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_刑法专业论文
刑法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刑法专业论文”。
试析冤假错案的成因及防范建议
---赵氏叔侄奸杀案件的分析
学院:植物保护 年级:2012级
姓名:李梦醒
论文摘要 :冤假错案的频频爆料,使得刑事法官内心的压力越来越大,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也越来越难。其危害性很大,从人权保障角度来看,毁被冤者人生;从社会安定角度来看,诱发当事人上访;从司法公信角度看,降低法院公信力;从审判人员角度来看,加重法官心理负担。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公安的办案陋习,二是检察院监督权缺位,三法院缺乏疑罪从无理念。对冤假错案,要从坚持证据裁判意识、贯彻疑罪从无原则、排除案外因素影响、降低追求办案效率意识等四个方面来防范。关键词: 冤假错案 司法审判 司法公信
首先来谈近年来被媒体爆料的冤假错案情况,一幕幕让人触目惊心。比如:湖北佘祥林“杀妻”案、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案„„近20年来,冤假错案层出不穷,据网上资料表明,全国的冤假错案共有73起,涉及23个省,意味着每个省都有冤假错案的发生,初略估算平均每个省有三起案件的发生。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信号,昭示着法院公信力受到重重冲击。那么刑事审判法官应当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从目前爆料的冤假错案本身,我们在某些方面值得总结和提升。
一、冤假错案的成因探析
下面以十大冤假错案中的经典案例“张氏叔侄奸杀案”来说。
案件回放:据当事人张高平回忆,2003年5月18号晚上9点左右,他和侄子张辉驾车去上海。17岁的王某经别人介绍搭他们的顺风车去杭州。王某下车了,叔侄二人就到上海去了。但几天后,二人却突然被警方抓捕。原来,2003年5月19号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接到报案,在杭州市西湖区一水沟里发现一具女尸,而这名女尸正是5月18号搭乘他们便车的女子王某。公安机关初步认定是当晚开车搭载被害人的张辉和张高平所为。后在公安侦查审讯中,张高平与张辉交代,当晚在货车驾驶座上对王某实施强奸致其死亡,并在路边抛尸。2004年4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判处张辉死刑,张高平无期徒刑。半年后,2004年10月19日,浙江省高院终审改判张辉死缓、张高平有期徒刑15年。
此后,狱中的张高平、张辉均坚称自己无罪。张高平称,杭州另一起杀人强奸案中的凶手勾海峰系此案嫌疑人。而张辉称,曾在狱中遭遇牢头狱霸袁连芳的暴力取证。但是,这些判决,没有人证,也没有物证,有的是二人的供述。不过,张高平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交待”了,但是,在服刑期间,即便是有减刑的机会,他也坚持不认罪、不减刑,坚持自己是清白的。既然坚称无罪,那么当初张氏叔侄为什么还要做出有罪的供述的。张高平说,这些供述并不真实,因为在被羁押期间,他遭到了公安部门特别方式的询问。
张高平发现了自己案件的若干疑点,经过他本人及家属的申诉,2012年2月2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立案复查。法医和技侦部门的人员发现了DNA或血指纹比对的新证据,勇于顶住系统内部的压力,报给领导。杭州市公安局将“5·19”案被害人王某指甲内提取的DNA材料与警方的数据库比对,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结果:该DNA分型与2005年即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勾海峰高度吻合。10年后竟发现,可能的真凶已于2005年被枪决,叫勾海峰。2013年3月26日的公开宣判认为,有新的证据证明,本案不能排除系他人作案的可能。最终认定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创新之处一:
导致整个案件的发生,原因有办案人员在证据的采用上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证据之间的疑点,没有做到“排除合理怀疑”。假设就是叔侄二人所为,在正常人的思维范围内他们不会让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指向自己的,至少会适当制造不真实且利于公安机关掌握的证据。
2.证据收集不到位,却采用刑讯逼供暴力手段。公安机关在没有物证和目击证人的情况,实施了行刑逼供的强制措施,导致犯罪嫌疑人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行。刑讯逼供、指供、诱供形成的“非法证据”、“瑕疵证据”影响了证据的证明力。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办案人员聂海芬却因办事效率的侦查结果得到“女神探”之称。
3.被告人的无罪辩解未被合理排除。张高平、张辉均坚称自己无罪。张高平称,杭州另一起杀人强奸案中的凶手勾海峰系此案嫌疑人。虽然没有人证,也没有物证,但有的是二人的供述。法院没有彻查此疑点,反而草草结案。从以上冤假错案的案例中可以看到:
没有犯罪事实发生,他人故意陷害而制造所谓犯罪事实及证据;刑讯逼供草率办案;检方审查不力,法院有罪推定等就是形成冤案的主要成因。针对该案件的赔偿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三条“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之规定,决定分别支付张辉、张高平侵犯人身自由权赔偿金65.57306万元。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综合考虑张辉、张高平被错误定罪量刑、刑罚执行和工作生活受到的影响等具体情况,决定分别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45万元。2013年5月1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张辉、张高平再审改判无罪作出国家赔偿决定,分别支付张辉、张高平国家赔偿金110.57306万元,共计221.14612万元人民币。即叔侄二人每人得到110多万赔偿费。创新之处二:
针对这一赔偿情况,我有以下思考:
1.10年光阴,221万赔偿数额未免不太适合。
按照法律规定的国家赔偿程序,所有的金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221万多元的国家赔偿金能够抚平冤狱10年给张高平、张辉叔侄两人带来的苦痛吗? 虽然“法不容情”,但是所谓的法难道不是为了人民吗?我希望未来的法律的赔偿能够更加的有人情味一点。不只是在赔偿金额上,更重要的是对受害人的其他方面的抚慰。”
2.当时办错案子的人要不要被追究责任?怎样追责?惩戒措施应该明朗化,这样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3司法人员业务素质应该提高,为了所谓的业绩法院草率办案会增加冤假错案的发生率。4现行绩效考核机制的改进。避免司法部门为了办事效率而增加冤假错案。5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比较说,程序违法性的追究更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也更具可操作性。
二、防范冤假错案的建议
(一)坚持证据裁判意识
证据裁判意识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证据裁判意识要求以证据为核心,所有的刑事诉讼的证据,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且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它不仅是司法公正审判的基础,更是证明犯罪事实的唯一途径。证据裁判意识需要树立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三种意识。国外刑事诉讼采取的证据裁判意识是“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而我国刑事审判中所采用的标准是“确凿充分”。这就需要证据来支持,在刑事诉讼中,审查证据是最重要的工作,它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的全过程。证据关把握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处理结果,因此无论是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还是审判机关,都要在证据上花大量的功夫。公安机关在侦查时务必注意运用科学方式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并做好取证记录,避免存在虚假或非法证据;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务必要审核证据的全面性,是否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对证据不足的坚决退回补充侦查;审判机关务必就全案的事实和证据是否形成支撑证明的关系进行确认,所有事实和证据是否能够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坚决排除非法证据并作出公正的裁判。
(二)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原则在1996年中国刑诉法已经明确规定,国家司法机关如果不能充分证明被告人有罪,应宣布无罪。但是在刑事审判实践中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案件,常常采取的是“疑罪从轻”原则。即司法机关无法肯定被告人行为构成犯罪,但又怕放纵犯罪,顾及到公检法三家的业务联系,作出一些留有退路的裁判。刑事审判法官有必要调整这种审判思维方式,贯彻疑罪从无原则。首先在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得被确定为有罪,把被告当做一个清白的人来对待;其次在审查合法证据的同时,充分重视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仔细聆听被告人的辩解是否具有合理性;最后综合主观动机、客观条件和危害结果发生的可期待性全面考量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应然性,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做出有罪判决,对于事实和证据存在合理怀疑的案件,不能有半点牵强,坚决抛弃“疑罪从轻”的旧观念,将坚持疑罪从无原则进行到底,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排除案外因素影响
我国《宪法》规定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但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决定了这只是一种高度理想状态,司法在财政、人事方面受控于政府让中国司法审判活动不能脱离现实。刑事案件很难排除一切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冤假错案后果的因素之一。贺卫方曾说没有司法独立就没有公正,独立是必须的,但独立并不见得一定会公正,这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公正与否。司法审判活动本身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为了尽量减少冤假错案的出现,能够尽量减少案外因素的干预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作为司法审判机关,一方面要严格独立办案,抵制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干预,且上级法院不干涉下级法院审判,院庭长不干涉法官办案,法官也不插手过问他人承办案件;另一方面承办人自身要严守审判纪律,端正作风,用良心办案,通过合法的程序体现实体公正,不要顾及太多的外界因素,定罪时不放过一个疑点,不偏信口供材料,尽量不冤枉一个无辜者。
(四)降低追求办案效率意识
现在全国法院存在一个共性,即法官办案效率跟绩效考核紧密挂钩,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甚至对及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惩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司法机关毕竟不是企业,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可见,在快速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法院的重心工作仍旧是匡扶正义、主持公正。在此,笔者有必要提醒司法机关——莫让办案GDP主宰了我们的头脑。多办案,快办案的目标要立足于办准案,过于追求办案效率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无论是革命时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都是不应该的,极易引发严重的后果,而且办案数量多少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毫无推动作用。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分论》期末论文论安乐死合法化姓名:刘雅婷班级:2013级会计学系专科三班学号:130322339上课时间:周一9 10节序号:107 论安乐死合法化安乐死,亦称尊严死......
读书笔记---------《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读了黎宏的《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一文,收益良多,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本文首先介绍了被害人承诺的类型和法理基础,而探讨被害人承......
学号:10010106008 姓名:潘宗宝 【案情】:2010年5月,滨海市工商局副局长李强与其妻张晓丽(滨海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为在滨海市工商局团购住房中能多得一套住房,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但既......
刑法论文选题小结1.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2.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3.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犯罪本质特征新说5.“犯罪客体不要说”之......
刑法方向论文选题一、刑法总论1.试论刑法的调整对象 2.刑法立法解释探讨 3.刑法司法解释研究4.刑法基本原则若干问题研究 5.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蕴含 6.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