单。那我们学习方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的,同学们说,我们学习方剂学,主要涉及到有八大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方剂一样的,方剂就是什么?药物的组成,药和量。我想啊,同学 们也是非常清楚的,药和量哪一个最重要?同学们回答的与我问的不一致,这说明同学们回答的是正确的,我问的是有偏向性的,也说明同学们学习我们方剂学,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第二大方面就是方剂用法。方剂的用法啊,在通常情况下,在用法的时候,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个内容是煎药的方法,一个是服药的方法。你说哪一个最重要?同学们说都重要,那是真的。你比如 说在煎煮方面,该先煎的没有先煎,该后下的没有后下,影响疗效吧?假如说,在服用方面,对胃有刺 激性的药,饭前吃了,同学们那就意识到病人吃吃药更不舒服。说明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要。第三大方面,方剂的功用。功用啊,它告诉人们,我们所学的这个方剂,是干什么的,它具备了哪
些基本功用。你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方,方中既有大黄,又有附子,我们在认识它的功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用量。比如说,大黄大于附子,这个功用是什么?附子大于大黄,它的功用是什么?
大黄和附子用量相等,它的功用是什么?刚才所说的话,就是告诉同学们我们在认识功用的时候,不能
简单的局限在药,还要结合用量。
第四大方面,是我们学习方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药理作用。你比如说,我们中医说的发汗,从今天来看,药理作用它就是调节汗腺,我们今天中医所说的活血,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现代的药理
研究是改善微循环。我们今天学习补益,相当于调节人的免疫机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调节人的内分
泌等等。这样为我们扩大思路,进一步学好方,用好方,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大方面就是中医证型。中医证型,是突出我们中医的一个优势。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慢性胃
炎,西医它治疗慢性胃炎,在很多程度上,它的药有一定的固定性,而我们中医在认识慢性胃炎的时候,就认识到慢性胃炎有热证有寒证,这就是我们中医,在认识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一定的针对性。
第六个方面,我们要重视西医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仅仅停留在中医的证型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病需要的。你比如说,我们学习理中丸,它可以治疗西医哪些疾病?比
如说慢性胃炎可以治疗吧?那冠心病呢?也是可以的。其他方面呢?也是可以的。我们今天在治病的时
候,从临床实际来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辨西医的病结合中医的证两个方面的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七大方面,就是方证分析。方证分析就是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症状表现与我们所学的方
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我们学习有这样一个方,比如说麻黄汤,它可以治疗太阳伤寒证。1
治疗太阳伤寒证,它们的用药与太阳伤寒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还是间
接的关系?还是直接的关系?它们应该突出的是三个方面都有,既是相互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证要用这
样的方,既是直接的,又是什么?间接的。为何说又是间接的呢?换一句话说,我们认识麻黄汤,不能
把它局限在什么?太阳伤寒证,还可以治疗其它方面。这是方证分析。
第八大方面,就是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它又包括几个方面的知识呢。七大方面,方剂的组成、用
法、功用、药理、证型、疾病,最后一分析,最后一开方,最后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这是我们要知道,方剂它的任务,就是开个方,定个量。而我们学习方剂学呢,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我们学习方剂
学,从我的认识呀,方剂学,方剂的发展,最早,比较早,来源于经方,所以我们对张仲景的方要引起
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学习方剂学它有关参考用书。下面我们学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况。方剂学发展概况,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要从三大阶段来认 识。
第一个大的阶段,你们说方剂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开始治病就是一个方?还是一开始用的是单
味药?(单味药)同学们说的就是事实。古人啊,他在治病的时候,他是先用单味药。你比如说,举一
个例子,那古人啊,他在夏天受热了,出现了腹泻,有的人吃了黄连,他觉得这个药有止泻的作用。有的人啊,他吃了黄芩,他发现黄芩有止泻的作用。还有一个人,他既没有见过黄芩,也没有见过黄连,而见过的是黄柏,它也治什么?它也能治疗夏天受热引起的腹泻。人们啊,他在相互之间交流的时候,他会这样说,他说啊,夏天受热了引起的腹泻,用黄连效果比较好。那另外一个人怎样说呢?他说应该
是黄芩。各说各有理,谁也不会放弃谁实践的真理。当他第二年夏天的时候,又受热了,又出现腹泻了。
他一想,别人说的说不定有一定道理,他原来吃的是黄连,他又加上什么?加上了黄芩,他一吃,他发
现原来吃的黄连需要一星期达到治疗目的,如果加上了黄芩,三天达到了治疗目的。他觉得效果明显提
高了,这就是方剂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阶段,由单味用药到配伍用药。换一句话说,配伍用药在某种
程度上,它是对单味用药的进一步完善,使方在治病方面取得的疗效会更好一些。这是我们学习方剂发 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它就是由经验认识到理论总结。怎样叫做经验认识呢?我们刚才说了,黄连、黄芩可以治
疗什么?腹泻吧?已经配成方了吧?假如说夏天受热了,腹泻,吃了黄连、黄芩有止泻的作用,那古人
啊,他在总结的时候,他没有说是夏天受热了,他就知道腹泻用黄连、黄芩。那当然,昨天夜里冷不冷?
还可以吧?冷吧?冷,没有盖被子,衣服让别人穿走了,有没有可能也出现拉肚呢?有。拉肚了,他也
吃黄连、黄芩,他一吃,本来是止泻的,这一下腹泻怎样?更重啦。更重啦。早上要吃饭,在吃饭的时
候,家里生产的姜是个大丰收。早上想想,那就吃点姜,肚子不饿吧?一吃姜,他发现起了个什么作用?
止泻。这样,由经验认识到了个什么阶段呢?理论认识。怎样认识?他说这些药是治疗寒引起的腹泻,那些药是治疗其它方面的。是这样吧?人哪,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他是不断地在总结经验,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纵深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理论,理论是需要我们来总结的。我们学习方剂,你学第一遍是一种认识,你学习第二遍是一种认识,你学习到一百遍,你的认识在理论方面进一步升华。
当你走入到临床中,你第一次用半夏泻心汤治病的体会,当你到五年以后,你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在治病方面,疗效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辨证用方到用方辨证。怎样叫做辨证用方?就是说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治病的时候,是先有证,后用方,也就是说根据病人的病证表现,进行归纳、分析、判断为某一个证型,得出一个证 型之后,选用一个具有比较理想的,有针对性的方。这就是辨证用方。怎样叫做用方辨证呢?我们根据 2
所学习方,比如说有一个方,叫肾气丸。有这个方吧?同学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肾气丸它治疗的病证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它可以治疗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还有什么?脚气。
为何它可以治疗这样多的病?因为这些病,有一个共同点,它的病变证机都是阴阳俱虚。我们学习用方
辨证,使我们提高认识思维,改变学习由一点向面的发展。辨证用方指的就是有什么样的病证,用什么
样的方。而用方辨证告诉人们,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方,治疗中医的证型,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它可
以有很大的差距。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桂枝汤,桂枝汤它既可以治疗在表风寒表虚证,又可以治疗在里脾胃虚弱证。你说表和里,它的症状表现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们的病变证机有相同的。大的方面考
虑,它们的病变证机应该有两个是相同的,一个是寒,一个是虚。当然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重视相对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学习用方辨证,是思维的扩大,辨证用方是基本理论知识。我们学习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古老的方书。最古老的方书是什么书呢?就是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这本书
是在 1973 年,在长沙市马王堆 3 号汉墓中发现的,发现的比较晚,成书的时间比较早。这里面就出现 了一个问题。出现个什么问题呢?它收载的方,基本上都是,不是药的不全,就是量的缺少,或者是一
个方少写了几味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应用,应用起来,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虽然它很古老,但是,它的使用价值并不高,人们今天要想用,困难重重。它仅仅就是标志着,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了方书。
第二个方面就是方剂理论萌芽。这在什么时代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黄 帝内经》,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中医的理论基本知识,还是论
述中医的治疗方药?理论基本知识。它仅仅是记载了 13 个方,13 个方标志着方剂的理论在萌芽时期这
逐渐要成长。这 13 个方在临床实际中,即便是有治疗作用,也是非常弱非常弱的。换一句话说,我们
同学们到了临床中,你用《黄帝内经》 13 方去治病,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的。因为
这本书,它不是重点论述方的,而是论述方剂的基本理论知识。它仅仅告诉人们,方是可以治病的。
到了第三大方面,就是理法方药具备。理法方药具备就是在两汉时期的。先有西汉还是先有东汉呢?
先有西汉,后有东汉。那就是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他治病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一本书,叫《伤寒杂 病论》《伤寒杂病论》后人把它分为两本书,一本就是《伤寒论》。,一本就是《金匮要略》。经过我们在临床中的应用,经过总结古人的临床应用,可以说《伤寒杂病论》的方,它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组方严
谨,第二个主次分明,第三个效宏药少,第四个有的放矢,第五个方面变化巧妙,第六个方面易于应用。
由于它具备了六个特点,所以人们把张仲景的方称为什么?经方,也称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记载的方有多少?同学们说有 260 个方。在《伤寒论》中有 115 个方,在《金匮要略》中有 184 个方,这两本书重复的方、佚名的方去掉,那就是 260 个方,也可以说重复的方、佚名的方有 39 个方。同学
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一数《伤寒论》这本书有多少方。长期以来,都是说 112 或者说 113。而我 们经过一数,既不是 112,也不是 113,而是 115。《金匮要略》有的说是 205,有的说是 262,我们一
数,是 184。为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呢?关键就是《金匮要略》这本书中,后人在整理的时候,它把 《千金》的方,《肘后》的方,《外台》的方,收录了一些,人们在数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方计算到里
边。我们在总结认识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而准确的概念。第四大方面,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国家政府组织颁布而写的一个书。说明社会进步了吧?它一
个代表性的一个书,叫什么书呢?叫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它主要就是标志着国家发展进步,由政府组织颁布而写。
第五个方面,就是研究方剂的理论。研究方剂的理论呀,是这样的,人们在认识方剂的时候呀,在 3
成无己之前,认识方的时候,它仅仅认识这个方,比如说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它就是一个麻黄汤。
到了成无己,他在认识方剂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他认为麻黄和桂枝是什么关系,麻黄和杏仁是什么关系,麻黄与甘草是什么关系,他在探讨的时候,他就探讨它们是亲戚关系?还是同学关系?还是夫妻关系 ? 还是上下关系?还是左右关系?你看他在认识方面发生变化了吧?我们今天在研究方剂的时候,就是从
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第六大方面,就是要知道最大方剂的全书。这个书叫什么哩,叫《普济方》。它标志着在古代,方
剂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已经发展了多少方了?六万多方了。这说明方剂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人们 在总结的时候,总是能进一步总结出一定在古人方的基础上更完善的一些。不过,到了今天,有一个方
书也是比较大的,就是解放之后,有一本书叫《中医方剂大词典》。它收载的有九万六千多个方,这说
明啊,方的发展速度还是在进一步发展的。你看到了今天,有没有可能超过十万首呢?远远已经超过了。
再一个方面就是方剂配伍方法。方剂的配伍方法呀,我们认识方剂,从我的认识,方剂的配伍方法
是很重要的。怎样叫做配伍方法?就是告诉人们,在组方的时候,它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技巧要掌
握,古人他为何要用这一味药,我的认为,不一定就局限在认识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更重要要认识
到有病证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你比如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一个大热证,你在研究配伍方法的时
候应该用什么药?大热证,应该用清热的药。根据配伍的方法,应该再少用一点辛热的药,它有利于热
向外透达。这是我们学习方剂配伍方法,提高我们临床组方用方,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02.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治法与方剂,它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也可以说这一章所涉及到的内容,概括我们所学的所有的方。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什么叫做治法?就是同学们所说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或者说是法则。
什么叫方剂?方剂简单的说,那就是处方。在治病的过程中,治法的前提是什么?治法的前提是辨证。
辨证,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在临床实际中,辨证是难还是不难?同学们说了,会者不难,难
者不会。这就概括了不存在难和易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存在。现在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要
认识到,辨证你不要把问题考虑得太复杂,我认为呀,在辨证的时候,你考虑问题尽可能是哪一个地方
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你就从哪个角度考虑。你比如说,相对而言,咳嗽多不多?咳嗽多不多,一句话基
本上就能把咳嗽的大方向搞清楚。那就是什么?同学们说痰,白痰、黄痰。如果说病人没有痰,一句话,问他与天气变化有没有关系。你说这辨证难它还是不难哪?就是同学们所说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难这个问题。再举一个例子。慢性胃炎也是比较多的,你说它辨证难度有多大?
很难说清楚。但是我们同学们都知道要问病人一句话,平时爱吃热的还是凉的?一句话,基本上就把病
寒热搞清楚啦。这就是治法与辨证之间的关系。在确立治法之前,必须得什么?先辨证,换一句话说,在辨证之前,一定要认识这个人是什么病,相当于应该知道西医的病吧?应该知道我们中医的证吧?然
后就可以确立治法吧?刚才我们说咳嗽、胃痛,这样都是症状,你仅仅根据咳嗽、胃痛很难说清楚,它 是什么证型。经过问病人的痰,与天气的变化,或者与饮食的冷热,就可以确立用散寒的药、用清热的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偏于热,一大类就是偏于寒。辨证与
治法,治法与辨证,不管怎样说,都是先辨证后确立治法。同学们现在把书往后翻一下,翻一个什么,任何一个方,都没有提到治法,是这样吧?现在我们要知道,治法与功用之间的关系,治法针对的是什 4
么?是辨证。功用针对的是什么?针对的是方剂。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学期学习方剂学首
先研究的是病证还是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如果我们先针对方剂的组成,从方剂的组成入手,应该
研究的是功用。换一句话说,研究治法与功用针对的方面不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举一个例子,肺 寒证,辨证了吧?确立治法,那就是散寒,选用代表方就是小青龙汤。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辨证、治
法、方剂。而我们学习方剂是把它颠倒过来了,先学习小青龙汤,归纳小青龙汤的功用是散寒,治疗的病证是肺寒。可以看出来,方剂与方剂是相等的,病证与病证是相等的,中间治法与功用在特定的情况
下也是什么?相等的。只不过是说,先说辨证,后边不能说功用,只能说什么?治法。如果先说方剂,最好说的是功用,一般不用治法,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治法与功用之间的关系。
治法与功用,从治法的角度,就是辨证—治法—方剂;功用呢,就是方剂—功用—证型。再一个方面,就是治法与方剂。治法与方剂,它们之间,治法应该是靠前,方剂在后,它们之间一
般情况下,不能先考虑方剂再考虑治法。你比如说,考虑这个方确立一个治法,它是要针对一个病的,人不这样说,而是怎样说呢,说治法之后是选方,不说选方之后是治法,这种说法呢,让人听起来比较 别扭,不顺耳。
再一个,方剂与功用。方剂与功用,这样人听起来就怎样?学什么方,有什么样的功用,听起来比
较顺耳,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用语。
治法。治法,它在确立的时候,有几大方面,我们要引起重视。一种情况,它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位、病性,而确立治法。你比如说,根据一个人他病位在上和在下,治疗的方法会有差异的。你比如
说,一个人的病变部位在表,和病变部位在里,治疗有没有差异呢?确立的治法是不完全一样的。再一
种情况,是根据六淫或者是七情,六淫通常情况下说是外感,七情呢,内伤。在确立治法的时候,也是 不完全一样的。你比如说六淫,我们在确立治法的时候主要是什么?主要是驱,六淫就是邪,把它驱除
出去。那七情呢,或者说内伤呢?它要重视调理。怎样说重视调理?最起码组方的时候,应该考虑既要
调节人体的内在变化,又要什么?考虑到驱除邪气。这是确立治法的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是根据五 脏的生理特性而确立治法。人们认为肝的性是什么?心的性是什么?脾胃的性是什么?要重视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而选用药物。再一个方面,它是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而确立治法。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比如说,心和肾它们是什么关系?是相交的关系。肺与肝是什么关系?是升降的关系。肝和
肾是什么关系?是相互滋生的关系。古人有一句什么话呢?说是“肾精不泄,归藏于肝而为清血,血不
耗归精于肾而为肾精。(附注《张氏医通》指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 清血。)说明精和血的关系是什么?是互化互补的。脏腑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要想一想,人在社会之”
中有没有有些人与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泻呢?有没有有些人与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补呢?也 就是说,在社会之中,有些人总是想说有些人的坏话呢?有没有有些人总是听某些人要说好听的话呢 ? 有没有呢?有。组方也是这样组方的。
下面我们要学习常用治法。常用治法,其中人们在总结的时候呀,把治疗的方法归为八大方面,用
八个字来概括,叫做: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个字概括实际上,在好多方面它也没有概
括。我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你们说它可以归在哪一法中。比如说,止血剂,汗,行不行?也不好说。
吐、和、下、清、温、消、补?你假如说一个出血还有好多方面,你要真正把它归纳在哪一个方面,也
不太好说。不管怎样说,古人他从大的方面给我们进行了归纳。
第一个方面就是汗法。汗法就相当于我们学习中药的时候,同学们所说的解表药,又根据我们学习 解表药,它的治疗作用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根据解表药作用的共同点,我们学习方剂的时候,把解表药 5
称为汗法。汗法治疗的病证除了表证之外,它还可以治什么?它还可以治疗疮疡,还可以治疗水肿,还
可以治疗麻疹初期等等。下面说一个就是疮疡。疮疡,我们不要把它局限在初期,在任何一个阶段,在治病求本的同时,都可以适当的加上发汗的药。你比如说,我们在临床实际中,治疗顽固性的疮疡,要
加上什么药?要加上发汗的药。发汗的药,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有促进什么?血液的循环吧?腺体的分
泌吧?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男同志,他是什么病呢?他是结肠癌。结肠癌,做了手术一
年了,就是伤口不愈合。伤口不愈合,用西药,用中药,没有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是在辨证求本的同时,加上什么药?加上发汗的药,最后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当时我给他开了一个
什么方呢?就是张仲景的一个方,叫王不留行散,再加上发汗的药。张仲景他怎样说呢?他说“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叫我想啊,张仲景说不定也当过什么?外科大夫。说不定他在当外科大夫的时候,做了手术,也有什么?疮口不愈合的。他就用了什么方就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再一个方面,就是汗法可以治疗水肿。水肿根据古人的论述,他怎样说呢,“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我在临床中治病的时候,我经过临床治病的体会总结,得出了一个:“腰以上
肿,当发其汗,酌情配伍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酌情配伍发汗的药。”我们在门诊上班,经常
遇到一些病人是西医诊断的是心衰,心衰会出现面部肿,也会出现下肢肿,尤其是一面肿的时候,人们
应该怎样?应该说发汗为主吧?在治病求本的同时,应该以发汗为主。我在临床中酌情配伍利小便的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你比如说,我们治疗肾病型水肿,有的人下肢肿比较明显,我们在治病求本的同时,既用利小便的药,又用发汗的药,治疗的效果总是得到病人的满意,病人总是说我们开的方效果 好一些。
再一个方面就是治疗麻疹初期。汗法只能治疗麻疹的初期,在恢复期就不能用了。汗法,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有辛温,有辛凉,是这样吧?针对的病证就是寒证,热证。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个法,叫什么?吐法。吐,它所针对的病证和汗法是不一样的。汗法它所针对的病证是什么?在肌表。吐所针对的病证主要是在上、中二焦。病变的部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咽
喉,一个是胸膈,一个是胃脘。针对的病邪也是三大方面:一个是痰,一个是饮食积滞,一个是中毒。
从今天我们在治病方面,你假如说饮食积滞这样的人在治疗的时候,多采用泻下的方法,还是多采用吐的方法?人们总是觉得泻下有点不浪费,总是说不定还能吸收一点,如果吐了,那就是怎样?觉得人是
宁可拉下去,不愿意把它吐出来。今天除非是饮食太过,胃要爆炸了,没有办法,才采用吐的方法。一
般是不用的。第二个那就是毒物。毒物这是要用吐的。不过,现在西医总是要洗胃的。西医的洗胃在某
个程度上,就是对我们中医的吐法进行了改进,治疗的效果应该怎样?更好,更快些。第三种,痰。这
算是西医没有办法来完善的。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不到 30 岁。我一问她,她 就直接告诉我,她是抑郁症。抑郁症,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呀,她整天感到胸中闷,闷得有一
个东西在堵塞。什么东西?她说不知道。她又说了一句话,她总是觉得听到别人说话要把她憋死呢。憋
在哪?憋在咽喉部。她说好像是痰,但是没有吐出来。又一看她的舌质舌苔厚腻。在这种情况下,我一
看,她让其他大夫治疗的方法,化痰、祛痰、宽胸、理气。病人怎样说呢?她说吃吃药有作用,但是作
用呢,总是达不到控制症状。我一想,我给她开方,当时我给她开了是四味药,一个药是瓜蒂,一味药
是赤小豆,一味药是叫藜芦,也是一种毒药。这个病,当我摸脉象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说郁证应该脉象
弦,但是我摸她脉象的时候,脉象比较弱,我给她加了一个人参。这个人,她吃这个药,用了瓜蒂是涌
吐药,用了藜芦是涌吐药,她就没有吐。她就是感到怎样哩?胸中一块东西被解除了,咽喉舒服了。大
概治了前前后后,有四个多月,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由于这样的病治疗的难度比较大,我们怎样呢?让 6
她坚持再服一段时间,最好把药打成粉状来治疗。
第三大方面就是下法。下法就是我们学习的什么药?泻下的药。针对的病证燥屎、痰饮、瘀血、水
气、虫证等等。这里边,我们要说一个问题,痰饮既可以用吐法,又可以用下法。病在下焦用下法,病
在上焦不一定都用吐法,可以用下法。一个要点,凡是在胸中中医把它辨为痰饮,并以满、闷、胀为主,用吐法;凡是以疼痛为主,用下法。刚才所说的就是说,痰饮在下焦用下法,不用吐法;在上焦可以用
吐法,可以用下法,病人的病证表现不完全相同。
第四个方面是“和”法。这个“和”的概念是很难说清楚的。为何说很难说清楚呢?你看,汗法它
就是解表药,吐法就是涌吐药,下法就是泻下药,那“和”法呢?它最起码应该不低于两个方面的用药。
你说一个人存在不存在“和”?要想“和”,最起码得要几个人?两个人。说明这个“和”法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项的。这个概念是不容易搞清楚的。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同学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四味药,治里的药有两味,解表的药有两味,你说它算“和”呀?还是解表呢?很难
说清楚。不过,人们他要从哪个角度去解释,他就能解释通。你比如说麻黄汤,你说它是解表方,它就
是解表方;你说它是治里方,它就是治里方;你说它既治表又治里,它就是既治表又治里。你说能不能
这样说呢?麻黄汤能不能解表?能不能治里?你有一点感冒,能不能治?有时呀,真正要把这个概念搞
清楚,是不容易的。为何不容易呢?任何一个方用的药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尤其是“和”,才不局限
在一个方面,涉及到的面比较广,不容易搞清楚,但是所选的方都是好方。
再一个就是清法。清法,我们要知道,清法涉及到的范围大不大?比较大的。一切热证都可以用清,换一句话说,西药的消炎药绝大部分,都属于我们中医的清法。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清法它针 对的病证,假如说是西医所说的炎症,那用西药消炎药有没有治疗作用?应该比中药见效还要快一些。在临床实际中,为何用了西药在治疗有些炎症属于我们中医的热证效果不够理想,用了我们的中药效果
会好一些?关键是什么?我们中医在用清法的时候,考虑到热伤津,热伤气,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突出
清法的时候,应该重视配伍什么?益气药,生津药。这是我们中医的优势。
第六个方面就是温法。温法是这样的,清法可以治疗西医所说的炎症;温法也可以治疗西医所说的炎症。都是炎症,比如说,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有的人就是爱吃热的,那说明这个胃炎是寒证;有的人
胃炎,舌质红、舌苔黄,你把它辨为了热证,那就是要用清热的方。中医在治疗西医所说炎症,用温法 的时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慢性炎症。一提到慢性炎症,要想突出我们中医的优势,应该加点
补的药,因为病时间久了,久了它就伤什么?伤人的正气。要重视用补益的药。这又是突出我们中医一
个优势所在。西医,它在认识炎症的时候,它就没有分一个寒热。如果西医在治疗炎症的时候分了寒热,它的针对性会怎样?更强。如果它分了寒热,那说明那是我们中医。这说明我们中医是有优势所在的。这是温法。
第七个方面是什么法?消法。消法使用的概念是比较大呢。消就是慢慢地消,缓缓地消,不要急于
求成,重点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消除病情。它涉及到哪些方面?消法就是理气的药、活血的药、祛湿的药、化痰的药、消食的药、利水的药、驱虫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医都把它归在消法这
个范畴。气郁、血瘀、湿、痰等等,这样的病治疗的难度怎样?会大一些吧?大,治疗难度,就要怎样
呢?慢慢地把病证消除。这是我们学习消法不要急于求成,但是有一个,中医治病效果也是比较快的。
下法,说不定人吃了下法(的药),它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治疗的病,在于急,在于重,在于 取得近期效果。而消呢,是慢慢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事多磨,磨就是慢慢来。
第八个方面是什么呢?就是补法。补,也是我们中医的优势。为何说也是我们中医的优势?相对而 7
言,病人治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他大部分想到用西药,用西药疗效不明显或者是没有疗效的时候,这样的病人想到吃我们中药啦。吃我们中药,我们中医在辨证求本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补。补,是任何
人(正常的人,病人)都追求的一个目标。病人虚了想补。你说一个人没有病,没有虚,他想不想补?
换一句话说,今天的保健药,大部分都含有什么?补。这说明保健,人是追求什么?补的。没有一个人
保健的时候天天吃点大黄,他觉得这个药还是留给别人用吧,不能浪费药材。但是他在补的时候,他是
怎样想呢?他说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何要为人民服务呢?首先要有好的身
体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呢。这是我们认识到,补是我们中医的特色。八法体现在我们以后学习的各个章节之中,我们对八法做一个简单的认识就行。再一个方面,古人啊,他总结了一下,他怎样说呢?他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 法备焉。”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在临床实际中,你仅仅用一个法根本达不到治疗目的,要想达到治
疗目的,必须怎样哩?最少两种法或者是三种以上,也不要八种都结合,一般情况下,就是
三、两、四。
三个法比较理想,两个有点少,四个不能说多。这样的几种法结合在一起,在临床中,治疗效果会更好
一些。你说,我们在临床中治病,追求的是什么呢?是疗效。疗效,要重视几种法结合在一起。怎样,这一堂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同学们休息一下。
03.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三章:方剂分类。方剂分类我们学习主要要了解五方面的内容。
一个方面是病证分类。所谓病证分类就是根据病证表现而归纳一类的方剂。你比如说,今天我们所
学习的中医内科学,它就属于我们方剂学范畴的病证分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中医内科学应该是
内科治病的。我们想一个问题,我们学习方剂学,是不是也是治病呢?我们呀,现在呀,还没有去见习,是吧?当你去见习的时候,医院的大夫呀,他通常情况下,他不这样问你,他说你在学校背了多少证型? 他不说,他说句什么话?他说了你背多少方?为何,他要问我们背多少方呢?这说明我们的方,就是内 科学,就是治病的。只不过是说,人们把中医内科学说是内科,方剂学说是方剂而已。都是治什么呢,都是治病的。也可以这样说,中医内科学在治病的时候,它是先病证后用方,把人们的认识局限在,某
某证用某某方,某某方治疗某某证。而我们学习方剂的时候呀,它是把人的思路扩大到任何一个方,治
疗的病证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这为我们临床中见到诸多疾病可以用一个方,一个方可以治疗诸多疾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剂学的发展历经了三大阶段,最后一个阶段,辨证用方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中医内科学,用方辨证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方剂学,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等。你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方叫温经汤,长期以来把它局限在妇科。我们学习的时候,就不把它局限在妇科,可以治疗
诸多方面,只要病人具备了什么?寒、瘀都行。病证分类,古代人们在认识的时候,其中把《伤寒杂病
论》等等,都归纳为什么哩?病证分类。《伤寒杂病论》它是一本什么书?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内科、妇科、外科的一个综合体。得出一个结论,张仲景不仅仅是一个内科大夫,还是一个什么?外科。为何
说是外科呢?我们上一次学习的时候就提到,张仲景说“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这说明张仲景当
过外科大夫。再一个方面,张仲景还真当过妇科大夫呀。他专门在《伤寒杂病论》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
述妇科的几大病: 经、带、胎、产、杂病五大方面。这是病证分类是先说病证,后说方。第二大方面就是功用分类。功用分类呀,它是先说功用,后说方。那同学们说,那我们在上一堂学 8
习的时候,说先说方,后说功用。那现在怎么又说,先说功用,后说方呢?现在所说的,不是指的是某
一个方,而是进行归类,归到什么了?解表方、泻下方、止咳方、止血方、止汗方。他把病证放到哪啦? 放到后边了。方,放到哪啦?放到前边了。就是先说方的功用,然后再说什么?主治的病证,这就叫做
功用分类。我们今天学习的《中药学》,就是按功用来分类的。我们学习的《方剂学》,一部分方剂学是
按功用分类的,我们现在所选用的方剂学,不是单一的功用分类,而是什么?
第三个方面,综合分类。综合分类就是说在临床用方的时候,它是错综复杂的,在归类的时候,你
就从功用分类,有时不容易分类,所以又采用了一种方式,叫做综合分类。该用功用用功用,该用病证
用病证,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说这个更具人性化。再换一句话说,更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
第四个方面和第五个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它是祖方分类。怎样叫做祖方呢?它就是最小的方分类
为基础。你说最小的方它是不是就是祖方呢?它在归类方面出现一个弊端,你假如说,在清朝组了一个
方,它的药味比较少,是一个基础方,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方,这个方中就包括了清朝这个方的所有 的药。你说谁算祖呢?是清朝算祖?还是明朝算祖呢?谁应该放在前面呢?你说,清朝这个方,它是明
朝的祖方?它还是明朝的减味方呢?这个问题不好搞清楚。人们有这种说法,就是祖方就是基础方,或
者是主要的主。这个分类,这个从今天来看,分类的方法是不太科学的。
第五个方面也是不太科学的,叫什么哩?叫做七方分类。七方分类呀,它就是七个字:大、小、缓、急、奇、偶、复。你说大方,你怎样叫大方?它的概念是两个,一个大方,它说的是药味多,另外一个
方面它说药量大,都叫大方。小方呢,也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药量少,再一个就是药味少。它正好和
大方重复了,大方里面的药味多叫大方,那小方里面,药味多,量小也叫小方。概念重复,不好分类。
你怎样叫做偶?偶就是对,是吧?那对里边有没有大方?这个就不好分,它就分不成。不过是古人啊,他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可以这样说呀,《黄帝内经》它提出来的这七个字,成无己对这七个字说了好多
好多话,但是在应用的时候没有价值。仅仅知道这七个字就行。这是我们学习第三章方剂的分类,做一
个简单的认识就行。
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这是我们学习一个重中之重。方剂组成,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认识到方剂学所选的方剂,其组成都是不变的,而临床中应用方剂治病的时候,你们说它变不
变?这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在临床中,运用方剂治病的时候,是一定要辨的。你假如说,你学的方,是固
定的,用的方是固定的,你在临床中治病,在通常情况下,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难度很大。为何
这样说呢?因为在临床实际中,病都是在变化的,病因人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昨天夜里还是比较冷的,有五个人他夜里睡不着,他到哪里去呢?他到我们学校前边一个湖里边去洗澡啦。五个人有没有可
能性,一个人洗洗澡,什么事也没有?有吧?有没有有些人洗洗澡,咳嗽?有没有有些人洗洗澡,腹泻?
你都是在冷水里边洗呀,你为何都不腹泻呢?你为何都不咳嗽呢?为何要有不同呢?这说明人都有一个
个体差异性。决定人们都是肠炎,有的人肠炎是大便干结,有的人肠炎是腹泻,有的人肠炎是先硬后溏,有的人肠炎先溏后硬,有的人肠炎就是解大便不爽。怎样叫不爽?他解完大便用纸来擦,他说擦了还有,有了再擦,擦了还有,还要怎样?继续擦。解大便就是不爽快。同样的病,病证表现不同,这就决定我们所学的方都是固定的,治疗的病都是变化的。我们学习的方,学习古人方的固定性,对于我们学习固
定的方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到临床中治病,用变化的方是取得疗效重要的。
这样我们把它总结为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什么?要充分认识方剂组成固定不变的重要性,无固定 性,则无法学习方剂的共性。你比如说,我们在学方的时候,就没有固定的方,你怎样学呢?无可下手。
第二个方面,要充分认识方剂应用的变化性,无变化性则无法应用方剂的个性。研究方剂组成固定性与 9
应用变化性是治病用方的核心。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西医在治病的时候,具有重复性。中医在治病的时
候,重复性比例偏低,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说中医治病和西医治病有一定的差距:西医治病经
得起检验,中医治病一经检验没效啦。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说西医在治病的时候,它针对的是共性,而
我们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针对的是什么?是个性。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新校区在校的同学
们,有没有一后边加四个零这样多的人?有吧?超过了吧?不能算少吧?你注意观察一下,这一万多人,从总体上来看是几个人?一个人,都是人。仔细一分,是几个人?是两个人。实际上你仔细一看,是一
万多人,这说明我们要抓一个什么?那个个性是中医的特点。你说我们学校有一万多人,也不能算少呀,有没有两个人看上去非常像呢?多呀是少?是非常少的。即便是两个人非常像,他两个有没有不同?有。
这说明我们中医针对的都是个性,也就是说中医针对的个性,是区别大夫水平高与低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何这样说呢?同样是一个胃炎这样的病人,有的人胃炎他就是热证,有的人胃炎他就是寒证,有的人
胃炎寒证他就是要加瘀血,有的人胃寒他就是要加气郁,有的人胃炎寒证他就是要加痰。有的人他是胃
炎属于寒证,他并没有吃得多,说不定他比别人吃的还少,他总是要从胃里边上来一股气,是不消化食
物的气味,他没有吃多,我刚才说了,中医就把他辨为什么?寒加饮食积滞,实际上他没有吃的多。中
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优势。我们中医的优势,重在哪一点?个性。个性是针对具体的某一个
人,刚才说西医它具有共性,你比如说西医,只要是认为炎症,他就开什么药?消炎的药。大部分人有
效。没有效的人,他照样开,为何照样开?炎症呗,消炎呗。而我们中医在治疗炎症的时候,一会儿用
活血的药,一会理气的药,一会化痰的药,一会清热的药,一会补的药,一会温里的药,等等。就是说
变化性怎样?很大。你看我们中医它特别符合临床实际。你说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人昨天吐的是白痰,到了今天变成什么?黄痰了。那黄痰了,那说明这个病由昨天的寒,变成什么啦?热。你说有没有有些
人,早上吐的痰还是黄的,到了下午变成白痰了?它也有。这说明人在变,病在变,疾病本身的性质也
是在变。你比如说,在临床中,经常听到有的人他这样说呀,他说呀,以前气管炎一吃西药效果特别好,他说把这一味药牢牢记在心中,只要是气管炎就买这一味药。他下一次咳嗽喘发作了,他一吃这样的药,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喘咳更重啦。假如问了西医的大夫,西医大夫怎样说呢?说病重了呗,加大量
呗。他一加大量,起不来床啦。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热证,变成什么了?寒证。
寒证,你又加大量了,那就更寒啦。那就起不来床啦。中医有中医的好处,西医有西医的好处,一定要
抓住我们中医学方的固定性,到用方的变化性。固定性是我们学习的着落点,变化性是我们提高疗效的 变化点。
下面我们要学习第一节的内容,就是方剂组成里边的配伍原则。配伍原则,我们重点学习几方面的 内容。一个方面就是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怎样叫做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 就是说,寒证应该
选什么药?散寒的药。应该选什么方?散寒的方。你比如说,感冒了你应该选?不知道。为何不知道?
是受凉了还是受热了?是吧?你假如说,受凉了,感冒应该选用辛温的药。说到这里,我们只要把中药
学好,就不需要学方剂就行。为何这样说?受凉感冒啦,你把辛温的药都开上有没有治疗作用,如果没
有治疗作用,说不定这些药都是假的。应该有治疗作用吧?那这样就不学习方剂了。在治病的过程中,从今天临床实际来看,有很多中医的大夫,他把在学校学习方忘得,虽然不敢说一干二净,也可以说是
二净一干,大部分把方怎样哩?都忘了。多少还记几个,到临床中觉得是不想用。他觉得怎样呢?只要
是感冒,感冒的药都上去,只要是咳嗽,咳嗽的药都上去,你说有没有治疗作用?它真有。你说没有,那都是假的。但是要认识到,有没有弊端?它有点太专一啦。我们在前面说啦,古人他总结了这样一句 话:“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这就是说要想取得疗效,你必须得重视什么?两种 10
法,两种以上的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这使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仅仅停留在学中药,这个
水平上,仅仅是当一般的大夫,要想把我们的临床水平提高,达到病人满意,那是必须要学方剂的。刚
才说,受凉感冒了,应该用辛温解表药,仅仅局限在用辛温解表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也经常说一
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四味药,解表的药两味,治里的药两味,这就是配伍突出针对病变证机而用药的。在临床实际中,不仅仅有单一的寒证、热证,单一的虚证、实证,在诸多情况下,寒证加点热,虚
证加点实。我们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就问我一个问题,拿着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在诸多
方剂的章节之后,有一个病例。这个病例呢,它都不是说,像我们学习方的时候,寒证就是寒证,热证 就是热证。这些病例,大部分是什么哩?寒还有点什么?有点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呢?在临床实
际中,单一的寒证偏少,单一的热证偏少,单一的虚证、实证都是偏少的,相互夹杂这样的病才是偏多的。你比如说,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西医它说是神经性头痛。这样的病人,他总是一遇到凉
加重,寒吧?但是我们一看,舌质还真有点红,舌苔还真有点黄。你一问他,你一看他的情况,他又说
了一句话,天天感到口是非常干的非常干的。接着他说了一句话,总是不想喝水,这说明他是以什么为
主?以寒为主,夹有什么?热。如果是以热为主,他应该是想喝水的。这就是我们认识问题呀,它涉及
到的问题,它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有热在组方的时候,要用清热的;有寒要用什么?有什么样的病证,就要用什么样的药。这就是什么?针对病变证机。换一句话说,西医今天在治疗疾病方面,西医它就是
针对病变证机的。为何说针对病变证机呢?西医只要是细菌,它就用什么药?抗菌的药。只要是病毒,它就用抗病毒;只要是过敏,抗过敏;只要是支原体,抗支原体。我们中医的优势在哪? 我们中医的优势,就突出在其中的第二个配伍原则,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方用药。你比如说,我们中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有肺热证、肺寒证、心热证、心寒证。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假如 说遇到一个病人是肺寒证,能不能用干姜?可以用吧?你假如说他是胃寒证?能不能用干姜?能。都是
可以用的。用了干姜就是针对病变证机而用药的。我们中医在治病的时候,为何在治疗内科病方面,在 治疗效果方面,尤其是慢性病效果要比西药效果要显著?我们中医的优势,就在于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
而用药。你比如说,治疗肺寒证,都可以用干姜,一定要考虑到肺的生理特性是宣发肃降。在治疗肺寒
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选用宣肺的药、降肺的药,再用上散寒的药,这是我们中医独有的优势。如果西
医人家在治病的时候,既针对病变证机,又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那我们中医优越性就突出不出来了。
如果西医它考虑到这个方面,那说明它已经不完全是西医,而是什么?是我们班的同学们中西医结合,既考虑到这个方面,又考虑到那个方面。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是中西医结合,是吧?到临床中,就是昨天,有一个同学,他就问我一个问题,我怎样回答他呢?我说我们以后当大夫,你不要把西药和中药截然分
开。你在治病的时候,我们虽然以中医为主,但是你要知道该用西药用西药,该用中药用中药,你该用
西药结合中药,或者说你该用中药结合西药,都是有必要的。他接着他又说,他说我们怎样突出我们中
医的优势?我说,一般情况下,治疗慢性病,我们中医是要具备优势的。你让病人吃西药,他不一定要
吃。他怎样说呢?他说呀,吃西药吃了好长好长时间啦,一开始有效果,吃着吃着不仅没有效果,他说
把脸吃胖啦、肚吃胖了,你不说吃胖啦,这个名词我还真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比较恰当,希望同学们用
一个名词来表达。你比如说,有的人说,本来是头痛,吃吃西药,最后把胃也吃痛啦。就是昨天还遇到
一个病人,他怎样说呢?他说,本来是糖尿病,他说吃药最后又吃成肝损伤、肝硬化。他说呀,他终于
体会到吃中药的重要性。他说他吃我们开的中药,吃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最起码吃了半年吧,他觉得
肝恢复了,糖尿病降得正常啦。这是我们中医有我们中医的优势,我们中医开方的优势主要就在哪?针
对脏腑的生理特性。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热,如果是在肝,因为肝的生理特性主疏泄条达,应该用疏 11
肝的药;如果是热在心,我们应该用安神的药;如果是病在肾,我们要用固精的药,因为肾主藏精。这
是我们学习一定要引起的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后要想把我们中医的疗效提高,要想
使我们中医治病效果更好,使西医怎样治疗都赶不上,我们应该突出什么?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用药。
怎样?这一堂,我们就说到这里吧。04.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这一堂,我们接着上一堂所学习的内容,学习第三个方面,就是针对方药组成而用药,也可以说
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方药。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相对而言,中药毒性大还是西药毒性大呢?
都有毒性,相对而言,哪一个毒性大一些?应该是西药吧?相对而言,中药治病见效快,还是西药治病
见效快呢?西药。现在,我和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西药毒性大,西药治病见效快,这是我们
共同的认识。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毒性大,见效快。根据我们学习中药的知识,你们说中药有没有毒性
大的药?有。作用应该不应该明显?应该明显吧?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人们通常情况下,说中药的毒
性也有大的,但是配在方中,它的毒性是小的,在一个方中,作用也是明显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大戟、甘遂、芫花这三味药有没有毒性?有吧?作用是一般还是峻猛?说明毒性
峻猛。今年在元月份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志,三十多岁,他是什么病呢?西医就是在我们省人民医院明
确给他诊断为脑囊虫病。他的主要症状表现其中就是一个头痛。经过检查确诊,西医主张要做手术的,由于他的病变部位是多发性的,再加上本人其他原因,两方面的原因:病变的部位,自己的原因,他不
主张做手术。我们中学有一个老师,和这个人是同乡,就是老乡吧,他带着病人来找我给他看病。我给
他开的方,主要是什么药呢?就是大戟、甘遂、芫花,当然也用大枣,相当于张仲景的一个方,叫十枣
汤。我又给他加甘草,又加海藻,当时还加了一个有毒性的药,叫鸦胆子。我给他开方,你们说这个方,相对而言有没有毒性?应该有吧?我给他开方,他吃药,吃大概就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他就给我打了
一个电话,他说头不痛了。一下吃了多长时间呢?吃了将近六个月。这六个月的期间,没有出现头痛。
他问我,需要多长时间再检查?我跟他说,六个月以后。他不到六个月,他就着急检查,一检查,囊虫
没有了。他到我们省人民医院检查,复查还是在这个医院检查,医院找了几个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你比如说,原来脑囊虫它应该经过治疗,应该有个钙化点吧?钙化点也没有,什么都是正常,他们觉得
奇怪。我们觉得也符合我们中医道理,从我们中医角度,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最后一次,我跟他怎样
说呢?我说,你吃了这样长时间的药,做一个血常规检查,做一个肝功检查。我的认识就是说,吃了这 样长(时间)的药,对血有没有影响?对肝有没有影响?经过一检查,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刚才所举的例子,就是告诉同学们中药是有毒性的,见效也是显著的。为何我们开的中药处方,用到病人的身上
没有毒性?关键就是我们在开方的时候,既要开有毒性的药,又要开纠正方药弊端的药。长期以来,认
为大戟、甘遂、芫花、海藻是与甘草不能配伍的。我的认为,甘草是甜的,甜是糖,糖进入到肝是葡萄
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就是解毒的。我在临床中经常这样开方,常常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在今年的上半年,有一个男同志,八十岁了,他是什么病?下肢深度静脉血栓。栓到什么程度?西
医已经不能再给他用乳酸的药,说如果用,很有可能引起血栓,引起脑心的病证,危及生命。西医在这
种情况下,给他下肢用了一个网,这个网呢,就是说血栓不再管它了,只要血栓不再侵犯上移到心脏、大脑就行。这个人,他的痛苦,主要有两个痛苦,八十岁啦,腿沉重得抬不起来,这是一个痛苦;第二
个痛苦,他就是下肢肿。我当时呀,我给他开了一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方,叫大黄甘遂汤。我给他开 12
大黄,其中开甘遂给他用到了六克,因为张仲景用的是二两,开了阿胶,我又给他加了一个甘草,又加
了一个海藻,那就是软坚呗。这个人吃两个月左右,他走路恢复到正常,下肢水肿消得像正常人一样。
这使我们学习要认识到中药,绝大多数中药是有毒性还是没毒性呢?毒性是偏小的,作用是一般的。我们中医要想提高疗效,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什么?就是要重视选用有毒性的药。当然,我们在用
有毒性药的时候,一定不能有什么?不能引起病人中毒。一定要怎样?开纠正毒性的药。这是我们在临
床中开方,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我们学习方剂组成,一个就是方剂配伍的方法,方剂的配伍目的,方剂的配伍结构,方剂的配伍变化。
下面我们学习就是方剂的配伍方法。配伍方法主要有四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是相须配伍。什么叫做相须配伍?相须指的是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它们的作
用应该是怎样?基本上是相同的。凡是作用基本相同的药物,它们作用点应该怎样?应该是疗效相互促
进。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麻黄是解表药,桂枝发汗解表药,它们两个配伍在一起增强了什
么作用?发汗解表。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补益药,人参、白术,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主要增强了
什么作用?主要增强了补气的作用。这都叫什么?这都叫相须。
第二个大的方面叫做相使配伍。怎样叫做相使配伍呢?指的就是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物,它们的相同作用和不完全相同作用。这就是说,在配方的时候,针对的病证和相须配伍针对的病证是不完全
一样的。相须配伍针对的病证是一个方面,而相使配伍,它所针对的病证,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下,你
说在临床实际中,我们遇到的病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病是单一的多还是复杂的多?复杂的多。是不是
复杂的病,它的病变都是主要矛盾方面呢?它不是的。它是有主要方面,有次要方面。那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你用了相须的药,应该是怎样?治疗病的主要矛盾方面。相使配伍针对的是什么?一个针对的是
主要方面,一个针对的是次要方面。相使配伍就告诉人们,治病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尽可能照顾到病人的主次方面。当然在用药的时候,主,应该用的偏多还是偏少呢?你假如说,我们在认识相使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想一个问题。想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比如说,我们学习其中一个方叫做麻
子仁丸。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是热,你应该泻热,大黄。同时还要知道,病人有气机的壅滞,也要配伍行
气的药。相使、相须它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一个方中,既有这样的药,又有那样的药。
第三个方面是相畏、相杀。怎样叫做相畏、相杀呢?指的就是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弊端。
相当于我们在学习方剂配伍原则的时候,所说的什么内容呢?纠正方药弊端而选用药物。你比如说,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吃的姜,偏多还是偏少呢?有没有可能天天要吃姜?有这种可能性吧?人为何要天
天吃姜呢?可以说,调料里边,姜是比较常用的。姜有一个什么好处?它其中有个作用,就是偏于解很
多药的毒性。你比如说,我们开方,常常要开川乌,常常要开半夏等等,这些药。我们要知道,它或多
或少是有毒性的,用什么药来解它的毒?要用生姜。我们要知道相畏、相杀配伍对于我们治病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畏、相杀只不过就是轻、重之分,不是截然不同的,它们属于
一类的配伍方法。
第四个方面,相反配伍。相反配伍,它的概念应该是有两个。一个就是人们所说的十八反。那十八
反属于不属于临床当中治病的配伍方法呢?它属于不属于配伍方法呢?要严格的说,它是不属于的。事
实上,它属于不属于呢?它还真是属于配伍方法的。我结合多年临床治病体会,我发现十八反,没有一
个相反的。下面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你要从理论上去认识。理论上认识,我做了两个方面的认识。一
个,我把十八反,你比如说,我们把乌头(乌头又叫川乌、草乌),你把乌头它的化学成分总结一下,13
你再把半夏的化学成分总结一下,你可以发现,它们的有些化学成分就是相同的。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属
于配伍禁忌的。这是从现代研究。从第二个方面呢,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呀,乌头、半夏都是辛的,都
是苦的,都是热性的。它们共同点一样不一样啊?也是相同的。说明它们也是不反的。这是从理论上认
识。接着呢,就要从哪里认识呢?从临床中认识。临床中认识,你说直接就在人身上用,总是觉得心中 有点不太踏实,做了两个研究。一个,让老鼠,你说把老鼠吃吃中毒了,我想老鼠它又死了,你说这人
算不算伤害动物呢?这还搞不清楚。你说把老鼠打死了,这是对的呀是错的?这算是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问题。那我们做这个研究啊,首先可以从老鼠身上做吧?叫老鼠喝半夏、乌头。你说喝多长时间?喝
上三个月,老鼠该吃还吃,该喝还喝,该睡还睡,那最后怎么办?你说把老鼠杀了,老鼠觉得委屈不委
屈呢?它觉得喝了三个月的药,又把它杀了。把血抽出来一化验,基本上正常,把它的脏腑做一个病理
切片,一看也是基本上接近正常。又做了一个甘遂、甘草,结果都是一样的。我认为,在老鼠身上是没 有毒性的。那这样就应该在人身上用了吧?在人身上用,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举一个例子,其中有一
个女同志,23 岁,中毒了。喝的是什么毒药?喝的是敌敌畏。中毒,她喝有多少?大概喝有大半瓶。
我听病人的家属说啊,喝有四百毫升。经过抢救,全身僵硬,四肢那都是僵硬的。我当时根据她的脉象、舌质、舌苔。摸脉象的时候,一摸她的手,她的手偏凉。我给她开什么药呢?我给她开一个生川乌、生
半夏、人参、芍药、藜芦、海藻、甘草。这些药,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给她开了这个方。她第一次
来的时候,她是怎样进来的?她是,一个人把她抱进来的。说明她会不会走?第二次,她来的时候,她 就不让人抱了,是让另外一个人把她拖进来的。后来,她是人扶着她走进来的。病逐渐在好转。你说这
样的病,能不能恢复到正常人,不好说。她总是在好转。这说明一种的十八反能不能用?是可以用的。
另外这一个反,叫做什么呢?寒热药配合在一起,叫不叫反?补泻配合在一起,叫不叫反?都叫吧?这
是我们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多的一个方面。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既有热证,又有寒证;既有虚
证,又有实证。这就需要我们把一个方,用多种相反的药,作用不完全一样,或者是作用相反,一个是
清热,一个是散寒,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学习第三个方面,方剂配伍目的。你说方剂配伍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增
强疗效。没有一个大夫开方的时候,他说我怎么能把我开的方,把疗效降到最低?你说这样的大夫,需
要不需要动脑子?他也需要呀。他说我能把这个方开的没有疗效,让病人吃吃,病再加重。可以这样说,凡是大夫,他都想使自己开的方优于别人开的方,使自己开的方在疗效方面,让病人一吃就能明显减轻
痛苦。这就是开方的一个目的,增强疗效。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重视改变方药药用的部分功用。怎样改变方药的部分作用?你比如说,我们学
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这个方名 第一味药是大黄,大黄是什么性?寒性。
作用是什么?泻下。大黄附子汤,它应该是泻热,还是温中呢?它应该是温中。这样我们就知道,大黄
附子汤,用大黄,仅仅用它什么?泻下的作用。改变它的什么作用?改变它的泻热作用。你要想改变它的泻热作用,你必须做到什么?用热的药,量要大,制约大黄泻热的弊端。在临床实际中,治疗错综复
杂的病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用上改变方药药用的部分作用的。你比如说,还有一个方,叫做
麻杏石甘汤。这个方,治疗的病证是肺热证。第一味药,用的是麻黄。为何不用其它药,为何要用麻黄?
并且作为方的名字的第一味药,就是说肺热证应该清泻肺热。肺的生理特性是主气的,气是得温而行的。
治病的时候,你清泻肺热是非常正确的,寒凉的药是不利于肺气的,所以,那必须要用温性的药。再一 个方面,肺的生理特性是宣发肃静的,寒凉的药,它没有温热的药宣发作用明显。要用麻黄,但是麻黄
有没有弊端哪?有。病人本身是什么呢?本身就是热证,用了麻黄,他会更热。在这种情况下,要重用 14
石膏,制约改变麻黄的温热之性。利用它的什么?利用它的温性,气机的畅通,利用它宣发。这是配伍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控制、消除药物的毒性等不良反应。这个方面,就是我们学习配伍原则里边的第三
大方面的内容。针对方药的弊端而选用药物。现在我们要学习,第四个方面,方剂配伍结构。方剂配伍结构,古人啊,他总结了四大方面: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它仅仅是解释方药配伍的合理性。在理论上,它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由于它
解释的局限性,到了临床中,人们考虑的是非常少的。治病啊,在组方的时候,根据我在临床中,治病的体会,认为牢牢要抓住配伍原则的三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针对病变证机选用方药。第二大
方面,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用方药。第三大方面,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方药。只要我们把这三个方面
牢牢记在心中,用到临床之中,这个方都是一个完整的方,疗效都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方剂配伍结构
里边的君药,君药呀,它实际上就相当于配伍原则里边的什么?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针对病变证 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寒证应该用什么药?那热证呢?那虚证呢?这都叫什么?选用主要的药。这
是我们对君药的一种认识。相当于配伍方法里边的什么?相须配伍。相须配伍,它也是增强疗效。它针
对的是什么?也是病变的证机。这是我们学习认识君药在方中的作用。怎样?这一堂我们说到这里休息 一下吧。
05.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第六章 :煎服法(方 药古今剂量换算)
现在上课。这一堂呢,我们接着上一堂所学的内容接着说。君药,它针对的病是主要矛盾方面。君,它的配伍就相当于我们学习配伍原则针对病变证机,相当于配伍方法,相须配伍。你说这个方啊,一个
国家能不能要两个君主?一个方能不能要两个君主?一个方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国家是完全不可行的。
这说明它还不是一个国家的体制。君,它只不过就是说,代表用的药。
臣,相当于我们开方用的什么药?前面所学的内容。臣,它就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治
疗次要的方面,在配伍的时候,相当于相使配伍。相使配伍,一个药为主,一个药为次。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已经说到相须和相使配伍,不能怎样?截然分开。君臣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君和臣,它的作用应该是大多数相同,还是大少数不同呢?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君和臣作用基本上
是差不多的。你们说,一个大官和一个小官,他们在认识上一致不一致?在多数方面,如果不一致,会
就地免职。有这种可能性吧?这就造成了,君臣在一个方中,人们认识的时候,很难把它界定清楚。你
比如说,有一个方叫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你说这个方四味药,你怎样去确定它的君
药?你怎样确定它的臣药?容易不容易?它是不容易的。为何说不容易?因为它们都是什么?清热、泻
火、解毒、燥湿药。再一个方面,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白虎汤。你说白虎汤,石膏和知母你怎样界定?
它哪一个是君药,哪一个是臣药呢?假如说,石膏用量大,知母用量小。再想一个问题,石膏是石头呀,那知母是什么,它不是石头呀。哪一个容量大?50 克的石膏容量大,还是 20 克的知母容量大?应该是
知母的容量大。你说哪一个重?那还是石膏重。这个问题呀,也不是容易搞清楚的。我认为呀,要想搞
清楚,那就是针对病变的证机。当然,我们在配伍原则的时候,不仅仅要针对病变的证机,还要针对什
么?脏腑的生理特性。针对脏腑生理特性也是,我们中医处方、用药、配伍一个重中之重。它比君臣佐
使这个配伍结构还要准确,还要严谨。15
你比如说佐吧。佐药,它协助君臣药。那协助君臣药,它应该和君臣药作用怎样?差不多吧?这也
是非常难以界定的。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方,由于人们认识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个药是君药,有的人认为那个药是君药,有的人认识臣药距离才是偏大呢,有的人把君药放到了佐药,有的把臣药放到了
君药,有的把臣药又放到了佐药,差距很大。缺乏明确的界定性。这个佐呀,一般情况下,人们说一个
是佐助,它就是和君臣作用差不多。另外一个角度,佐什么?就是制约君臣药物的弊端,叫做佐制药。
佐制药,它就是配伍原则里边的什么哩?制约方药弊端的。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药物的。再一个叫做反
佐。反佐,实际上就是相反配伍方面里边的第二个方面里边的小小的一个方面。怎样说是相反配伍里面的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人们说的十八反,第二个方面就是寒热药的同时应用。它和反佐有一个不
同,什么不同呢?病比较重;病不太重,比较顽固。一个概念病比较重,第二个概念病不太重,但是比 较顽固。治疗这样的病人,明明知道它是热证,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要再少用一点热的药,这样有利
于药物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使药。这个使药,人们通常情况下,说它一个什么作用呢?起到引经的作用。也就是说,把药物的作用,引向某一个方面。说到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说这个君药、臣药,它就不知道它治病的时候要到哪一个地方去?你假如说一个君药是清热的,它来到人体内,它就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往
哪里走的?使药,人们又说它调和,我认为它这个调和,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什么作用呢?使药
调和,它是一个什么味吧?它是甘味吧。你说它是甘味,甘,人喝起来好喝不好喝?在某种程度上,调
和调和,我的认为它就是什么?让这个药喝起来,相对来说好喝一点。
我们对君、臣、佐、使,认识的时候,认为它是解释方中配伍合理的一种说理工具,在临床中,它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小的。在临床中,它的应用价值大的,它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配伍原则,一个就
是配伍方法。我们治病牢牢把握三大原则,四大配伍方法。你用药的时候,你最好选用相须的、相使的、相畏、相杀、相反的。这样用药,它比较科学,比较实用,临床容易掌握。结构形式君臣佐使,有很多的弊端,它有很大的机械性,更大的弊端就是人为因素比较大。我们对君臣佐使做一个了解就行。
第五个方面,方剂配伍的变化。我们认识问题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学习古人的方,都是固定的方,今天治病,治疗的病都是变化的病。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中,要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重视什么?
变化。变化主要有几大方面。
其中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药味加减变化。药味加减变化,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学习一 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这个方是治疗风寒表实证,又叫太阳伤寒证,或者治疗风寒犯肺证。你们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一个人感冒了,属于我们中医的太阳伤寒证,这个人他就是恶心、想吐。在这种情
况下,你单用麻黄汤,有没有局限性?需要不需要加药?可以加吧?你看,恶心、想吐,加点生姜是可
以的吧?陈皮也是可以的吧?你假如说,一个人是风寒犯肺,应该用麻黄汤吧?你说风寒犯肺了,他会
不会也出现恶心、想吐呢?他也会的。需要不需要加药呢?你像半夏、陈皮、生姜能不能加呢?都是可
以加的。这就是说,我们学习古人的方,第一个概念,学习古人的方它是一个基础方,让我们学的时候
有规律性。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加减变化用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加药,从 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一个方,既可以加也可以减啊。你比如说,我们学习一个方,古人的一个
方,叫什么方呢?叫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它用了一个大字,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知道,它治疗的病证
应该是偏重还是偏轻呢?偏重吧?你说病啊,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病也不太重,但是它就是久而不愈,有吧?用的方,用的药,治疗的病证比较重。刚才我们说了,病不太重,就是顽固,我们可以把大字给
它改成小字,叫小承气汤。就是在大承气汤基础之上,可以去药的。学习古人的方,是既可以加,也可 16
以减。你比如说,其中有一个方,叫小青龙汤。你假如说,这个人他出现口干舌燥,有没有必要把它温
燥化湿的药适当去除,或者说适当减少一点?都是可以的。药味加减,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方,它是既
可以加的,也可以减的,同时可以怎样?既加又减的。比如说,张仲景一个方叫麻黄汤,一加一减,变
成了麻杏石甘汤,减了一个桂枝,加了一个石膏。还可以加减变化成麻杏苡甘汤,把桂枝去掉,加了一
个薏苡仁。既加又减,它就是使一个方在治疗病证的时候,更加符合某一个证型。加减变化用药,相对
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的。哪一个有一定难度?
药量加减变化。这药量加减变化,你在开一个方,你怎样知道用量大治什么病?用量小治什么病呢?
一方面要借鉴古人的认识,第二个方面,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密切结合临床是如何用方定量的。有一
个方叫做什么方呢?叫做桂枝汤。桂枝汤用的量,桂、芍、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它治疗的病证是太阳中风证或者说是风寒表虚证。如果我们把桂枝汤中桂枝的量加大,治疗的病证就发生变化
了,方的名字也改了。加大二两,叫什么方呢?叫桂枝加桂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 117 条,他
是这样说的,他说“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
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张仲景他又怎样说呢?他说“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刚”
才我在说张仲景原话的时候,专门提到了气上冲。张仲景说“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前,我们先说一个
气上冲。气上冲,就是说,张仲景用桂枝加桂汤,他用的桂枝,那桂枝它应该是辛散的,气上冲是不利
于用的,那气上冲了你再用散的药,它更上冲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用量变化导致什么?治的变化。由 原来桂枝的辛散变成什么了?张仲景说的“所以泄奔豚气也”。量的变化,可以使这个方治病由原来治
疗的是什么?风寒表虚证,变成了奔豚。再一个方面,桂枝汤加大芍药的用量,它就成了桂枝加芍药汤。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 279 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这样我们就知道,一个方调整用量,可以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一个方中加减用药,也可能改变这个
方治疗的证型,也可能不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而是突出了要治疗病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要
症状,需要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同时给予解决。
药味加减变化重要,药量加减变化那是同样重要,不过量的变化不容易掌握。举一个例子,你比如
说,我们在临床中用柴胡这一味药。通常情况下,3 克左右,它是以升举为主;10 克左右,它以解表疏
肝为主;20 克以上,它以清热为主。下面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根据张仲景用桂枝用什么量,以通
阳为主?用什么量,以解表止痛为主?用什么量,以降逆为主?同样是一味药,因为用量不同,决定了
它发挥作用的时候,不尽相同。量变导致什么?导致质变。我们天天学习,都是在发生量的变化,量发
生到一定变化,由我们今天的学习变成了大夫,或者变成了老师。这都是什么在积累?量在积累。我们
学习方剂配伍、组成与变化,涉及到哪些内容?内容是比较多的。
第三个方面变化,就是剂型的变化。剂型的变化正好就是我们学习第五章,剂型。剂型变化也可以
说,确定剂型根据是什么?剂型的变化根据是什么?我的认为,我们在认识的时候,确定剂型条件主要
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决定剂型,第二个方面根据药物的特性而决定剂型。你比如
说,病比较重,多用汤剂;病比较轻,慢性病,多用散剂、丸剂等等。剂型变化条件由我们刚才所说的两个所决定的。你比如说,其中有一个药,叫什么?叫朱砂。就不主张煎煮,你要煎煮,不仅达不到治
疗作用,反而还会出现弊端。这是根据药物的特性而决定剂型的。我们学习剂型,重点要学一个汤剂,汤剂是我们中医发挥优势一个重要的方面。汤剂有什么好处?汤剂量大,吸收快,见效快,是这样吧?
还有一个最大最大的优势,灵活性强。你根据病人的病情,可以加减用药吧?可以调整用量吧?当然我们在认识的时候,汤剂有没有不足?那肯定有。什么不足?不能大规模生产,相对来说,浪费药材。汤 17
剂,我的认为呀,是我们今天中医发挥优势一个重中之重。我希望同学们以后走入到临床,多开汤剂。
开汤剂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把病人的病情控制。使病人感到吃我们中药取得显著疗
效,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汤剂。那散剂呢?散剂它还具备不具备这些优点呢?不明显。你说汤剂量大,那散剂?你说汤剂,一次能不能喝这样大一包?差不多。你说散剂,能不能喝这样大的半包?没有。量
小了吧?变化性小了吧?那吸收得怎样?也慢了吧?那见效怎样?也慢啦。它有没有好处?它有好处,它携带怎样?方便,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有一点,最大最大的一个弊端,灵活性怎样?没有了。散剂
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丸剂在某种程度上,和散剂差不多,都是什么?可以大规模生产吧?携带
比较方便吧?服用也比较方便吧?但是,它吸收慢一些,药量小一些,灵活性不具备了。你假如说,一
个人正在吃这个丸药,突然出现某一个症状,你再往这个丸剂里边再加一味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
我们认识丸剂和散剂,有共同的好处,也有不足。不过,今天丸剂多不多?丸剂比较多,有蜜丸,有水
丸,有浓缩丸,但是我们今天认识到哪一个丸药有点补?蜜丸有点补。哪个丸药吸收得比较快?相对来
说,吸收得快一些,容易溶解,那叫做水丸呗。再一个膏剂。这个膏剂呢,有两个膏剂。一个是内服膏,一个是外用膏。内服膏,它的弊端和丸剂、散剂差不多,它的优点和丸剂、散剂差不多。外用膏有两个 膏,一个是什么?硬膏。一个是软膏。贴的叫什么膏?往皮肤上涂的叫什么膏?这就是膏剂。酒剂、片
剂都是临床中可以应用的。我们重点要掌握一个什么剂型?我们重点要掌握一个汤剂。把汤剂应用好了,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学习第六章:煎药法与服药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这里边第一个内容就是煎服法。煎服法,实际上就是汤剂。煎药的方法,我们想一
个问题,有没有考虑煎药的用具呢?用什么锅最好?砂锅。什么锅不能用?铁锅不能用。铜锅家里也不
多,锡锅家里我估计基本上都没有。家里现在铁锅还是有的,铁锅是炒菜用的,一般都不是用来煎药的。
煎药一般情况下都是砂锅,那当然有的家,用金锅也是可以的。锅,砂锅就行,铝锅也行。当然,同学
们说那高压锅行不行?你说现在药房、有些药店呀,它帮助你煎药,那算是什么锅?同学们说那个跟高
压锅差不多。煎药的用具。煎药的用水,你说什么水最好?那就是不污染的水都行。只要污染了,你不
知道,这个也麻烦了。我的认为,只要是不污染的水都行。你说究竟要取自来水好,还是泉水好?还是
黄河水好?还是长江水好?有时很难界定。当然有些特殊的水,叫做酸浆水、甘澜水,这是些特殊的用
水。你说这煎药的火候重要不重要?它是非常重要的。大火、小火。大火、小火怎样计算?时间。这就
是煎药的时间。煎药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煎的,先在水里边最少泡上 30 分钟。大火、小火怎样计算时
间?大火是不计算时间的。怎样说不计算时间呢?大火,把药放到火上,把水烧开了,这个时间段要用
大火。如果药一烧开,变成小火,这个才计算时间的。通常情况下,煎药泡水半个小时,大火烧开,小
火煎煮,时间各不相等,通常情况下,是半个小时。为何说各不相等?根据张仲景的论述,他在一个方
中,大承气汤他主张芒硝煎煮的时间,两三秒钟。张仲景一个方叫泽漆汤。泽漆煎煮的时间要三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方煎煮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特性发生作用,有一定的关系。煎药的话,有先煎,有后下。
先煎呢,通常情况下,说的是矿石类的,是吧?还有毒性的、动物类的、贝壳类的。后下就是芳香类的,大黄是一个特殊的药,不后下和后下。不后下和后下发挥作用不完全一样,我想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
都有明确的认识。还有包煎,还有什么?烊化。还有什么?还有单煎等等。
下面是服药。你说服药,我们这样给它概括一下,凡是对胃有刺激性的,通通饭后,还是饭前?饭
后。凡是对胃没有刺激性的,通通饭前服。我主张,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在饭前服,有利于药物更
好地吸收,发挥治疗作用。对于有些药,可以是特殊的服药方法。比如说,有些特殊的病,在病发作之 18
前,增加一次服药。有的病就是吃药之后大概多长时间,再服一次药?像大黄附子汤。服药,还要重视
什么哩?叫做反佐服药。你比如说热证比较重,用寒凉的药,怎样服药?再一个,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还要重视有毒性的药,你怎样用?一开始,量应该小一些,然后呢,慢慢加大用量。服药也是关系到疗
效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学习张仲景的方和后人的方,在用量方面,是不完全一样的。凡是张仲
景的方,我们在应用的时候,把它的一两都作为多少呢?作为 3 克。凡是不是张仲景的方,我们在用量
方面,怎样去定量?一两按 30 克计算。这是一个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们说了,凡是张仲景的方,一两按 3 克计算。这里边还存在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时代的变化呀,你说一个朝代和一个朝代用量,能不能截然断定的非常清楚呢?它是不容易的。以张仲景方为代表的,一两是 3 克,在这个时间段呢,《千金要方》我们也把它一两作为多少的呢?3 克。那《外台秘要》呢?也作为 3 克。因为它们这个时
间段在交叉时期,它会出现一些有相同的方面。除了这个时代之外,一两都按 30 克计算。当然,有的人,他主张张仲景的方,一两按 15 克计算。我对这种认识,我认为他即便考证得理论非常充足,但是
它不符合临床实际。所以对今天的应用没有指导意义。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目前有好多研究者,他
主张一两是 15 克。当你去查,他的临床治病报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在这篇文章写的时候,他说张
仲景的一两是 15 克,怎样怎样重要,怎样有理论根据。但是他的临床报道,用张仲景的一两仍然是按
多少?仍然是 3 克。这说明这些人,他在理论上和他的实践上,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我们今天学习张
仲景的方,到用张仲景的方,都必须是理论和临床相一致,理论指导临床,临床反过来要验证理论的重
要性,这是用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对用量做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希望同学们以后到临床中
治病,对于用量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高度的重视,才能怎样呢?才能使开方取得显著的疗效。怎样?
这一堂就说到这里吧。
06.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现在上课。这一堂呢,我们学习一个方叫麻黄汤。
麻黄汤这个方,可以说呀,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对麻黄汤就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在学习中药的时
候就知道麻黄汤。同时也知道麻黄汤有几味药组成?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我们想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说麻黄汤,说不说麻黄汤用量呢?没有说。我们中医啊,人们常常怎样说呢?中
医之谜不在药,而在量。我们学习麻黄汤,要知道麻黄汤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著名的一个 方。这个方,我们要想把它用好用活,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用量的问题。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
个,甘草一两。我们同学们都知道一两作为多少?作为 3 克。那三两就是 9 克,今天开的话,就可以开
成 10 克。一两按 3 克计算。麻黄汤这个方在用法方面,这个方在通常情况下,要先煎麻黄。从今天临
床中应用,我没有让病人先煎,而是让病人煎药的时候,时间偏长一点。我们思考一下,回想一下,麻 黄汤这个方煎煮的时间大概是多长时间? 35 分钟左右。这个方,方的组成决定方的功用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根据方的功用,我们可以看出来,麻黄汤这个功用大的方面最少涉及到几个方面?最少应该
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发汗解表,一个是宣肺平喘。它的药理作用是不是这样呢?今天研究麻黄汤,它其
中一个作用,增强汗腺分泌,一个作用,人们有没有这样一种说法,经常感冒人们说的什么低了?免疫
力低了,调整机体免疫力。根据麻黄汤它其中有一个作用,中医说是宣肺平喘,今天的药理作用,它就
是什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只要是平滑肌一痉挛,它就会出现咳喘。学习麻黄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应该是风寒表实证。张仲景把它论述是什么哩?太阳伤寒证。张 19
仲景在《伤寒论》中第 3 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他在第 35 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
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感冒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不会出
现发热怕冷呢?它为何会出现发热呢?中医是怎样认识问题呢?它认为,人在肌表有一个气,叫营卫之
气。那营卫之气受谁领导呢?想一个问题,营卫之气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相当于国家的边防部
队。那边防部队受谁领导呢?中央军委。你说这营卫之气受谁领导呢?那受太阳领导。现在想一个问题,邪侵犯到营卫了,是营卫考虑的问题多,还是太阳考虑的问题多?你们说是谁考虑的问题多?应该是太 阳吧?太阳。你说敌人侵犯营卫的时候,它想不想把手机这个通信给你切断?想不想把它切断?切断了,那就是经气不通。经气不通,它会出现什么?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这就是敌人要破坏的一个
什么?交通、通讯。我们中医说是什么哩?邪它会壅滞经气,阻塞经气。壅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
我们学习麻黄汤,一定要认识到,在临床中,假如说一个人感冒了,头痛,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考
虑问题是首先吃中药,还是首先不考虑吃中药?同学们为何要摇头呢?同学们认识到,这个头痛不治它
也会好的。再一个方面,吃点西药,或者吃一点中成药,它就怎样?它就好了。我们今天用麻黄汤,真
正去治疗感冒是偏少的。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病人。你一问他,他说头痛。我们又一问他,感冒了没有?他说没有。他接着说了一句话,头痛是神经性头痛。他一说神经性头痛,那我们想到它属于外感病啊还是内伤病呢?它应该属于内伤。内伤头痛,神经性头痛,它能不能用麻黄
汤来治疗呢?能,那是真能。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有一个女同志,我一问她,她说神经性头痛。我们在通常情况下,要问
她头痛怕不怕风?她怎样说呢?她说怕风不很明显,怕冷不明显。那就是什么?头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重视抓几方面的信息。第一个信息,麻黄汤治疗的是实证,这样说吧?实证,我们要问一下,平时出汗不出汗?说的是平时,不是她跑上楼了,也不是吃饭了,引起的有没有汗出。我 们一问她,她说即便是夏天没有别人出汗多。一个概念,出汗少吧?她出汗少是什么时间呢?是夏天,如果不是夏天,那就是不出汗。这是一个要点了吧?再一个,我们在认识的时候,一定要问一问,你说
一个人头痛,一定要问他相对而言,哪一个时间段头痛比较明显?我们一问她,她说到了中午这个时间
头痛比较明显。中午,从张仲景的论述,它属于太阳,张仲景说是从巳至未上,一个从时间段。再一个
呢,我们要问一下,平时想不想喝水?接着看一下舌质、舌苔。这样的病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脉象没 有多大变化。我刚才所说的话,同学们辨证能不能想到我们学习的麻黄汤呢?一个太阳所主的时间吧?
一个无汗吧?一个舌淡、苔白、不想喝水。把它向哪靠拢了?向寒证靠拢。我在临床中啊,对于这样的病证,通常情况下,我会这样开方的。如果我们开方,开麻黄汤觉得力量有点小,后边有一个方,是张
仲景的一个方叫四逆汤,合在一起。再往后再往后,实际上还有一个方叫川芎茶调散。在临床实际中,你就用一个麻黄汤总是觉得药味少,力量有点单薄。我们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使病人在较短的时间
内,解除痛苦。说到这里呀,使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想到一个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呀,你说感冒了,会不会出现鼻子不通?会吧?我们再想一个问题,没有感冒,会不会引起鼻子不通?也会。这叫什么病?
这叫鼻炎。鼻炎一般情况下,头痛不痛?一般情况下,它不痛。在二般情况下,会不会痛?会痛。如果
会痛,这个鼻炎还叫什么名字?叫鼻窦炎了,用一个鼻炎就概括不了了。想一个问题,鼻炎在绝大绝大 多数情况下,夏天加重的多,还是冬天?应该是冬天吧?冬天。如果这个人是鼻炎、鼻窦炎,冬天加重,我们首先也要问汗出不汗出,还要问平时想不想喝水,紧接着一看舌质、舌苔,就可以用什么方?麻黄 汤。20
再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男同志,他往这个地方一坐,我问他,我说你哪不舒服?他 说他肾虚。我又一问他,我说你多大了?他说十九了。我又一问他,我说你肾虚多长时间了?他说加重
六年了,在加重之前那差不多有十来年了。有的同学说,那可能是先天不足?他怎样说呢?他说他大概
在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出现腰痛,痛得床都起不来。能不能上学?也不能上学。他父母亲把他带
到了医院。想一个问题,是找中医是找西医?找西医。西医给他化验化验,检查检查,拍拍片子,腰一
点问题也没有。吃点药,你说它会不会轻呢?他会轻的。那有时这个病啊,它叫一个让人疼痛得非常明
显,它会不会自我缓解呢?它也会的,吃点药还可以。他说大概过了一星期多,他记得呀,他当时吃了
药觉得舒服,过了一段时间它又痛了。他说经常反反复复,经常找西医,西医总是让他拍片子。在治疗的过程中,病总是反反复复。西医大夫怎样说呢?他说你这个小孩子呀,他是肾虚,吃中药是可以的,吃西药是不够理想的。这种情况下,他父母亲忽然醒悟过来要找中医大夫。那中医大夫最起码要问,你
小孩子腰痛多长时间了,也会问吃过西药没有。他父母亲异口同声说吃过西药,西医大夫说小孩子肾虚,应该吃中药。他这样一说,我去摸他脉象了,一摸脉象,脉象不虚,说不定还有点浮。你说肾虚会不会
出现浮脉呢?肾虚它是会出现脉象浮的,应该是浮而无力。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他明确提出来,他说“脉浮,腰痛,不能行”但是我一摸他脉象,是浮而有力。我又问他,我说你平时出汗不出?他说
很少出汗。叫我想啊,如果他是肾虚,他应该不应该出汗?应该出汗吧?不出汗,脉象浮而有力,一看
舌质偏淡,舌苔偏白。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思考呀,我想在坐的同学们,最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感
冒过,有吧?你说感冒了,是不是把所有的症状都表现出来呢?它不是的。有没有有时是头痛为主,有
时是怕冷为主呢?他这个人啊,我想啊,他每次感冒,他都是腰痛。叫我给他开了一个麻黄汤,他一看,他怎样说呢?他说你这个方不治肾虚。我说你怎样知道不治肾虚呢?他怎样说呢?他说他见到中医大夫
给他开的方,大部分都是杜仲、川断、牛膝等等。说到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说病人他吃中药的时间比较长了,如果他是肾虚,如果他吃了补肾的药,他应该怎样?应该在逐渐的好转,即便是先天的不足,他也应该在好转。他说呀,吃中药也没有多大作用,他就是经常要腰痛。
那我怎样说呢?我也不能说人家感冒呀,那人家肾虚多少年了呀,你让人家思想改变也不容易改变过来
呀。我怎样说呢,我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说肾虚呀,它分老年人肾虚,中年人肾虚,还分你这个年
龄段的肾虚。我说如果你是其他年龄段的肾虚,你刚才说的药,一吃效果明显。我给你开的方治疗针对的病证就是年轻人。他听听我说的,或多或少有点道理。当时呀,我想他是感冒,我给他开了好像就是
三剂药,吃完。到了一周以后,他来了,他说腰不痛了,多少年来没有这样轻松过。我说你看看年轻人
肾虚和老年人肾虚,用药一样不一样?他说不一样。接着我跟他怎样说呢?我说你的腰痛啊,那就不是 肾虚。他问我是什么?我说是感冒,他说不是感冒。你看你和他怎样?也说不清楚。我说呀,你现在不
管是感冒还是肾虚,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就行。他说他还想再补一补,巩固治疗。他说他是真不想吃了,他母亲听说他一吃感到全身轻松,感到舒服,他母亲非让他再来找我开个方不行。你说这个有没有必要
巩固?没有。我想想,我说你再过一段时间需要巩固,你过上一个月我再给你开个方。他说那现在呢,我说不需要。过了一个月,他也没有来。说着说着,过了最起码很长时间,他又带来了一个病人。什么
病?他直接跟我说肾虚。当然在说肾虚之前,他首先介绍一下他的基本情况,然后他说这个人是肾虚。我问这个人,我说吃过中药没有?这个人紧接着他怎样说呢?他说这个小年轻还给我开了一个方。我仔 细一问呀,这个人他是什么病呢?他是腰椎间盘突出。你说这个好治不好治?这个难度就大得多了。即 便是肾虚,治疗的难度也大。他跟我怎样说呢?他说呀,我给他推荐一个方,叫他一吃不行。他说这不
行还得来找我。我说你怎么还想给人治病呢?他说他当时还动了一点脑子,还真把这些药名记住了,他 21
往这个发票后边写了这个药这个量。他觉得当时我开的方是非常便宜的。
这是我们学习麻黄汤,它治疗真正是感冒是非常少的,但是他是感冒不是发热怕冷,是以腰痛,人
们容易忽视的。可以这样说,今天人们一见到腰痛,大部分都想到什么了?想到了肾虚。好像腰痛都和
肾虚申请有专利差不多。说着说着,到了这一学期,我在门诊上班,还真有一个男同学他去找我了。我问他哪不舒服?他说我肾虚。接着他怎样说呢?他说经常感到腰酸、腰困、腰痛。我问他,我说你吃过
什么药?他说补肾的这个药,那个药。我说吃吃怎样?他说没有体会出来。叫我一摸脉象,浮,不虚。又一问,我跟他怎样说呢?我说应该用我们学习的麻黄汤。三吃两不吃,大概吃有两周左右,达到了预 期治疗目的。
我们今天学习麻黄汤,首先要知道麻黄汤是治什么的?治疗感冒的。感冒,辨的证型是什么?太阳 伤寒证。今天在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是比较少的,只要病人的症状表现符合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症状表现,经过辨证符合我们中医的证型,都可以用什么?麻黄汤。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你假
如说有一个人,他怎样说呢?他说风湿性关节炎。他又怎样说呢?他说一摸凉水就疼痛,我们也可以想
到什么方?麻黄汤。单用麻黄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怎样?和其他方合在一起。我们根据麻黄汤的功用,一个作用是发汗解表,第二个作用是什么?宣肺平喘。这是我们学习应用麻黄汤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要把麻黄汤治疗的作用局限在太阳伤寒证。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风寒犯肺证。
风寒犯肺证,它的主要症状表现就是咳嗽、喘、痰,痰应该是什么颜色?是白的。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浮或者是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学习麻黄汤,要认识到它既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风
寒犯肺证的重要代表基础方。这个方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它治疗西医的病是比较多的。方中用药,证与方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什么关系呢?认识到,麻黄它起什么作用?
它就是一个大的作用,发汗解表。达到的目的就是疏散风寒。桂枝是怎样呢?也是辛温解表的药,它可
以增强麻黄发汗的作用。不过我们要认识到麻黄和桂枝用量的比例关系是 3:2。如果你在应用的时候,麻黄和桂枝用量是 1:1,病人很有可能出汗偏多。用量要重视。第二个方面,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认识
到方中用的杏仁。同学们吃过杏仁没有呢?杏仁是什么味呢?看看你吃的是什么味?你吃的是没有味,较香。我们说这个杏仁应该是什么味?应该是苦的。你吃那个是经过加工的。杏仁,古人在认识的时候,它有两个味,一个是辛,一个是苦,以苦占主要方面。它既然有辛,辛在某种程度上,有没有可能协助 麻黄、桂枝发汗呢?有这种可能性吧?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它有个主要作用是什么?是降的。降,现在我们要发现桂枝和麻黄用量的比例关系,加在一起是 15 克,杏仁是 12 克。你们说杏仁它在某种程度上,有没有能力制约麻黄、桂枝发汗太过?虽然桂枝和麻黄加在一起比杏仁的量大,但是它们分开没有杏仁的量大。就是说麻黄、桂枝如果发汗的力量不足,杏仁再助它一把力气,如果它两个出汗要想偏多,杏
仁又起到什么作用?降泻一下。再一个方面,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还要认识到方中用的甘草,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一个方面要适当的补气。为何要补气?发散的药,降泻的药,在某种程度上它都
会伤什么?它都会伤气的。当然这个甘草用量能不能大?(不能)量大了,它有留恋邪气的弊端。这是
我们学习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从另外一个角度,麻黄汤,麻黄的其中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平喘。它的发汗作用就是有表解表,没有表,它就干什么?它就是起到一个作用,宣肺平喘。再一个方面,我们还
要认识到一个什么问题呢?桂枝这一味药,有没有治疗咳嗽这个作用呢?它是有的。有吧?《神农本草
经》在认识桂枝的时候,其中一个作用,它说主上气咳逆。这就是咳嗽喘。那杏仁呢,它其中一个作用
就是降肺、止咳、平喘。在这种情况下,麻黄和杏仁构成了一对是什么?一个药对,什么药对呢?宣降
肺气之药对,麻黄一宣,杏仁一降,一宣一降,正好起到调理肺气的宣发肃降。甘草它本身就可以益肺 22
气,它本身也可以协助麻黄、桂枝、杏仁祛痰。其中现在有一个药和西药配合在一起,一改进,叫做甘 草片,治什么的?治疗咳喘的。这是我们学习麻黄汤,这个方它发汗是恰到好处,既不太过,也无不及。
为何没有太过?杏仁的降泻。为何没有不及?杏仁的协助。这是在发汗方面。在治疗肺的方面,肺的生
理特性是宣发肃降,这个方正好是什么?宣发肃降。我们学习麻黄汤也可以把它作为治疗肺寒证的重要的一个基础方。所谓基础方,就是说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还要在这个方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变
化用药。怎样,这一堂就学到这里吧?同学们休息一下。07.07.桂枝汤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就是张仲景的一个方是桂枝汤。
这个方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方,在临床中常常能够取得显著疗效。桂枝汤方的组
成,同学们已经知道它有几味药,是五味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所组成。当然我们学习张 仲景的方,为了把方学好用活,一定要重视用量。桂枝汤这个方在用法方面,它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与麻黄汤相比,桂枝汤煎煮的时间应该是偏短一些。桂枝汤这个方的功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认识的时候,认为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我们中医认为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当今在研究桂枝汤的时候,它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哪些?它的药理作用,还是比较多的。它对于体温、汗腺、肠胃呈现双向调节。所
谓双向调节,你比如说体温高了,它可以怎样?降。如果是怕冷呢?它能让人的体温升高一点。它还有
抗菌、抗炎,对气管的作用,心脏的作用。它的药理作用是比较多的。
桂枝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风寒表虚证。风寒表虚证,张仲景又把它叫做什么?
太阳中风证。张仲景他在《伤寒论》中第 2 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在第 12 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瑟瑟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它治疗的病证是太阳中风证。
它治疗的病证表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是麻黄汤能治疗的病证,桂枝汤都可以治。换一句话说,麻
黄汤、桂枝汤都可以治疗发热、怕冷、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嗽、喘、恶心、鼻子不通。说
到这里,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在应用桂枝汤的时候,辨证的要点变了没有?变了。太阳伤寒证,它
辨证的要点是无汗,是这样吧?桂枝汤治疗的病证是什么?是汗出。无汗,古人在认识它的病机的时候,它是卫闭营郁,郁而不通,是什么呢?是无汗的。认识桂枝汤,它的病变证机的时候,是什么哩?卫强
营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第 95 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他说的“荣弱卫强”荣实际上就是什么?就是营。我们思考一个 问题,从桂枝汤用药来看,这个方治疗的病证是真虚还是假虚?从用药来看,他用了五味药,补的药占
几味?补的药。这个方,芍药应该是补,甘草、大枣应该是补,刚才有一个同学说四味,我也是赞同的,四舍五入呗。怎样四舍五入呢?其中一个药叫桂枝,桂枝它的味辛散甘补,各占百分之五十吧?那四舍
五入呗。那最起码来说,这个方应该有 3.5 是补,1.5 在发,是这样吧?那加起来这个整方是几味药?
那是五味药。一个整数,那就相当于是五分制,满分。都有吧?你说这个卫强,它是真强还是假强?相 对而言,怎样相对而言呢?中医它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营和卫都是行于肌表的。行于肌表,它都有保卫的意思。有一个人啊,他叫黄元御。黄元御呢,他在认识营卫的时候,他给营卫做了一个比方,他把营
卫作为一个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妻夫的关系。你看营卫妻夫呗。有的同学说妻夫不好听,应该怎样说? 应该说夫妻。营卫一般不说卫营。你看在特定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把女同志放在前面,在这种情 23
况下,把男同志放在前面。这样听起来好听,怎样好听?注重阴阳的平衡。假如说营卫都是虚弱,相对 而言,谁受邪会明显一些?应该是营还是卫?应该是卫吧?营卫受邪,卫受邪相对来说明显。那相对而 言,营卫谁抗邪应该明显一些呢?应该是卫,是吧?就是说卫强,指的是卫气与营气相比较,卫气受邪
比较明显,卫气抗邪比较明显。这个强指的就是受邪比较明显,抗邪明显。究其本质,它仍然是什么?
营卫虚弱。你比如说,像一个家庭,男同志、女同志都是比较虚弱。假如说来了一个小偷,一般情况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男同志把女同志往前一推,你抗邪我保存实力?有?那真有。你假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同志把女同志一推,女同志拉着小偷的手,走。这一下子怎样?更虚了,走了,东西也偷走了。
一偷偷走,出现一个什么症状?小偷呢,就是偷什么呢?他肯定不偷卫的。肯定偷什么呢?偷营的。他
假如说把卫偷到他家,那卫整天和他打架。认识问题就是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荣弱卫强,实际上就是
营卫之气虚弱。我其中啊,在我写的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对荣弱卫强做了一个比
较详细的一个解释。营卫虚弱抗邪,正邪斗争会发热。相对而言,麻黄汤治疗的发热明显,还是桂枝汤
治疗的发热明显?应该是麻黄汤。为何呢?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营卫虚弱,虽然抗邪,但是它没有不
虚弱抗邪明显,说明正邪斗争有点弱了。再一个方面,桂枝汤它治疗的病证,本身有汗出。你说病人经
常汗出,他的热能不能热得高?那相当于啊,你蒸馒头的时候,馒头不熟,一会把笼子掀开了,一会掀
开了,这个馒头呀,蒸的时间要长,热气它都不会太热。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学习桂枝汤它治疗的病证,你假如说,我们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病人,我们一问他,他说不 舒服。一问他,他说神经性头痛。又一问他,他说经常出虚汗。还用不用麻黄汤了?不用了。用什么? 桂枝汤。你假如说,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个病人,我们一问他,他说鼻窦炎。又一问他,他说经常出虚
汗。还用不用麻黄汤呢?不用了。相对而言,麻黄汤在临床中治疗感冒多,还是桂枝汤治疗感冒多?应
该是桂枝汤。为何这样说呢?你说,我们在上一次学习麻黄汤的时候,说人感冒了,吃中药相对来说比
较少一些。但是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有的人经常感冒,反反复复,久而不愈,吃西药没有多大作用,他
会不会考虑到要来吃中药呢?他有没有考虑要坚持一段时间吃中药呢?都有这种想法。现在我们刚才所
说的前提,是感冒的时间比较长,用今天的话,有的人说抵抗力差,有的人说免疫力差,经常容易感冒。经常容易感冒,在临床实际中,不管病人出汗不出汗,摸脉象比较重要。怎样说呢?出汗了,那就是表
虚证。刚才说了,摸脉象比较重要。假如说这个人经常不出汗,摸他脉象是虚弱,我们不用麻黄汤,而
用什么?桂枝汤。换一句话说,用麻黄汤加补益的药,不如用桂枝汤。如果我们从学习《伤寒杂病论》
这个角度,如果这个人是经常感冒,久而不愈,用什么方?无汗为主,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是久而不
愈,以无汗为主。如果一个人久而不愈,经常汗出,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是我们要认识的,为何久而
不愈无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用桂枝汤、麻黄汤用量的各三分之一,相重复的药,量是相加的。久了不出汗应该发,久了正气虚应该适当地补,桂枝汤补呗。如果这个人久而不愈,汗出
应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就是用桂枝汤的近似五分之二,麻黄汤的近似五分之一。
从今天来看,我们开方,直接可以开什么?桂枝汤。也可以和麻黄汤合在一起。当然,量应该怎样?进
行调整。那同学们说久而不愈、汗出,为何还要用麻黄汤呢?关键就是,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是邪郁在营卫,不易驱除,要用麻黄汤来发。但是用麻黄汤的量一定要怎样?一定要小。治病一定要有什么?有
主次之分。我们在临床中,相对而言用桂枝汤的机会会多一些。桂枝汤治疗的病是非常多非常多的。
下面我们学习桂枝汤,方药与证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认识到桂枝的作用是什么?解 肌发汗。为何没有说是解表发汗呢?为何要说它是解肌发汗呢?这个肌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表有多大差
距呢?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表就没有区别。你看,麻黄汤解表吧?那桂枝汤也是解表呀。因为它也是什 24
么哩?风寒侵袭营卫了呗。现在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你说麻黄汤治疗的病证,病人是无汗,那就是发呗。那桂枝汤治疗的病证呢?它本身有出汗。想一个问题,发汗,本身出汗。本
身出汗,它能不能把邪气带出去?本身出汗,它不能。本身出汗是邪气引起的出汗,越出汗正气越伤。
发汗是怎样呢?是药物助正气驱除邪气,发汗能驱除邪气。再想一个问题,发汗在某种程度上,伤不伤
人的阴津?(伤)一定要配伍什么?芍药。芍药是益营敛汗。芍药和桂枝的用量呢?是相等的。是不是
相等啊?麻黄和桂枝的用量是什么?一个大,一个小。它两个的作用,基本上是差不多,集中力量发汗的。那现在桂枝汤,麻黄和桂枝用量必须是什么?是相等的。相等达到的目的就是什么?发汗之中要止
汗,止汗之中要发汗。达到的目的就是发汗不伤人的阴津,敛汗不留恋邪气。也就是说,发的是邪汗,止的是阴津。这两味药用量相等,在某种程度上,它会出现你不干活,我也不干活,也就是说发,发不
出去,止,止不住,需要别人来协助。谁来协助?生姜。生姜这一味药,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应该吃过姜
吧?你吃的姜辣不辣?(辣)那说明你吃的姜是真的。那假如说,你这个姜不辣,那说明这个姜(假的)。
现在我们要知道,姜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它有辛助桂枝发汗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这个姜我们平时
经常吃,你吃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饭香?同学们说调味,比我说的要好听。我说的香有点太土了,同
学们说调味上档次了。就是这样啊。那说话呀,在语言表达方面,它可以反映一个人说的话,要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呀。姜,调理脾胃。调理脾胃,它发汗是不是非常峻猛?它不是的,它就是协助桂枝要发出
汗。现在还要看到,大枣、甘草是补的,芍药是补的。再进一步认识问题,补的力量大了,还是发的力
量小了?应该是发的力量有点小了,补的力量有点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汗发出去?同学们说
可以,是真的可以。方中其中用的大枣、甘草,它在这个属性方面有点变化。现在我们考虑个问题,桂
枝应该属于阳药吧?那芍药应该属于什么药?阴药。你看补呗,发呗?那姜呢?也属于阳药吧?那大枣、甘草它可属于补药呀,你说它属于阳啊,属于阴呢?它应该属于阳。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在功用方
面,大枣、甘草它是协助芍药的,都是补。从阴阳的属性上来看,那大枣、甘草它要协助桂枝、姜的。
中医它有这样一个认识,它把桂枝、生姜认为是辛,大枣、甘草它认为是什么?是甘。它说辛甘化阳而
补益胃气,使胃气极力驱除邪气。中医它又怎样认为呢?芍药、大枣、甘草,它是酸甘化阴而补营,补
营它就是要收敛营气,防止汗外泄。由于大枣、甘草,它处于一个什么哩?既可以协助发,也可以协助
止。你说社会现象啊,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当然我是想当然的想说,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你
说有没有有一个小孩子办了一个错事。他的母亲会不会这样说?你看看你办了错事,你父亲敢不敢打
你?她会不会这样说?她会这样说吧?她就告诉,你以后再办肯定会打的。在这种情况下,他父亲正好
坐在旁边。他父亲是不是这样说?他说我是不会打的,我是不会打的。他父亲说不定这种情况下,起来,该打他。是不是这样呢?一打他,他母亲又说了一句话,怎么不赶紧跑呢?这说明这个女同志扮演了一
个什么样的角色?扮演了大枣、甘草这个作用,协助桂枝、生姜发。意思就是敢打你了,以后再办,他
肯定打你。这个男同志一想,人家都说我敢打,我怎么不起来打呢?起来,显示一下威风。但是女同志
接着把话又改了,你还不赶紧跑,告诉以后怎样做事就行了。这说明这个药物呀,它会出现一种什么状
态呢?它随着病的病证表现,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这是我们学习桂枝汤方与证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要认识到桂枝、芍药,它主要针对的是什么证?卫强
营弱。强了,发一下,弱了,补一下。通常情况下,人们怎样说呢?针对卫强营弱的药对是,那就是桂
枝、芍药。我们学习桂枝汤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认识,一个什么重要的认识呢?就是说,桂枝汤在服药方
面,有一些注意事项。哪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你假如说病比较重,用的药是常规的用
量,换一句话就是病重药轻。你怎样在服药方面提高疗效?根据张仲景的论述,他可以缩短服药时间。25
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一天一剂药,现在可以半天服一剂药。那一天就是服两剂药,这叫做缩短服
药时间。第二种情况,他可以加大量,把两剂合在一起。这是第二种服药的方法。第三种服药的方法,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 54 条,他是这样说的,他说“病人脏不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他用了这样一句话“先其时发汗则愈。”这一句话就是告
诉我们,在临床实际中,治疗一些特殊的病。所谓特殊的病,就是指病发作有规律性。我们再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在门诊上班,有一个女同志,她怎样说呢?她说呀,最近几年经常
低烧,那就是低热呗。她说一般情况下,烧最高不超过 37.5 度,它大部分都是在 37.2 度左右。她同时
又说,她发热大部分都是在中午十点左右出现的发热,大部分是这个时间。她这样一说,我们有一种什
么认识呢?她发作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时间又在什么?又在太阳。我们在给她开方的时候,除了开桂枝
汤用药、用量准确之外,还要重视一个什么?刚才我说了,她大部分是在什么时候发作?十点。我跟她
怎样说呢?我说你最好在九点半左右吃药,在这个时间吃药。那相当于抓小偷一样,那小偷在来之前,你就怎样?你假如说,小偷来了把东西偷走了,你抓起来难度就怎样?比较大。我跟她说,常规吃药,早上吃,下午吃,中午吃药放在什么时间?放在病发作之前。她问了一个问题,她说我这个早上吃药,大部分都到八点左右了,那说不定她一吃药,小偷来的时候,她药力怎样?又弱了。我跟她怎样说呢?
我说你把吃药的时间提前一下,提前到六点左右,再在九点半之前增加一次。那同学们说,那你干脆让
她九点半吃一次,三点多,四点多吃一次,到晚上九点多再吃一次。这样吃行不行呢?我是这样想的,为何叫她这个时间再吃一次呢?增强她的抗病能力吧?在这个时间,既增强抗病能力,又增强什么?抓
小偷。就是说补益正气,驱除邪气。
在用桂枝汤的时候,根据张仲景的论述“先其时发汗则愈”,根据这一句话,我在临床中用所有方的时候,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任何疾病只要它的病证表现有规律性,最好都要在发作之前增加一次服药。
再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也是今年的上半年,遇到一个人。他怎样说呢?他说他每天夜里到了
十点左右,总是要咳嗽、吐痰,那西医说他是什么病?慢性支气管炎。根据他咳嗽、吐痰、痰多清稀色
白。晚上的十点,不是上午的十点,你说这个时间,相对来说它和白天相比,哪个时间会冷一些?晚上。
在这个时候,我跟他怎样说呢?在你病症发作之前,增加一次服药。他按照我说的,他一吃药,第二次
他说吃我们开的方,效果会明显一些。这是我们学习,根据张仲景的一句话,推断所有的疾病,只要表
现有规律性,都应该怎样服药。再一个方面,学习桂枝汤本身就有汗出,那吃药以后,你怎样知道它发
挥治疗作用呢?古人总结了一下,他说如果是药后,出的汗是热乎乎的,说明是药物达到了治疗目的。
如果吃了药,病人出的汗,仍然是凉飕飕的,说明是病重药轻。病人出的汗,不是药物的汗出,而是什
么?而是病汗。要注意这些内容。这是我们今天学习桂枝汤。08.08.小青龙汤
下面我们上课,学习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个重要的一个方。这个方,方的组成,同学们看一下有哪些药?
有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芍药、干姜都是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我们学习小 青龙汤,一方面我们要学好小青龙汤方的组成,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重视用量。可以这样说,小青龙汤
是临床中非常常用的一个方。这个方,好多好多中医大夫都会用,用没有好的治疗疗效,这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同学们要说的用量。下面举一个用量治病的关系。26
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她往这个地方一坐,我问她,我说你的病多长时间了?同学们说,你怎么没有问人家哪不舒服呢?我们在辨证的时候,首先要问一句什么话?哪不舒服吧?我没有问她哪
不舒服。我先问她什么?病多长时间了?为何没有问她哪不舒服?因为病人往这个地方一坐,我发现她
两个症状,一个症状咳嗽,一个喘。我没有再问她什么病。我一问她多长时间了,她说十七年了。我问
她,我说你多大了?她说我十七岁了。我说你的记忆力相当好。她怎样说呢?她说她听她母亲说,她三
个月的时候感冒了,出现咳嗽、喘,住院了。住院出院了,出院以后经常咳嗽、喘,住院,出院,住院,出院„随着年龄的变化,到了两岁左右,没有再继续住医院。那小呗,一咳一喘上不来气,没有办法只
好住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摸她的脉象,一看她的舌质、舌苔,开方吧?开方,我第一味药,我写
麻黄、桂枝、细辛,第四味药没有写出来,人家说话了,说你开小青龙汤。我问她我说你是学中医的?
她没有说话,摇摇头。我说你是学西医的?她说不是。我说你学什么的?她说我上三年级就都不上了。
上小学三年级毕业,为何不上了?咳嗽、喘。在这种情况下,她说呀,她说小青龙汤是不行的,没有太 大的作用,我找你你给我开一个好方。你说我怎样说?我说我给你开个差方?我说我给你开的就是好方。
她说小青龙汤经常吃。我说你怎样知道是小青龙汤呢?她说我发现你们中医大夫都会开这些药。她说,我问了一下实习生,实习生说开的是小青龙汤。我问她,我说你知道不知道小青龙汤的组成呢?她说知 道呀,她说我专门问问实习生,实习生还专门跟她说了,她还背一背,就这几味药。她说绝大部分大夫
在这个方的基础之上加不加药?加吧?有没有减的?有减的。大部分是以小青龙汤为基础方。我说你会
不会开?她说我不会开。我说你找不找西医大夫?她说,我现在就不找西医大夫。西医大夫要开什么药,我就知道开什么药,到药店买就行。我说你到药店买中药,她说不行。说明我们中医开起来没有西药开
起来容易。有这样一句话,久病成名医?久病成大夫。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我是继续开,还是换个方呢? 继续开。我怎样总是和同学们想问题想到一起去呢?同学们说继续开,我要继续开,开下去,还真的开。
开完了,她说这个方不行啊,我给她开方,我当时给她开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细辛 10 克,凡是三
两我都给它开成什么呢? 10 克。小青龙汤这个方用的量,就是两个计量单位,一个是三两,一个是什
么?半升。半升那就是 12 克,三两 9 克,那 9 和 10 差不多,我开方大部分把三两都开成 10 克了。这
里边有一个药呀,叫什么药呢?叫细辛。在学习中药的时候,人们对细辛是怎样认识呢?人们说细辛不
过钱。一钱相当于 3 克,是吧?过钱不安全。细辛有没有毒?那是真有毒的。如果细辛没有毒,说明这
个细辛是假的。我给她开 10 克。方开好以后,我给她了,我一给她,我说我开的方和别人开的方有多
大区别?她看看,她说药味没有人家开的多。我说用量呢?她说不知道。我说今天我们要发现问题,是
量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把抽屉一拉拉开,我把书拿出来,我说我定的量和书上定的量没有区别。她一看,我开的方和书上定的量差不多,她把书一合合上她给我了。当时啊,我写了一本书,不是我们
这个教材。她一看,哦,她说这个方是你的方。我怎样说呢?我没有说那样多,我说这是一个治病的好
方,关键是用量。第二次来了,她往这个地方一坐,她怎样说呢?她说怪不得呢,别人开的方效果不明
显,是你的方。我说你吃吃感觉怎样呢?她说效果和别人开的效果就是不一样。这一次我跟她说,我说
这个方不是我的方,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古代张仲景的方。她说那你开的方,为何和别的人开的方治疗效
果不一样呢?我说关键是我开的方用的量。好多好多中医大夫,他在开小青龙汤的时候,他用细辛的量
有点什么?偏少了。少了影响治疗效果。说这样多的话,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希望同学们开小青
龙汤,要开名副其实的小青龙汤。
说着说着,想到了今年,今年是 11 年吧?就是上学期开学,星期天,我们中医学院有一个男同学
去我家了。去我家,他怎样说呢?他说在春节期间,他们村庄有一个人是支气管哮喘,哮喘得过春节就 27
计划在哪里过了?在医院过呢。他去看望了。三说两不说,人家非让他开方不行。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开什么方?你说我们给他开什么方?小青龙汤。他问我怎样定量?通常情况下,我们中医学院好多
人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在家遇到了什么什么病,怎样开方?我说是某某方。紧接着同学们要问一个什么?
怎样定量?我说照书上抄。他说加药不加?我说因为我没有见到病人,你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可以加。
他说加哪些?我说我没有见到,这个不好说。我说病人主要症状是什么?他说主要就是喘、痰多、咳嗽。
我说可以用原方。他开什么?麻黄、桂枝、细辛、芍药、干姜、半夏、五味子、甘草,按照我们刚才所
说的量开。一开,人家去取药了,发现细辛用量怎样?有点大。我在门诊上班,凡是开细辛 10 克的时
候,在细辛的上面都要再怎样呢?签上一个名字。人家药房不取,有的大夫还说了,这个大夫属于野大 夫,他心中还不高兴啊,他说我是名副其实的中医学院学的呀。他说他听我说的呀,他一说,这个医院的大夫还真知道我的名字。他说不相信,打个电话,他让人家开方呗,药房取不出来,没有正规处方,取不出来吧?找大夫,大夫说,一说给我打个电话,我说可以。吃了三天,这个人不在医院过年了,要
回去。他让人家吃吃吃,最后病情控制得相当不错。他到我家,他怎样说呢?他说他们村庄的人都说他
水平高,都说医院的大夫、他们村庄的大夫开的方,没有他开的方效果明显。他说我真找到学中医的感
觉了。没有治病你不知道,当你一治病,你真会体会到治病的好处。他说他终身难忘。到我家,他跟我谈谈治病的体会。举了两个例子,强调一个目的,什么问题?量的问题。小青龙汤它的用法和我们前面
学习的麻黄汤差不多,就是水煎服呗。
小青龙汤的功用是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学习
麻黄汤最少主治的病证有几个方面?麻黄汤最少有几个方面?两个方面,一个是太阳伤寒证,一个是风
寒犯肺证。桂枝汤最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什么?太阳中风证,一个是脾胃虚弱证。小青龙汤根据它的功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它最少应该治疗几个病?不低于两个病。发汗解表说明它是有什么作用?
治疗什么病证?解表呗,治疗表证呗。温肺化饮,可以治疗肺的病证吧?从今天来看,这个小青龙汤主
要有平喘、抗过敏、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这方面的作用。
下面我们要重点学习小青龙汤它中医的证。中医的证呢,我们先不说第一方面,先说第二个方面,是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太阳伤寒证有哪些病证表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也就是说太阳伤寒证应该有什
么?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是辨证要点,是这样吧?你说一个人感冒了,它
是不是把所有的症状表现都表现呢?不一定。但是有一个是必须要有的,无汗是必须要有的。如果汗出 了,它就不是太阳伤寒证,就变成什么了?太阳中风证了。寒饮郁肺证,它有哪些病证表现?寒饮郁肺。
病主要矛盾方面有几个方面?有寒,有饮,寒邪侵犯到肺,影响肺的肃降功能,肺气不降而上逆,它会
出现咳嗽、气喘,轻的话是咳嗽,重的话是喘,那再重的话是不能平卧。见过喘的人,见过没有?见过。
喘的话,如果重,躺在床上,病人常常说要把他憋死呢,是非常痛苦的。饮,特点是什么?痰多、清稀、色白,这是饮。这个饮呀,水饮之邪为何病在肺,为何会出现饮呢,痰呢?中医是怎样认识呢?中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它认识到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寒邪侵犯到肺,肺气被寒邪所扰,不能通调
水道,水不得下行,留于肺中,水与寒相互博结,变生为痰,随着肺气上逆,是痰多清稀,咯出来了。
是这样吧?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溢于肌肤,它会出现什么?肢体浮肿。肢
体浮肿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什么病?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要用什么方呢?小青龙汤的。舌淡、苔薄白、脉浮或者是紧。这是我们认识小青龙汤治疗的病证,是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通常情
况下,人们说是什么?表寒里饮证。想一个问题啊,想一个什么问题呢?假如说一个人是慢性支气管炎,28
或者说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说是支气管哮喘,这样的病人相对而言,容易不容易感冒?容易感
冒吧?这样的人既有肺的病证,又感冒了,用什么方?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既可以解表,又可以温肺化
饮。这样的病相对来说多不多?尤其是冬天,肺的病证,最容易感冒。我们学习小青龙汤,
上篇 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商周时期(二)先秦时期(三)两汉时期(四)隋唐时期(五)宋、金、元、明、清时期三、方剂理论的发展四......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读后感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就标志着中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是各家各派学说竞相争鸣。在中......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第一单元 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基本结构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
同志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在学深、学细、学透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的基础上,抓牢抓实“做”这个关键,坚持以学促做、知行合一,使党纪条规真正内化于心、外......
同志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在学深、学细、学透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的基础上,抓牢抓实“做”这个关键,坚持以学促做、知行合一,使党纪条规真正内化于心、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