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_急诊护士执业防护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急诊护士执业防护”。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

时间:2009年06月25日11:11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余中华

[摘要] 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本文对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急诊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患者

随着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许多威胁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的潜在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中。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给护士在身体上及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1],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更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急诊护士在车祸伤患者、危重患者到来时立即投入抢救,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可能造成自身感染,而且成为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1)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丙肝总感染率为30%[2]。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3]。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被患者血液污染而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流感、麻疹、腮腺炎对护士有一定的威胁,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大多数看急诊,这时期的患者更具危险性。

1.2 物理因素 急诊护士最常见的物理危险因素是锐器伤、噪声、负重伤和电离辐射。

1.2.1 锐器与针刺伤 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4]。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5]。急诊工作量大,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454名急诊护士被调查者1年中,有410名受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因此,急诊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值得认真关注[1]。

1.2.2 噪声 急诊工作环境人流量大,人声嘈杂、噪声大。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6]。

1.2.3 负重伤 急诊护士经常搬运患者所致腰背疼痛。院前急救现场路况差,对环境不熟悉,易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2.4 电离辐射 急诊患者大多是重、危、急及意外伤患者,往往带有多种管道,做各项检查时需有护士在旁监护管道,观察病情。X线、同位素会给护士造成机体损伤。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3]。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接触多种抗生素引起慢性皮肤过敏。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猝死均有报道。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PVC)产品等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1.4 社会心理因素 有资料显示,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1.4.1 暴力及语言攻击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急诊工作的风险和紧张感。当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尤其护士在值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诊治的原则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而难以完全兼顾,病人及家属对此不理解或有歧议,容易引发争端。若遇到醉酒后的病人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1.4.2 精神或体力疲溃 急诊护士长期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精神高度集中,长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急诊护士在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使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1.4.3 竞争与竞聘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和准入制度的引入,对急诊护士的高标准、严要求,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病人的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要想在医院的大环境中适应生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落聘,护士必须要自我加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并规范技术操作,自觉加强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防范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预防措施

2.1 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7]。

2.2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各种感染 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带血迹的污物及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等严格进行分类集中处理;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试。当患者确诊或怀疑会由空气飞沫携带微生物传播时需用呼吸器保护,必要时戴眼罩,以保护口、鼻、眼黏膜。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对病房、抢救间、公共通道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洗手是最有效的隔离措施之一,每项操作完后,用普通肥皂液或无水洗手液按规程洗手。

2.3 加强防锐器伤教育,注重伤后处理

2.3.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北京协和医院对9所护士学校毕业实习生所做的职业防护教育评价前瞻性研究表明,曾接受职业安全教育的4所学校的215名护士,在实习中有42人发生了针刺伤,发生率19.53%;未接受安全教育的5所学校的219名护士在实习中有118人发生了针刺伤,发生率53.88%。

2.3.2 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是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1]。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时只能单手操作。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8]。护理操作时主张戴手套并经常更换。经常更换手套不仅能保护患者,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戴双层手套可减少利器刺伤时进入人体的血液量[9]。

2.3.3 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伤后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受伤部位少量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5min,然后用碘酒消毒后包扎伤口[10],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2.4 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注意自我防护,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部分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2.5 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使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配制消毒液时,浓度要准确,浓度过高会增加对皮肤黏膜的伤害,使用可蒸发性消毒剂时要密封保存。

2.6 评判性思维和心理调控 护士要想在紧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急诊护士接触的人员多,涉及人际关系复杂,如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包括家属)以及与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关系等。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激、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随时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断,及时安抚病人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病人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

2.7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护士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士应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做好防护工作和自身调整,合理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适当调整工作强度,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落实休假制度,减少职业紧张。全院有经验、综合素质好的护理人员应循环急诊岗位。

2.8 注意心理卫生 急诊护士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9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 管理者应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完善监测系统,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措施。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定期分析,总结经验,并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3]。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前言:正文:1、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2、手术室护士防护薄弱因素。3、防护对策。4、研究方向和展望。结论: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

急诊护士与

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的交接制度1、急诊护士接到救护车转送病人信息时应迅速接诊、通知急诊医生。2、接诊护士快速评估病人基本情况,根据病情分级安排病人进抢救 区抢救......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推荐)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李英新 山东禹城市十里望卫生院 山东 禹城 手机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一步探讨防护对策,方法:于2......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特殊,他们需要经常性地与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伤口相互接触[1],那么也避不可少地会受到放射线、化学消毒剂、挥发性......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急诊护士执业防护 护士 职业性 急诊 急诊护士执业防护 护士 职业性 急诊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