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材料_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上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上”。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郦道元,()(朝代)地理学家,所撰《 》,名为注释(),实则以《 》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等,是我国古代()名著。三峡包括()、()、()。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自: 阙: 自非: 亭午: 夜分: 曦: 襄陵: 沿溯: 或: 奔: 不以疾: 素湍: 回清: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良: 晴初霜旦: 肃: 属引: 凄异: 响: 哀转:
3.翻译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
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描写泉水瀑布句是: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11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3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16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_”一句相照应。
18、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水迅疾的语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每当春冬之季,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3.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4.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6.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
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7.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天高地厚华夏情。*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陶弘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自号华阳隐居。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五色: 四时: 歇: 颓: 沉鳞: 与: 3.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译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4.课文内容理解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2、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 “沉鳞竞跃”。
3、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5.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6、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文中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文中的静景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文中的动景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
都。
8、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念: 相与: 中庭: 空明: 藻、荇: 盖: 但: 耳: 3.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4.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 怀民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8.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10.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11.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12.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15、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6、《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课文理解
1.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4.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
生的感慨。
5.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13.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6、开放性试题
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2、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6、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7、练习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
2. 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答案:
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吴均: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善于以骈文写书信。
骈文是一种文体,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共色: 从: 东西:
许: 缥碧: 甚箭:
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直指: 千百成峰: 泠泠: 嘤嘤成韵: 千转: 鸢飞戾天 息心: 经纶世务: 反 横柯: 交映: 3.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文: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译文: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文: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文: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
4.理解性默写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静景呈现出一种动态之 美(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本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7.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文中表达作者人生志向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10.①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③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④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⑤写江流气
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⑥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11.(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2.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天下独绝。(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山和水两方面进行了描绘。2.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用课文原句填空)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 清澈 湍急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1.写出文中概括富春江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_ 略_。2.(1)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2)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3)在分写“奇山”时,通过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或:寂静、静等)的特点。(4)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含蓄表达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思想。(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皆生寒树
14.《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朝代)时期的吴均,(人名)字叔庠。2.《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奇(高、险)水异(清、急)的特点,反映出作者厌弃世俗,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生活情趣。
15.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2.本文是从视觉和听(听觉)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16.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富春江的什么特点?写出富春江水迅疾凶猛由此你想到《三峡》的哪些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1.内容简要
1、《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全书共12篇,分别为:1“探寻红色中国”、“2去红都的道路”、3“在保安”、4“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5“ 长征”、6“ 红星在西北”、7“ 去前线的路上”、8“ 同红军在一起”、9“同红军在一起(续)”、10“战争与和平”、11“ 回到保安”、12“又是白色世界”,内容涵盖了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2、《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简答题
1、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 ?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2、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一共爬过 18 座山脉,渡过24 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3、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 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 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 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4、《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5、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①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6、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7.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7.《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及古文中的重点段和名言警句。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3、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大意,阅......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6(人教版下册) 《满井游记》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2. 冻风时作 作:起。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4. 波......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25分)1.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汉字写注音(10分)强笑( )提防( )憎恶( )差使( )奔丧( )锐不可dāng( )qiān订( )针jiǔ( )取dì( )tuí唐( ) 2.古诗文默写(10分)(1)斯是......
句式转换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仿写:犹如„„)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