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直播课堂讲稿_直播课堂讲稿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直播课堂讲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直播课堂讲稿”。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直播课堂讲稿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直播课堂(1)
主讲人 江南大学 胡治华
中央电大 孙福万
孙福万: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直播课堂。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开设这门课程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因为本课程的特殊性质,它所涉及的领域比一般课程要宽得多,仅在我们的文字教材中就主要谈到了10门学科,学习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点。为了加强本课程的辅导,我们除了编写了一本《学习指导书》、制作了6个IP课件之外,现在准备开设两次直播课堂,第一次着重对本课程的总体思路、知识结构进行一次集中的介绍,以便大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程的知识框架;第二次将对本课程的考核进行一些补充说明,并结合题型对本课程的复习重点进行相应的指导。
这两次直播课堂,均由本课程文字教材的主编胡治华老师和我共同担任主讲。胡老师作为本课程文字教材的主编之一,自始至终地参与了文字教材的策划、撰写、审阅等等工作,又是本课程IP课件的主讲人,对本课程的建立及其知识体系的框架设计、重点难点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切的体会。
胡老师,首先,我想是不是请您给大家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它的学习目的?
胡治华:好的。
据我所知。1995年前后,中美英三国专家一项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优于美英两国同行;但是科学文化视野和思维灵活性两项的得分明显偏低。现在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全面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兼通文理,善于综合掌握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知识的人才,成为激烈的国际性竞争的焦点。
为了造就适应全球科学文化发展潮流、适应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希望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这门创新课程的开设,让大家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在自己的小学教育教学岗位上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开展创造性、综合性教育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其实,人文社会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1998年4月北京某报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有所小学让学生填家庭情况表,其中有“家庭出身”一栏,小学生都填成“医院出身”。年轻的老师指导说:“‘家庭出身’要填父母是干什么的。”再次收上表格,学生有填“家庭出身:开会”,有填:“家庭出身:打麻将”,有填“家庭出身:炒股票”等等,五花八门。看到这条消息的小学老师议论纷纷。有的说小学生太幼稚,有的说老师水平低,有的说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令人担忧;还有的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要求学生填什么家庭出身压根儿就不对。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想的呢?要是掌握一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就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类时刻都会碰到的问题。
孙福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这是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得以建立的前提;
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如何?这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所在。
三、人文社会科学同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教师,所以这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
胡治华:对啊。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当初编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把全书分为三编,分别回答上面三个问题。下边大家可以看这张全书的纲要,对本书的结构就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本书第一编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它包括第一、二、三章,共计三章:分别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社会功能和研究方法,讨论“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
本书第二编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考察”,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着重介绍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是说第四、第八章分别综合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第五到第七章则以“分”的方式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组重点学科:其中第五章介绍哲学、历史学、文艺学这三门人文科学中的主干学科,第六章介绍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这三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但又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两栖学科,第七章介绍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这三门社会科学中的主干学科;
本书第三编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它包括第九、十两章,第九章介绍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关系,第十章则分别介绍了现代教育学同九个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孙福万:看来本课程的内容是够复杂的,但如果我们按照上边的提纲首先把握它的知识体系,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本课程就会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进入其中也许就不会感觉太难了。胡老师,您看我们下边是否分章对文字教材的内容做一个梳理?
胡治华:好。首先看第一章。
第一章是全书立论的基础,不仅在第一编,而且在全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主要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解释阐明人文社会科学的。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首先概括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而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然后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类而具有的个性特征,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节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文字教材归结了三条规律: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相互交替。
孙福万:在这三小节中,看样子第一节是最重要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其实是对第一节某些重要内容的展开。
胡治华:是的。
在第一节中,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的阐述,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的概述,是全书立论的重要基石。这同时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难点。
孙福万:事实上,正像教材中所说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这三个概念,大家理解起来、分辨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也正是从这一点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干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其实这也是它们何以被归结在“人文社会科学 ”这个概念之下的原因。(图表:“以人为中心”)
胡治华:大家从这张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只是研究人的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和层次不同。
比如,哲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以及人的本质。历史学研究已经过去了的时间中的人,即“时间人”。文艺学关注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研究“审美人”。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奥秘,即研究“语言人”。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人们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中看到的是“复杂人”。人类学则着重研究“文化人”,社会学讨论 “社会人”,等等,等等。
孙福万:现在我们看看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参看图示)这一章共分两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阐述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说明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比较全面地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八种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把人文社会科学的这八种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功能,二是价值导向功能,三是调控管理功能。
胡治华:学习本章,请大家注意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的原因是什么,以及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关于后者,《学习指导书》归纳得比较明确)。
孙福万:本书第三章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图表)。
这一章内容比较简单,它包括两小节。第一节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普遍适用的一般研究方法,包括三种: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节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通常采用的若干具体研究方法,也包括三种: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
胡治华:本章第一节阐释一般方法,理论性强,有一定深度,涵盖面广,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指导书对之作了必要的提炼和梳理,大家可以参考领会。至于具体方法,教材说得比较清楚,大家可以联系初等教育研究的实际,对此加深了解。
孙福万:以上介绍的是第一编的内容。从第四章到第八章是本书第二编的内容,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
在第二编的五章之中,第四章、第八章分别介绍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其中第四章“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可以说是学习第二编的基础。
胡治华:第四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第四章共分四小节(“第四章”图表)。
第一节“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背景”主要从不断变化的时代主题、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三个方面,阐述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景。
第二节“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则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分为三段,即: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第三节主要概略阐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和曲折道路。第四节则综合概括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突出了实践与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这三个大的方面的进展。
孙福万:在上述四小节中,从背景分析到概貌描述,到特点概括,是逐层递进的。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和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本章的重点所在。其中,请同学们要特别注重了解20世纪下半叶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况,即人文社会科学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其表现是什么。
胡治华:此外,第四章是继第一章之后涉及学科人物史料、概念名词术语等最多的一章,陌生的知识较多。希望同学们参照文字教材这一章的“重点提示”和“要点归纳”,从大处着眼,重视把握要点。
孙福万:我们现在看第五章“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新突破”。正如教材中所说,“文史哲”是“古已有之的人文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典型学科。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来看,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学科知识,是最早形成的带有某种体系性的理性认识成果;在世界范围内,17-18世纪出现了以哲学兴盛为重要力量的早期科学化运动;到了19世纪,哲学、历史学、文艺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到了20世纪,它们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胡治华:现在我们通过这个图表来看看第五章的具体内容(“第五章”图表)。第五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感应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哲学”主要从20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四个方面介绍20世纪哲学的发展概貌。
第二节“实现了重要变革的现代历史学”则从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的影响、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等三个方面介绍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概貌。
第三节“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则从20世纪文艺研究的总体特征、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等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
孙福万:上述三小节,全着眼于20世纪,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人文学科所取得的新的突破。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胡治华:是的。在文字教材该章的“问题探讨”中,曾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在20世纪发展有哪些共通特点?”回答这个问题,要求大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即要将上述三节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可以参考《学习指导书》上的总结。
另外,正是从第五章到第七章起,我们按学科群分别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主干学科在20世纪发展的总体情况。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各学科的内涵变化、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通常构成各章的难点--顺便说说,总结其共通点一般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的。本章介绍的“文史哲”,学习者相对熟悉,但最大的难点集中在第一节的第三小节“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请大家反复阅读教材并参看《学习指导书》,以便加深理解。
孙福万:下面我们看“第六章 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进展和影响”。现代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属于“两栖类” 学科,也就是说,它们是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类而总体上仍然倚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这些学科的重大进展,不但对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且对整个科学体系,都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胡治华:是这样的。(“第六章”图示)第六章共分三个小节。这三节的结构模式都是:首先在引言中概括该门学科的内涵,接着着重阐述每一个学科在20世纪的重要进展、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广泛影响,最后分别概括当代中国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成就。语言学和心理学一直被认为是兼跨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先行学科,所以第一节和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
孙福万:在本章各节中,首先要了解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的重要进展情况。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多,也比较复杂,各种术语也较多,请大家认真阅读文字教材。比如,对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四个发展方向、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的三股新潮、“二战”之后人类学的变革等,同学们都应该了解其主要内容。
胡治华:由于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属“两栖类”学科,它们在20世纪的发展道路、功能影响诸方面有其共通特点。对于前一个方面,可以从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上来分析;对于后一个方面,则可以从它们广泛作用于两大科学部类的发展来看,这是因为这三个学科都是跨越了两大科学部类,因而其作用也直接涉及两大科学部类--掌握这个关节点是很重要的。关于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参考《学习指导书》。
孙福万:第七章探讨的社会科学的三门主干学科,题目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第七章”图示)。第七章共分三个小节,即每个学科按一节介绍。这三节的结构模式都是:首先在引言中概括该门学科的内涵,然后分别阐述20世纪该门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重要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上述三小节有个共同的视点,也就是这三个学科之所以十分活跃、发展迅速,是它们能够适应20世纪经济发展不断受到挑战、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时代需求。
胡治华:请大家注意,尽管这三门学科在20世纪都是十分活跃、发展迅速的,但比较起来,经济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经济学的位置特别显眼,西方有人把经济学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在我们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领域,发展势头排行第一的也是经济学。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在人类全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学研究受到全社会重视,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第一节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大家深入了解经济学的两大体系(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潮和流派等等。
孙福万:本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看待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的不同意见?
第二,如何梳理思潮流派的发展脉络,区分它们的主次轻重?
第三,了解经济学部分的若干重要术语的含义。
比如关于经济学中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的概念,“二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初期西方两大社会学思潮,20世纪上半叶法学的四大主流学派等,希望大家要给予充分注意。
胡治华:像上边两章一样,本章后面也有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探讨”的题目:20世纪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学科性质有何共通之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这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潮流派的演变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来分析、概括,从中找出其共性或共通之处。
孙福万:现在我们来看“第八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是第二编的最后一章,在前面四章先后讨论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三组九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的基础上,本章综合概括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第八章”图示)
第八章共分两小节。
第一节从当代社会新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存两方面,阐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景。
第二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释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五大趋势。第二节阐释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五大趋势,是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五大趋势是: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胡治华: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第八章和第四章都是总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要篇章,空间上既讲世界又讲中国,时间上第四章的终点是第八章的起点,就主题和一些重要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第八章高于第四章,从整部教材看,第一章、第四章、第八章是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孙福万:以上介绍的本书的第二编。本书的第三编包括第九、第十两章,主要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本课程的落脚点。
第九章的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第九章”图示),它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的三个小节,分别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形成、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发展。其中第二节和第三节为学习重点。
胡治华:本章的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广角镜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教育学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状况,重点则是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系。
本章几乎是中外教育思潮发展史的浓缩,大家一般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史,整章要点不难理解。学习本章的真正困难在于,要突破就教育学论教育学的框框,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上,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思。要重视本章第三节提出的问题,联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这些观点是否有理。孙福万:第十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它的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第十章共计分为四节。(“第十章”图示)教材认为,在教育科学发展滞后于人文社会科学一些前沿科学门类的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可以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向初等教育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初等教育需要主动寻求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本章第一节是“现在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它主要阐释了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来研究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本章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则分别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与初等教育研究的关系,它共计提供了三组九个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交叉学科来进行研究。这一章有两个重点,一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二是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所形成的九个交叉学科。
胡治华:学习本章请大家务必注意两个结合: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相关学科与教育科学理论的结合,一个是经过综合的理论同初等教育实际的结合。无论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还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而形成的交叉学科,都需要从这两个结合上下手。
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以上九个各交叉学科形成的原因,特别是理解这九个主要交叉学科的内涵和意义,并能初步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总的来看,这些学科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的进程中逐步产生的,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和社会功能,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对初等教育研究的推进上。学习者应该在掌握全章要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的难点:试用跨学科方法理解和解释初等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不要从本本出发,而要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再参考教材的相关部分,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库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孙福万:以上我们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全书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梳理,希望对大家学习这门课程有所帮助。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直播课堂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附注:这是讲课脚本,具体讲授时稍有变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人文社会科学答:它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自动化111 学号:201106070125 名字:王文明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摘要:我们国家和政府一直关注农民......
低年级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养成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或者与同伴相处,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认为“顺从自......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子111 姓名:张星 学号:201106050127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这些90后的大学生面对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如今的世界快速发......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研究对象______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里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2.人文社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