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篇_三国杀大全武将篇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三国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国杀大全武将篇”。

高考优秀作文取材名著范例——三国篇

漳 浦 一 中 林 贤 文 编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话题:诚信

(一)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 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已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例文一[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二)三国群英会

话说此日,昔日三国的各路豪杰又同聚一堂,畅谈自己的得失成败。

袁绍首先开口了:“唉,我常回想此生,感一生最大之过乃我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想我当年举雄兵七十万挥师南下,曹阿瞒仅以区区七万人马来挡,却败我于官渡,使我从此一蹶不振。曹阿瞒却乘胜追击,将我所灭,连我三子也尽被其杀。想官渡之时,若我能从谋士沮授之谏,速战速决,力保乌巢,又何以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呀!唉,悔恨当初之愚呀!唉——。”

曹操早已按捺不住了,说道:“本初兄,你我今日聚会,你又何必污辱我呢?汝当初官渡之败,乃汝气数已尽,绝非汝所说之。岂是听从谋士就可胜乎?想我当年官渡之战,若听了那众庸才之言降了你,又怎会成就以后的一世霸业呢!正是因为当初我决意抵抗,才致今后之势。本初兄,您以为小弟所言如何?”

袁绍正想辩解,不料刘备早已立起身来说道:“孟德兄,我原以为汝为当世之英豪,今日之言,为何如此日光短浅。君不闻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乎?若不听别人的意见,最后终会导致失败。唉,我当年因云长之死而发匹夫之勇,兴全国之兵大举伐吴,不顾孔明、子龙等人的苦苦劝阻,一意孤行,最后于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惨败而归。自此,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吴魏争夺天下了,此皆吾之过也,所以吾临终时叮嘱阿斗‘要对相父言听计从,切不可擅自行事’。”

孙权长跪而说:“玄德公,你可称得上为一代英雄,又为何教给家子凡事听从别人的恶语让人耻笑阿斗没主见。我以为,凡大事则要亲自做主,切不可因他人之言而铸成大错。玄德公是否还记得当年赤壁之战。举国谋臣张昭等人皆言曹军百万之众,势不可挡,若抵抗,则无异于以卵击石,皆劝我降曹。但我念吴地九郡八十一州乃吾父兄血汗之基业,岂能拱手让人,故我力排众议,起用周瑜,联刘抗曹,最终大破曹军,奠定鼎足之势,兄以为小弟所言在理乎?”

四人又开始争吵起来,越争越凶,各持己见。这时孔明手摇鹅毛羽扇轻轻说:“诸位英雄不必如此。纳谏与自主并无矛盾,只有广泛纳谏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失败;但也不能当顺风倒,只听别人的,自己没有主见,这样也做不出一个决定。故必须将二者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自己走出正确的一步,才不至于铸成遗恨终生的大错。”众英雄皆拍掌而同,群英会欢散,众英雄满意而去。

解剖:这是一篇较有创意的高考优秀作文,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巧妙地借鉴了小说中有关人物的故事情节。文章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紧扣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地进行取舍。文章思路清晰,对比鲜明,既有袁绍不听谋士之言导致官渡大败、刘备不听劝阻而致惨败而归的反面事实,又有曹操相信自己成就一世霸业,孙权力排众议奠定鼎足之势的正面事实,最后由孔明概括总结,深化了主题。2004年去全国一卷高考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关羽之恨 山东一考生

“久仰将军盛名,如雷贯耳,文人幕士,成居于此。区区一东吴小国,人贫地乏,不足为将军忧耳。望将军竭力攻打曹魏,使东吴得以残喘。”

“哈哈,东吴百姓人人皆知吾名。好!明日应战。”关羽抚着髯道。

“将军,此举欠妥,东吴素有窥视荆州之意,若攻打于禁,恐中了吕蒙之计,让他袭了荆州。望将军三思!”一谋士进谏。

“汝不闻吾自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吕蒙,安足挂齿。吾意已决,退下!”

“退下!”

经过几日苦战,活捉于禁,但关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正准备班师回荆州。

“报————,荆州已被吕蒙袭了。东吴陆逊正引兵望此处而来。”

“报————,陆逊用攻心术,本部军士多有降敌之意。”

“报————,本部军士多翻墙而出,降吴去了!”

“报————,麦城中粮食将尽,急需救援。”

关羽跌坐帐中,“悔不该,悔不该不听您的意见,忽视了东吴,才落得如此下场。那,下一步该怎么走?”

“惟有去上庸请孟达、刘封援助。”

求援的将士还没归来,守城的士兵却一个个地逃跑了,关羽仰望苍穹,满脸失意与不服:“我自破黄巾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可谓身经百战,哪一次不是自己做的决策,哪一次不是充分利用我的智慧。为什么会有今日的败局,不!我不相信,我就是英勇、智慧的化身,我不会输,看我下一次!”

上庸军迟迟不来,关羽决定突围出去。

“将军,东吴兵料想咱们势单力薄,一定会埋伏在小路,请将军走大路。”

“不!山路较崎岖,容易突围出去,走小路。”美髯公再次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有了“美髯公被俘,先主兴师报仇”这一幕。

是的,对于南征北战的勇士来说,自主决策,显示出了英明与智慧,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将士所应有的。但是也应看到无论在军队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妨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曹操遗书

曹丕吾儿:

呜呼,为父大去之日不远矣!于此海内战乱纷仍、国家鼎足三分之时,吾委实不忍撒手而去。想当年吾雄心勃勃,欲拯万民于水火,一统华夏,建宏图大业。如此夙愿,今日将成泡影。天乎?人乎?而今已乎!父死不瞑目也!人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父有紧要之言欲告于汝,望汝切记!甲子年,黄巾作乱。吾挺身而出,集思广益,与众多仁人义士并肩携手,齐心协力,斩贼首级万余,终大破之,故得以入朝为官。后吾败袁术,诛吕布,身居宰相之高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欲定天下。

袁绍恐吾势大,率兵四十余万来攻,决于官渡。其时吾兵微将寡,粮草不济,世人莫不以吾必败。然吾了无惧意,欣纳谋士雅言,从长计议,与绍巧妙周旋。时许攸“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方其来投,吾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攸出奇计,献良策,吾军智劫乌巢,火烧粮草,遏绝退路,令绍首尾无暇相顾,终获全胜。自古及今,以寡敌众、以弱克强者寥寥,然吾创此奇迹,岂不快哉!后,吾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与孙刘联军决于赤壁。

此时北方初定,诸侯或死或降,天下与吾争雄者,惟孙权、刘备而已。然其兵卒之和亦不过五万,吾自以孙刘必败,一统江山指日可待,遂妄自尊大,盲目自信。又轻信庸碌辈蒋干之语,误中庞统连环奸计,拒纳其他谋士之谏,被周瑜小儿、诸葛村夫火烧战船,八十余万大军顷刻烟焰张天,岂不痛哉!吾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几至走投无路。后败走华容,险些丧命,徒留笑柄。

此奇耻大辱,吾没齿不忘!回朝后反复自念,始知刚愎自用,轻信偏听,拒谏饰非,祸莫大焉!曹丕吾儿,为父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渐灭,止有孙权、刘备,未曾剿除,余皆不足为虑。而今不起,引以为憾。未竟事业,望汝继承。汝当记取父之教训,遇事不可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亦不可忠奸不分,是非莫辨,偏听轻信,切勿重蹈父之覆辙。临终遗言,儿其切记。勉之!勉之!父字

建安二十四年冬

例文简评

这是一篇选材奇特,视角新颖,别出心裁的作文。文章以“遗书”的形式,回顾了曹操的一生。围绕对曹操功过得失的总结,文章的主题得以凸现。

从200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开始,《三国演义》就成为高考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但是,从古典名著中取材,就意味着“带着镣铐跳舞”:既不能严重违背原著基本内容,犯常识性的错误;又不能脱离话题范围,离题万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本文给我们提供了范例。首先,作者非常熟悉《三国演义》,原著中的情节、人物,乃至重要历史事件准确的时间、细节和人物的性格,甚至某些原文词句,都了如指掌,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其次,文章始终扣住话题,不蔓不枝,紧紧围绕话题选取材料,展开论述,除此一概不涉及。本文实际是借名著之材料,表达作者自己对话题的看法,这正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另外,语言老练,文采斐然,情真意切,也是本文突出

坚定的心,灵空的耳

山东一考生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入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绍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牲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

质。就如 同一棵青松,风雨中,它不像矮草那样趋从风向;下雪时,它亦不会轻易地被雪

压折了

枝头。要想成为自己生命之船上的舵手,我们必须锻炼出这种品质。然而,坚持自己,并非意味着否定别人所有的声音。独断专行,那是独裁者的专利;我行我素,那是自负的人的德行。上帝之所以给人两只耳朵,就是教人去聆听周围的声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然而有人说:“世界上的话,有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假的。知道哪一半是真话的人才是聪明人。”随随便便,不假思索地采纳意见就如同吃东西时不先将它洗净一样。要采纳别人的意见。耳朵就要“灵空”一些。唐太宗采忠言,所以有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纳谄语,酿成了“安史之乱”。听不同的声音,竟能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真可作为世人的警钟。

倘使我们立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必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像一座熔炉一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炼出剔透的金刚。就像空气对阳光有选择一样,我们也要用大智慧的头脑去聆听世界,让诤言、箴言如夜半清钟一样让我们警醒;让奸言、妄语远离我们,就像杂草用锄头刨去那样。

做一个明智、智慧的人——“我意已决”!

福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点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说是对曹操颇有争议的一生的高度概括。当然,罗贯中的这一评价虽是中肯,但明显带有贬抑的色彩。由于受《三国演义》“亲刘贬曹”的情感取向的影响,后世有关三国故事的文艺作品大都不能跳出“贬曹”的框框,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的京剧唱词,“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受到世俗看法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作者认为,“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曹操这位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于一身的枭雄,之所以会招来“汉贼”“乱臣”的骂名,是因为“‘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这样的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因而对曹操的评价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本文立意独到,思想深刻,分析透彻、有理有据,内容充实,语言娴熟老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亦是一篇精彩出色的人物述评。

2005年全国卷

(三):

作文题目: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米卢与孔明

大丘体育场的新闻发布厅,面对着众多的记者,米卢依稀感到自己的使命结束了。三战一球未进,一分未得,在媒体与国人眼中,他早已不是那位回天有术的神奇教练,而是一位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

我们铭记着他的失败,却忘记了他的成功。

五丈原的军帐内,一盏油灯映照着他———诸葛孔明憔悴的面庞。蜡黄的脸上显露着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对后世的无尽牵挂。帐内四周站立的官员早已热泪盈眶。终于,一阵秋风袭过,那盏油灯即刻熄灭。五丈原内哭声响彻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多少后人为这位旷世英才潸然泪下。

尽管蜀汉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遥望中原;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仍然只能去期望;尽管,孔明还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这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只记得他的忠心为主;人们只记得他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人们只记得他为无处容身的汉业打下了基石。人们早已将孔明奉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我们铭记着他的成功,忘却了他的失败。

米卢走了,带着人们对他的责难,带着人们对他的唾弃,也带着满腹的辛酸与不解。

孔明也走了,留下了一片未完成的大业,留下了一堆难以收拾的后事,也留下了一个朝代的遗憾。

三国—关羽篇

三国———关羽篇1.请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答:华雄连斩数将,袁绍可惜自己上将颜良、文丑不至。关羽主动请战,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为之壮行,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三国管理篇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 掌握留住人才的秘诀; ● 懂得如何搭建管理平台。第一讲 刘备的管理之道一、目标管理刘......

三国生活篇初中作文

三国生活篇初中作文第一章刘备刘备自从娶了西施以后,她花钱速度之惊人啊!让人不寒而立,刘备所有的家产就被西施左买一个钻戒,右买一只玉镯。这让刘备的财经状况直线下降。于是,刘......

三国杀人物介绍篇

魏国武将:曹操 ---奸雄---可立即获得所有对自己造成体力伤害的牌。包括[杀]、[决斗]、[万箭齐发]、[南蛮入侵]、[闪电],和部分角色用来代替这些牌的牌,但不包括[决斗]中双方出......

三国生活篇初中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三国生活篇初中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三国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三国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三国杀大全武将篇 三国篇 三国杀大全武将篇 三国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