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学_中国姓氏有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的姓氏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姓氏有”。

中国的姓氏学”

作者:何光岳 发布时间:2011-2-21 9:35:00

(载《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第4期)

“姓氏“是中国由原始公社制社会发展到氏族社会的新产物,它标志着进入文明的曙光。上古时候,人类为了抵抗大自然和凶恶的猛兽,以求在大地上生存下去,不得不连合他们邻近的人组成群居,为了更好地取得食物,于是便进行集体劳动,同时就创造了一些石器的粗简用具,随着捕获物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劳动团体中开始了自发性的分工,妇女们为了抚育好小孩及主管储藏物资,就形成了氏族中心的主要人物,男人也偏重于渔猎,这样就进一步发明制造了弓箭和陶器,从而巩固了氏族集团。由于氏族集团不断的增加,这个氏族集团与那个氏族集团的频繁交往,就逐渐形成了繁杂的人事关系,要接受和保持这种人事关系的进展,那就必须创造一些具有符号、标记和象形文字才能表达原始社会人的意识。恩格斯在他著的《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把弓箭在打猎时和使用陶器制作看作是原始社会及其文化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妇女为主体的母系氏族制度的形成,使人类初步知道了血统亲缘关系,于是就出现了集体供奉的“姓”来代表一个氏族集团。“姓”的出现,在中国史籍实证中,可说是有利于部族团结和民族的形成。起初人们是同姓可以通婚的,到后来才从血缘上认识到这是对后一代的繁育不利,就由较先进的氏族提出了同姓不婚。明代唐龙的《重建伏羲庙记》说“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期,“书契作则文字著,婚姻正则人伦叙”。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指夏、商、周)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古时中国的“姓”是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作用。所以“姓”推广到各个氏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刺”。①“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②自从由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进入以父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一变“氏”而“姓”,而原来所称母系的“姓”便逐渐消亡,使后来“氏之与姓,可能亦有互混”。③“自封建罢而郡县,则氏族统而合于姓,姓氏合而易识”。④到了汉朝初年,“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⑤从此姓与氏混合而为一。

随着姓氏的众多和发展,于是出现了“姓氏学”。“春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⑥同时出现了姓氏学的专著《世本》十五篇,据高似孙著的《史略》说是“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帝王公卿诸矦大夫谱系”。在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庶民是没有姓的,所以《世本》不仅为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姓氏学。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又续编《世本》二卷、《世本王矦大夫谱》二卷。东汉时,贾逵撰《姓氏英贤谱》、宋忠又撰《世本》四卷、《世本别録》一卷。还有王氏注《帝谱世本》十卷,另有《世本谱》二卷。都是根据春秋时期的《世本》体例续成的。其余“若孙卿血脉、子云家牒、聊谋姓谱、薛综宗图、幼安姓氏之歌、潛夫姓氏之志、仲远姓氏之篇、挚虞族姓之记、杜预世族之书、承天姓苑之撰、贾家之要状英贤、王俭之百家集谱、皆因袭此书”⑦。

此外,汉朝外戚邓氏也撰有《官谱》,应劭有《氏族》一篇。自曹魏王朝,建立了九品中正的官选制度,必须稽查谱牒,更利用了“姓氏学”为封建贵族阶级服务,设有专职世袭官吏,负责管理“姓氏学”方面的谱牒。山涛也藉以撰《山公集姓》。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以贾、王两家世传谱学,成为一种专门家学。如东晋太元中,贾弼撰有《姓氏簿状》,凡七十二篇,传子匪之及孙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馀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⑧这部洋洋大观的七百馀卷的“姓氏学”专著,可说是旷古所无的“姓氏学”大总结。以后他的孙子贾渊又撰《姓氏要状》十五篇。贾氏的“姓氏学”,又由贾渊传子执,执传孙冠,一直传了六代人,“故贾氏谱学最擅名”。王僧孺还和贾弼父子合撰《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钞》十卷。接着,王俭又抄次《百家谱》,刘湛也撰有《百家谱》,徐勉撰有《百官谱》,吕静撰有《姓源韵谱》,还有《祖氏家传》,北魏高谅撰《亲表谱録》四十卷,可说是“姓氏学”的兴盛时期。由于专叙士族,故在频繁的战乱中,被兵火焚毁,至今存在下来的,只有何承天的《姓苑》二篇和《魏书》中的《官氏志》而已。

经历东晋南北朝长达285年(公元304—589年)的长期分裂,到隋文帝开皇九年才重新统一全国,因隋朝立国短暂,来不及发展“姓氏学”。到了唐代贞观、开元盛世,“言谱学者,以路敬淳为宗,柳冲、违述次之,李守素亦明其学。后有李公淹、萧颖士、殷寅、孔至,为世所称。”⑨“李守素通氏姓学,世号;‘肉谱’”。⑩路氏撰有《姓略》、《衣冠系録》等百余篇,孔至撰有《姓氏杂録》。唐太宗又命魏元忠、张锡、萧至忠、岑羲、崔湜、徐坚、刘宪、吴兢及柳冲,撰《贞观氏族志》,“共取德、功、时望、国籍之家,等而次之。夷蕃酋长袭冠带者。析著别品”。后因魏元忠等人先后去世,直到唐玄宗先天年间,才又命柳冲、徐坚、吴兢与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等继续编纂,才完成了《姓系録》二百卷。同时唐太宗也曾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牒,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11},共一百卷,分为九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沈括《梦溪笔谈》云:“唐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可见这部《姓氏志》,当时只包括在朝做官的著姓,庶民的姓氏并没有列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官谱。此外,韦述还撰有《开元谱》二十卷,柳芳的《永泰谱》,柳璨的《韵略》,张九龄的《韵谱》,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李利涉的《姓氏秘略》三卷、《五声类氏族》五卷,《涉古命氏録》等,还有陈相的《姓林》五卷。真正叙録贵族与庶民姓氏的,要算林宝以二百天时间撰成《元和姓纂》十八卷,“其书以唐韵二百六部排比诸姓,各载受氏之源,与诸家之谱系,虽不免于附会,而要为详赅”。{12}此外,还有《十朝姓纂》、《唐百家类例》,《唐皇孙郡王谱》。到了唐末,农民大起义,接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庶民纷纷而起。烧毁划等分级的封建谱牒,解除氏族枷锁。至宋私谱盛行,朝廷也不复过问。

北宋时,邵恩撰有《姓觧》三卷,共二千五百六十八姓,还有官修的《百官公卿家谱》,钱明逸的《熙宁姓纂》六卷,黄邦俊的《群史姓纂韵》六卷,孔平仲的《姓系氏族》一卷、《姓略》六卷,崔日用的《姓苑略》一卷,魏子野的《春秋氏族谱》一卷,採真子的《千姓编》一卷。此外,还有《宰相甲族》、《十四家贵族谱》、《绍兴臣僚类姓》、《本朝宗室图谱》。

继承《元和姓纂》体例而撰姓氏学的有南宋初年,邓名世和他的父亲,“父子相继,积数十年之力”,完成了《古今姓氏书辩证》四十卷,“而考订讹舛,特为精核”。{13}大史学家郑樵亦于这时完成了《氏族志》五十卷,又撰有《氏族源》、《氏族韵》等书七十卷,后来他把这几部姓氏学专著,精简后收入《通志》中的《氏族略》里,这是一部分门科类,既有系统,又有分析,条理分明的姓氏学,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堪称为中国古代姓氏学专著的双璧。丁维皋也于绍兴年间撰有《皇朝百族谱》三卷,“自皇朝司马以下,百官族姓皆推源流疏派,别志名字爵位,録世谱家传及行状神道碑之类”。徐筠撰《姓氏源流考》七十八卷,考证详覈,可说是探本寻源之巨作。接着,王应麟撰有《姓氏急就篇》二卷,他“仿史游《急就篇》体,以姓氏联贯成章,取便记诵”{14}。章定又撰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以姓氏分韵排编,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氏分隶,盖以谱牒传记类为一书也”。这部书对于“宋朝一代纪述颇详,往往为史传所不载,足以補阙核异”{15}。由于宋朝时大多数所编撰的姓氏书,具有不论士族、庶民或蕃姓异族的姓氏,一概收纳的特点,姓氏学的体制已臻完备,所以大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促使姓氏学广泛流行,于是用于儿童启蒙的“韵语村书”——《百家姓》应运而生,陆游的《秋日郊居》诗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自注云:“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今其书能行,授者自为一家言”。《百家姓》的开始就是“赵钱孙李”,因为宋王朝姓赵,故列为首;其次钱姓,是吴越国王钱氏。这部《百家姓》一直沿传到解放时,均作为乡村儿童启蒙教材,解放后也曾翻印过几次,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至于专述一姓的谱系,较著名的《三院吕氏世谱》、《胡氏世谱》、《陶氏世谱》、《尤氏世谱》、《东平刘氏世谱》、《赵清献家谱》等。元代因歧视汉、南人、不允官私撰写汉姓谱,以致费著所撰的《成都氏族谱》没有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命吴沈、刘仲质、吴伯宗撰《千家姓》一卷,凡一千九百六十八姓,比书今已失传。凌迪知又“仿章定《氏族言行类稾》,而蒐罗较广”{16},完成了《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尽管《万姓统谱》这部书被说是“厐杂牴牾”,但为世俗所通行,保存了古代姓氏学的丰富资料,是一部现存大部头的姓氏学书籍。还有杨信民的《姓源珠玑》六卷,邢参的《姓氏汇彙典》二卷,李日华的《姓氏谱纂》七卷,王文翰的《尚古类氏集》十二卷,周星的《姓氏百家新笺》一卷。佚名的《氏族大全纲目》、《姓氏选华》、《氏族类稾》。嘉靖年间,陈士元又撰有《姓汇》四卷,凡二千五百馀姓,后又编《姓觿》十卷,凡单姓二千一百七

十九、複姓一千四百四十六,共三千六百二十五姓。专门著述希少隐僻的姓氏的,有杨慎的《希姓録》五卷,刘文相的《希姓存参》二卷,夏树芳的《奇姓通》十四卷。专记一个地方的姓氏的有《新安名族志》,专记一姓家谱的有云间姚应期《姚氏家乘》七卷,孟称述的《浩气宋传》(即孟氏族谱,专记孟子以来族系)二卷。还有《吴兴闵氏家乘》、《于氏家乘》二卷。《安成周氏家谱》、《章氏家乘》、《董氏家传》、《朱氏世谱》。专门叙述功臣一家谱系的,有《李韩公家乘》一卷、《中山徐氏世系録》一卷,郭勋的《三家世典》一卷,专记明初开国功臣徐达、沐英和郭英三家世系。尤以浙江钱氏,自以为吴越王钱鏐之后,力叙本姓谱系,连绵不断,先后修编了《吴越钱氏传芳集》、《钱氏传芳后集》、《钱氏世谱续编》、《钱氏家乘续集》、《吴越钱氏分派略》、《吴越世系歌》等。

清康熙时,又曾御撰《百家姓》。乾隆时,又命嵇璜、刘墉、王杰、覃文埴等人,于编纂《续通志》,仿《通志·氏族略》的体制,撰辽、金、元氏族三卷,总论一卷,《通志·氏族略》补遗四卷,共有八卷,仍纳入《续通志·氏族略》之中。接着又编纂《清朝通志》,其中《氏族略》计有序一卷,满洲八旗姓四卷,蒙古八旗姓一卷,附载满洲八旗姓一卷,满洲旗分内高丽姓一卷,汉希姓一卷,总论一卷,凡十卷。还撰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吴山嘉撰有《复社姓氏传略》十卷。还有熊峻运又撰有《增补氏族笺释》八卷,汪辉祖有《史姓韵编》六十四卷,汤荣诰有《排韵氏族合璧》二十八卷,黄本骥有《姓氏觧纷》十卷,瞿工诗有《增广姓氏笺》,何文麃有《氏族增笺》六卷,陈芸桥有《姓略谐音》,丁晏《百家姓韵语三编》一卷,单隆周《希姓补》三卷、卢熊有《吴中氏族志》,尹敏《历朝人物氏族合编》十卷、李绳远《姓氏谱》六卷、《姓氏类纂》五十卷、张澍《姓氏寻源》十卷、《姓氏辨误》一卷、《辽金元三史姓録》一卷、李超孙《诗氏族考》六卷,陈毅《魏书官氏志考证》、周春编撰的有《代北姓谱》、辽、金、元《姓谱》。邹汉纪有《五十二姓图考》一卷。专著妇女姓氏的,有高有复的《名媛氏族谱》二卷,萧智汉的《历代名贤列女姓谱》一百五十卷,凡收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八百九十一家,汇集了著名妇女姓氏的大成。

还有十六金符斋《续百家姓谱》。至于潘光旦的《通谱新解》和柳诏徵的《族谱研究举例》只是零编碎笺,不是专著。

到了近氏,有朱希祖《西魏赐姓考》。1939年出版的《蒙古世系谱》解放以后,武汉大学姚薇元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是根据《魏书·官氏志》里所载的胡姓,并涉及两汉以来的质子降胡和隋唐时代的蕃将胡商,总计考证了一百九十二姓。初步填补了我国历史领域中的一个空白点——胡人姓氏问题。即已出版高文德、蔡志纯编著的《蒙古世系》和即将出版的《彝族谱系》是叙述蒙、彝两族的姓氏学专著,历史价值甚大。

至于一姓的族谱,在我国则比比皆是,源远流长,谱牒书籍,浩如烟海,难以数计,为研究民族学和姓氏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宝贵资料。其中尤以孔氏家谱的历史最长,上自夏代前孔氏的始祖——契叙起,经商朝、春秋宋国和孔子,直至现在在台湾省台北大学曾任校长孔德成,他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均有谱系可稽,从未间断过,孔氏世系的绵长历史达四千余年,可算是世界上最长而有系统的姓氏。自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撰《孔氏家谱》;孔子第四十七代孔传,又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撰《孔氏祖庭杂记》;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又于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撰《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洪庆善有《阙里谱系》,又有《孔子家谱》一卷,以后孔子的子孙散布全国各地,都先后续修家谱支谱数十次。今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中就有孔氏的“姓源世系”。

最近台湾省研究姓氏学的学者,曾作出结论:“凡是大陆上有的姓氏,台湾便统统都有,一个也不少„„总数竟然多达七百三十七个”。族源完全来自闽粤两省的姓氏,通过姓氏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成份和形成的历史,加强热爱祖国民族的观念,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大统一,这是吸取精华的方面。同时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姓氏在封建历史上所起的反作用,它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小团体主义的陈旧产物,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用工具,这是应当剔除糟粕的方面。当前姓氏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文化革命期间,“四人帮”就藉口姓氏是“封建产物”这一点,便大肆烧毁姓氏学方面的著作,也包括了大批族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使我国姓氏学研究大有一蹶不振之势。而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如美、日、美、法、西德和苏联,则大力搜集我国的族谱和姓氏学专著,同时也开展对占有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姓氏学的研究。所以,作为我们的中国人必须把姓氏学的研究迎头赶上去。

注: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殷周制度论”。

②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

③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一分册“姓”。

④《续通志》卷八十一氏族略一,总叙。

⑤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録》卷十二“姓氏”

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序。

⑦张澍:《世本粹集补注》后序。

⑧《南齐书》卷五十二“贾渊传”。

⑨《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

⑩《新唐书》卷一百二“李守素传”。

{11}《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

{12}、{13}、{14}、{15}、{16}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四

中国姓氏

中国姓氏最新人数排名中国姓氏最新人数排名最新出炉,李氏、王氏、张氏为三大姓,但鲜有人知的是,根据此次中共科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三小姓,分别为倒数第一「难」;第二「死......

中国姓氏

中国姓氏(部分及排序) 羊 :YANG 养 :YANG 仰 :YANG 杨:YANG 羊舌 :YANG SHE 姚 :YAO 叶:YE 业 :YE 叶赫那拉 :YE HE NA LA 叶赫那兰 :YE HE NA LAN 奕 :YI 易 :YI益 :YI 羿 :Y......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 万智康万,萬,wàn(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中念作mò),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

中国姓氏英文翻译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

中国姓氏标准版

中国姓氏大全标准版一、中国姓氏的来源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是跟母亲的姓."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 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

《中国的姓氏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的姓氏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姓氏有 姓氏 中国 中国姓氏有 姓氏 中国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