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经济学类专业课程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经济学类专业课程”。

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众多矛盾,如庞杂的理论体系与相当紧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经济学本身要求之间的矛盾等。另外,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变革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优化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改革 师范类院校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宽阔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师范类经济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全面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课程教学弊端的显露,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经济学课程改革意义非凡,首先,它能改善现如今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的情况,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对自身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经济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规范,教学队伍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更新,它能帮助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再则,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经验的丰富,更能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经济学自身的要求接轨;最后,它也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当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日趋丰富,日趋完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的步伐,一旦调整不及时,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弊端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1.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庞大理论体系的学科,他严谨规范且随着社会变化动态发展,其内容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当然,随着内容的扩充,必然会产生众多分支,如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从学派上来讲,又包含重农学派,李嘉图学派,剑桥学派,供给面学派等。而就分类而言,又可以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及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其中,微观经济学尤为显著。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经济学的理论学时一再遭到压缩,面对这种压缩,不同的教师处理方法自然不同,譬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宏观,有的教师却倾向于微观,这也就造成多个不同的教学偏向。面对如此错综复杂,说法不一的经济学课程,学生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困惑不解,更不用说如何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到了最后考试来临,面对一个毫无系统性可言的经济学,学生也只能对着一个个罗列而出的知识点努力记忆。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也使教学效果降到了最低。所以说,庞大复杂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相对压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也是亟待解决!

经济学专业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实践性强,其实,从各大师范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便可了解,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现如今的许多独立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一开始,他们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抱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参加各类实践,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重实务性课程而轻理论性课程的倾向。然而,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对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你没有数学推导、图形分析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创新,同时也有一些诸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重要的等课程知识,没有它们作为基础,你更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当然,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乏味的,在原本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条件下,更有不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过关,教学呆板,方法单一,自然而然地,学生听完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甚至萌生出好像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伴,后续课程的成绩只会是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理论支持的人才又怎么能被称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其实,学生需求的强应用性与课程的强理论性本不会成为一组矛盾,或许只要稍加引导,二者变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协调。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已渐趋完善。许多学校为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以及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精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大都将经济学课程如同基础课程一般提前开展。综合各大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就商科而言,一般都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当然,具体专业课程的时间各不统一。然而,相比于社科类的课程,拿数理分析举例,它是经济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分析方法,因为它涉及到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否则,计算的过程必定会让学生焦头烂额,进而使经济学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你会发现,许多院校的这种调整刚好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经济学课程自身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做法,具体效果着实难以说明。

2.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学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一味的固守陈旧只会导致腐败,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教学弊端,诸如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教学经验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深深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经济学实务课程中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即老师传授知识点,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下,再辅加练习题的训练。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至极,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更遑论是对课程培养兴趣之类的话语。不错,的确是有很多高校引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过这难道不是只相当于改变了黑板的形式,由固定黑板到可移动黑板而已,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中的许多课程,譬如国际贸易,就是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只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可观的认识。眼下的课程教学只能迫使学生死记硬背课程中罗列而出的知识点,令学生成为一个熟练的做题机器,或许他们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一旦走入工作岗位,他们那缺乏灵活贯通的理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留校或者是从其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过来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种并非从实际工作经历拓宽丰富的理论,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效果,谈何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认识。因而,许多教师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中对于实践部分内容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导致重理论而略实践的结果。例如国际贸易的各种单证,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亲手操作过,就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填写、制作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不得不说,以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尖端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市面上经济学课程的参考教材很多,但是,很多教材编写者为了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通常以大段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空泛之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飞速变化,许多新政策、新理论接踵而出,而往往,这些政策、理论实行一段时间才会被收录到教材当中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大打折扣,时效性也大大降低。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埋头苦讲,而不关注社会实际的变化,那么步入社会的学生将会觉得难以适从,对理论内容更会失去信心。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授课内容命题考卷,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毕竟,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其实际操作本领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所能展示的,最多能反映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又如何能显示呢?

二、经济学课程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各个师范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无疑是个热门。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科学。现代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石,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包含众多专业方向,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在各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指导着人类创造财富。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和应用前景,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的补充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应用经济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一再遭到排挤压缩,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数目也随之不断减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毫无进展。,这种情况下,理论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也随之出现。众所周知,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理论经济学犹如一幢大厦的根基,它是一切的基础。试想,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又如何去指导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又与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慎重,眼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矛盾重重,弊端显露,改革的步伐更需加快。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1.摆脱教材依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提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讲授具体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参照社会存在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余练习同样可以以案例剖析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习题填空,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或者是最新的国际法规,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帮助其透彻分析。一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环节,除了花费时间进行理论教授外,更得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譬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或者是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训练。师范类院校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校,其教学内容的灵活安排理当走在现代院校的前列

2.变革教学手段、方法

现代高校教育方法丰富多变,而作为教育底蕴最为深厚的师范类院校,其经济学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一开始,学生的新鲜感强,积极性高,不过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随之学习效率降低,学习下成绩下降。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譬如,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提要式”、“游戏式“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阐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事例,便能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譬如,将当前我国CPI持续高企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努力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把书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师范类院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时刻优化的状态,而经济学专业更是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优秀经验,在与生活联系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多元性。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直是各大高校所头疼的问题,而经济学专业各种理论法律知识繁杂,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尤为彻底。依我看来,课程考核绝不仅仅是考察学生能否填出考卷上的知识点,考核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否,知识能否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以ppt形式讲解,并给小组打分,或者采用师生问答的模式。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就可以采用。教育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院校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摇篮,作为其中极为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应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于上述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逐一尝试。

4.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范类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类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因而,面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矛盾,弊端,师范类院校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应首当其冲,坚定改革,革新教学中的纰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传播人的角色,一个空有满腹理论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举措。第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对于经济学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同行进行经验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运作能够将教师脑中的理论最大化的与实际接轨,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第三,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他能帮助教师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这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恰当与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只要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那么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因而,改革中要将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

结语:现如今,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式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经济人才培养摇篮的师范类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更要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独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2012(1).[2]无忧考网.浅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2012(3).[3]樊丽明,石绍宾,李齐云.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课程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课程: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军训与军事理论、力学、普通物理实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磁学、中国近代史纲、电工学、电子工艺......

师范类院校校训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广西师范大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集锦20篇)由网友“冰阔落不加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

目录—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1.《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2.《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4.《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5.《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精)

·172 ·摘 要: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以学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如何通过课程教学高水平、高效率完成培养计划一直是专业教师探讨的焦点。本文从课......

《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经济学类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 经济学 经济学类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 经济学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