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_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政府信誉和形象的代表。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诚信的评价者和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体平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并且对两者的关系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存在信息不透明、官员腐败严重等问题,探究其监督体制不健全、职能定位模糊等造成公信力水平下降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政府的行政监督,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务的制度,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公众自律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强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公信力就已被西方国家积极关注并予以重视。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公信力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新媒体的时代,微博、微信等作为公共舆论的传播媒介代表,它们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在不同层面也会对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网站等各种新媒体媒介以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办事服务和政策咨询,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了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因此也就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的言论自由以及部分网民情绪的过度发泄导致一些事件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谣言的传播,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1]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如何以自身的制度变革为起点,利用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在政府的公共性和自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公共领域的正效应,进行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概述
在我国,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要想通过新媒体的作用来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政府公信力,只有深刻理解了两者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作用。
(一)新媒体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涵义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
[2]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专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表示:“新媒体是以数字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3]因此,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2.新媒体的特征
首先,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很难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只是单纯的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很少沟通,因此政府无法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而去制定相关的民生政策,从而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4]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通过搭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共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及时和民众交流和沟通,从而了解民众需求,制定更多惠及公众利益的政策法规,提升政府公信力。其次,共享性也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是公开和共享的,同时政府可以将不同部门的信息收集起来共享给有需要的社会公众,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最后,海量性是新媒体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来向社会各界传递信息的,因此其存储的信息必须是全面的、广泛的、海量的。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必须收集、存储更多信息,同时也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有用信息。
(二)政府公信力
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其涉及信用方(即政府)和信任方(即社会公众)两个主体。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5]
2.政府公信力水平的评价标准
(1)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政府无论处在什么情况都能否履行职责,言而有信,勇于对民众负责。只有一个无论是在制定政策还是在执行政策都始终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及时了解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政府,才是值得民众信任的好政府。
(2)政府应是依法执政的政府。政府的任何行政行为都不能逾越法所界定的界限,都必须接受法的审查和裁量,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在法律面前人人人平等,无论政府人员拥有的权力有多大,都不能在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政府只有树立这种法治精神,严格依法执政,才能使国家的整个法律规范体系在公共行政领域落实。
(3)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人民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建立透明政府,政府必须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建立健全行政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利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媒介向民众传递相关的行政信息,增强政府的公开透明性。
二、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和权力制约规范方面更是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但同时,伴随着这些成就和发展的要求,政府公信力也显示出了许多令人民群众不尽满意的方面,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成就1.政治生活不断民主化
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民众可以通过以互联网、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媒介来参与政治生活,这种简便、直接、快捷的方式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政府日常政务的需求。政府近几年也加大了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尤其是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政务公开,例如: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来公布政府信息,同时政府又及时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民意和需求,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
2.政府权力制约不断规范
政府的权力有制约就是指政府的权力必须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行政权力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6]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控制。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它主要分为行政权力内部监督体系和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中的社会监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众可以利用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通过现代社会中覆盖广泛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政府工作人员及其行为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
3.依法治国不断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这“两个三位一体”的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且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任务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还指出法治政府必须“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做法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用户们的高度支持,并获得他们的一致好评,因而有利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提升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建设水平。
(二)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1.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在传统媒体时代,官员腐败的现象相较于新媒体时代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公众获知官员腐败信息的途径比较少,他们只能通过官方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媒介的发布而得知,同时又由于传统媒体较之新媒体而言信息量传播小,传播速度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政府腐败信息了解较少,对政府的信任度比较高。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官员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公众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得关于腐败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公众在获知官员腐败信息后而又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解释回应时,就会对政府产生不满,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产生质疑,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从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水平下降。
2.政府信息传递方式不合理,导致公信力水平下降
我国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传统的科层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科层制强调职位权力必须严格按照等级依次排列,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实行“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体系,在这种结构体系中,信息的传播是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通道系统模式实行,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速递慢,而且信息容易被添加或过滤,造成信息失真。[7]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要求信息传递速度要快而准确,政府必须要及时掌握或发布准确的信息,这些要求都对政府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政府在面对或处理突发事件时,若不能够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快速做出反应,极易导致事态向严重化方向发展,从而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政府公信力水平下降。另外在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只是简单的“命令—服从”,其“封闭性”的特性使组织信息匮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百姓对此怨言不少,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政府信息透明度不足,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传统的行政模式导致我国政府部门缺乏透明度,由于一些领导对政务公开的重视不够,仅仅把政务信息公开当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常常敷衍了事,“公开什么”、“何时公开”完全由政府部门说了算,再加上信息为政府所垄断,由于政府系统本身“自利”的特性,一些涉及到部门利益而且对政府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则以“机密”为由拒绝向公众公开,对于一些已经公开的,公开的内容也只是一 些政策性的文件,只是把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照搬到网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对于百姓高度关注以及涉及到公众利益的,却时时得不到及时的反馈。[8]此外,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民众意见和建议,整个制定过程过于封闭,民众的政治参与渠道过于狭小,一些涉及大众公共利益的政府政策也只是由几个所谓的专家在封闭的办公室里讨论讨论就制定出来,根本没有做好政策制定前的民意收集,没有与民众及时沟通,从而造成制定出来的政策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无法顺利实施下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水平。
4.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公信力水平下降
公共危机管理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在新媒体时代,要求政府必须是一个能够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并能及时处理危机的政府,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对公共危机的处理还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这主要表现一些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不高、危机应对的专业知识需要加强;危机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与救援、信息的管理与发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危机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在2011年温州“7.23”动车事故中,7月23日晚20点发生事故,政府救援工作在24日凌晨竟宣布结束,并且在救援结束后的的24日下午,还陆续发现了不少遇难者的遗体,甚至还发现了幸存者小伊伊。在如此大的事故发生中,救援工作只持续了几个小时就宣布结束,甚至在很多遇难者遗体未抬出车厢的情况下,铁道部就下令将厢体掩埋,如此草率的救援及现场清理方式,使得政府公信力大大下降,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忽视和违背了公共危机处理的基本目标。
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新媒体对政府行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此政府在利用新媒体来加强自己行政能力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但是政府公信力虽有所提升,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媒体、公众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政府方面的因素
1.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
我国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政府内部的监督体制更是责任不清、奖惩不明、缺乏可操作性。在新媒体时代,政府没有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监督制度,没有认清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也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对政府原有监督体制带来的挑战。政府要健全监督体制,提高公信力水平,不仅要在内部明确各级监督责任,建立详细可操作的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发挥新媒体对政府监督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监督的各种渠道,只有将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才能提高政府对官员的监督水平,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2.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
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认知政府的重要渠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现实中,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发布者,处于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因此,政府在公开信息时总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公开,例如政府侧重于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宣扬政绩的信息或是一般纲领性文件进行公开,而对与某些危及政府形象或利益的社会问题则采取漏报、瞒报的方式,例如温州“7.23”动车事故、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等。处于新媒时代的公众是有信息知情需求的,他们渴望得到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而政府所公开的信息并不能满足公众的这种需求,因此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引起对政府透明度的反感,造成政府公信力水平下降。
3.政府行政职能定位模糊不清
迄今为止,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仍然是不明确的,在政府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不该管的去管了,该管的又没管好、管住的问题,经常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包办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一些政府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有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没有管好,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9]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从而无法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得民众对政府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二)媒体方面的因素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区别于电视、报刊、广播、户外灯传统媒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方式的创新。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只是单纯的发布信息,民众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两者之间毫无沟通和互动,政府也无从了解自己的公信力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和公众交流频繁,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更加快速的了解政府的动态。然而正是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方便性以及传播领域的宽广性,使得同一事件可能会引起不同国度、领域、阶层人们的关注,政府的某些不正当行为在新媒体时代会被空前的放大,从而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伤害。
2.新媒体用户的平等性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推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通过网络的渠道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这就使得传统媒体新闻发布式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在逐渐衰弱。[10]新媒体使用的广泛性改变了现实世界时空的差异性,改变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而导致话语权不同的状况,它为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心态不同的人们提供了共同交流、表达意见的场所。新媒体使现实生活中处在边缘的人成为了中心,他们通过网络的方式去了解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触及到的政府信息,并向政府表达自己的需求。新媒体的用户在现实世界所处的阶层不同,他们在网络上向政府表达的需求也不同,而政府又无法同时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就会引起用户的不满意,从而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公众方面的因素 1.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增高
期望值是指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自身诉求的预期指数。期望值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基本走势呈现日渐上升趋势。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发布的信息,无法向政府表达自己对实施的政策法规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对政府的期望值较小。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向政表达自己的意见,每个人都期望政府首先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政府在一定时期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很容易造成政府做得越多,越难以满足公众益增长的 需求,结果政府的差评也就越厉害,公信力反而下降。
2.公众对信息的认知度提高
新媒体时代发展出来的公共舆论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公众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任何信息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不在以传统媒体为主导,而是众多分散化、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制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很难通过收买、宣传等方式来控制和左右舆论。随着公众对信息的认知能力提高,政府发布的官方信息并不能全部获得公众的认同。例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铁道部第一次发布的官方死亡人数为35人,而此时其他消息显示遇难人数已达38人;当铁道部将遇难人数数据更新至38人时,网络媒体统计已有40人遇难;直到官方最终确认死亡人数为40人时,公众对于此次特大事故的确切遇难人数还是不能认同,在这次事件中,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使得政府名誉受损。
四、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
社会转型和新媒体时代下,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愈发凸显,建设公众满意的政府任重道远。建立廉洁、高效、诚信、法治政府,提升公众遵纪守法、顾全大局、文明高尚、敢于担当的素养,完善和规范新媒体网络的参与行为进而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一)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
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关系着政府的信誉和形象的树立,因此必须加强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体系的建立不仅要重视政府内部监督,更加要注重发挥外部监督的力量。在外部监督体系的建设上,政府要根据新媒体的特征来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公众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来对政府进行监督,会产生监督时效性强,辐射面广,透明度高,威慑力大等效果。为此,政府可以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出台一些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规定公众的这种监督权,从而能使其更好的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在内部监督体系上,政府要设立监察机构,监督官员的行政行为,同时还要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建立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机制,了解民意,解决政府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
(二)加强政府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
在新媒体时代,要让公众正确的了解政府,减少隔阂和猜忌,提升政府公信力,就必须做到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政府首先要加强本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要通过公开、制度化的传播渠道,尽可能及时、准确的将有关政策、措施公诸于众,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将政府活动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其次要公开办事程序,凡是与公众有关的政府办事机构,均须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减少公众的不满或行政纠纷。政府只有将自己的政务和信息透明开来,才能让民众更理解和相信政府,从而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三)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要求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政职能工作只有围绕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来展开,树立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做到一切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才能增强公众中对政府的信任感。所以,政府要将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进行明确,转变过去旧的观念,做到合理的分权,把社会能够自行调节和自行管理的社会事务交予第三方组织来管理,发挥其维权诉求、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优势,而政府把精力集中在为民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品上,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提高了民众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好感,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此外,政府要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事务还要制定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监管,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和扩大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
(四)提高政府危机处理能力,增强民众信任感
新媒体时代的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频发的时期,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将损失降至最低关键在于政府的应变、沟通和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已成为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标准,它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因此政府必须提高自己的危机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首先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制定健全的危机预案体系,加强对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其次健全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明确政府职权划分,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及时收集信息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整合多方力量来应对危机。最后要做好公共危机信息发布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及时向公众提供关于危机事件的实情,增强公众 对政府的信任感,获得公众的支持,进而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五)加强新媒体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能够及时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改进工作而提高公信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正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制造出万人关注的热议话题,政府一旦出现失职或某些行为不当极易成为新媒体用户攻击的对象,从而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必须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来提升自己的公信力。政府应完善新媒体的功能,有效发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积极作用。及时通过网络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发布政务信息,开展网上电子服务,让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动态和政策走向,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公信力。
(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参与政治的渴望越来越大,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政治参与的途径时,就会把目光投向虚拟世界即网络,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更高的调动起来,他们通过网络的途径参与政治的期望更加迫切,因此政府必须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及时与民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了解民众需求并及时满足需求。新媒体时代已发展出许多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的平台,例如政府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贴吧、博客等,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媒介,扩大公众的参与,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政府更加懂得公众需求,公众更加理解政府行为,政府公信力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政府的公信力水平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虽然信息公开不全面、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成为加快我国政府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政府部门要依托于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与服务能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透明,此外对新媒体要加以规范和引导,为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和谐的环境,使之成为政府树立诚信形象的得力助手。参考文献:
[1]戴伟.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诚信建设创新研究[J].征信,2014(9).[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3]张荣臣,曹普,林学启著.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90.[4]刘亚.网络舆论影响力与政府的引导调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67).[5]刘惠君.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6]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7]王文峰.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8]赖武善.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探讨[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9]申展.我国政府投资效率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11).[10]周红,赵娜.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42).Under the New Media Time the Government Male Letter Strength
Question Inquisition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male letter strength is the government being in power ability one kind of performance, it is the government prestige and image representative.The public is the government male letter strength main body, is the government good faith valuer and the receiver.In the new media time, has become the bridge take Internet as the carrier media platform whic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communicates mutually, and is relaxing or the intensified function to both relations.Through analyzes under the new media time the government male letter strength existence information not opaque, the official corrupt serious and so on the questions, inquired into its surveillance system not perfect, the function localization fuzzy and so on creates the reason which the male letter strength level drops, thus proposed uses the new media to strengthen to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oversight, enhances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 dynamics, establishes the perfect public to use the new media participation government affairs the system, simultaneously strengthens the networkethics 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which the realization public autonomy and so on under the new media time the government male letter strength strengthens.Key words: new media;government;male letter strength;the information is public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
信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公信力“躲猫猫”“欺实马”“钓鱼执法”的再调查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三起事件中,无一例外出现了政府部门推翻初步结论的“再调查”环节。在信息公开已成......
以政府公信为基石 打造诚信社会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
较强的公信力是责任政府的内在追求,因为在这里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是否负责的确认。在民主社会,公众服从法律和政府命令的前提是政府具有合法性基础并且其产生符......
政府公信力体制:组织方式,组织结构 ——仅涉及构造结构问题机制: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更包括了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