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_高扬旗帜爱党爱国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扬旗帜爱党爱国”。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第四讲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引言:即将到来的2007年7月1日,是美丽的东方明珠——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十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一特殊的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次回味十年前的喜悦,并一同见证十年来香港的稳定与繁荣,更要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九七回归,开启香港历史新纪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而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
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214年开始,香港地区成为秦帝国疆域的组成部分。从秦到清,我国历代皇朝都在那里设有行政机构,行使有效的管辖权。在1842年英国侵占以前,香港地区受广东新安县管辖,居民都是中国人。
但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英国政府两次发动战争,逼使清政府签订三个不平等条约,即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把港岛和九龙界限街以南割让给英国,及把九龙北部和新界地租借给英国,租借期至1997年6月30日为止。
虽然清朝灭亡以后的各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但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蒋介石国民党政权都未能使香港实现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予以和平解决,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1960年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针对英国方面先后提出的所谓三个条件有效论,区别对待新界与港九地区、以主权换治权等,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没有回旋余地,到1997年要收回香港,同时要确保回归前的平稳过渡。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一个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回归,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香港的统治,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完整。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香港回归后曾任香港律政司司长)说:回归的意义在我们从殖民地的管治,回到自己的国家的主权下。虽然我们在香港实行和内地不同的制度,我们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但我们与内地同胞生活在同一国土上,同是中华民族,共用同一语言,共享同一个文化,共有同一源远流长的历史,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回归一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成为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象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说:“100多年以前,中国近乎被瓜分。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当时我在清华园是一个小学生。1937年,我是个高中学生。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很担忧,1938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写了一首诗:‘景物居然似故京,荷花海子忆升平,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就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心境的写照。现在我们是什么心情呢。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我有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香港回归盛典,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想如果父亲能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这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在1896年,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说不完的屈辱,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看到一个不受欺辱,站起来的富强的祖国。今天,回首中华民族100年的经历,我应该庆幸,我有幸看到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
香港回归也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成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二、十年历程,书写香港今日新辉煌
1995年,美国权威杂志《财富》(《Fortune》)曾预言,回归将令香港死亡。但在香港回归十年后,最新出版的《时代》(《Time》)周刊,在十二年后用二十五页篇幅,不仅坦承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的预言落空,并确信“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对此,2007年6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评论员文章道:“鉴于《时代》周刊的巨大影响力和在西方主流世界的代表性,这种纠错当然非常难得,对于国际社会客观评价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得失,应当有积极引导作用。《时代》周刊此举,未尝不可视为向‘一国两制’的一种致敬。”的确,这10年于香港而言,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有效实践的10年,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全面贯彻落实的10年,是内地与香港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互利共赢的10年,也是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的10年。
1、在“一国”之内,“两制”和谐共存,“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香港同胞享有比港英时期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
回归后的香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不仅香港同胞现有的各种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夙愿。
香港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在今年4月29日下午出席“香港回归十周年十件大事评选”启动仪式时表示,香港在回归后,我们的民主和选举制度,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回归前,总督是由英国委任,香港人没有参与的份儿。现在,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而全部立法会议席亦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他还表示,特区政府已首次在香港社会开展了有关普选的广泛和实质的讨论,并会在第三届政府在七月组成后,发表《政制发展绿皮书》,希望社会在未来一段日子就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普选模式、路线图和时间表,能形成主流意见。
梁爱诗指出,回归前,许多人预言香港人将会在共产党统治下失去言论、新闻、学术、信仰、游行示威、集会结社、旅行、职业、生育等自由。回归以后,这些悲观的预测都一项接一项地落空。居民所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比回归前还多。国际社群都承认:香港是亚洲最自由的城市之一,而我们的人权状况,比有些高举人权旗帜的国家还要好。
2、背靠祖国,在内地强有力的支持下,香港的繁荣稳定继续得到保持。
香港回归后,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和SARS疫情等困难,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及港人的共同努力下,危机一一化解。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期间,香港短缺口罩等防疫用品,应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紧急向香港提供了大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防护服、口罩等物资。二〇〇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港访问两天。他甫抵香港即表示,非典肆虐香港,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在港期间,温家宝深入非典疫情重灾区淘大花园及医院,近距离了解灾情,慰问非典疫情受难者和医护人员。
为帮助香港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央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2003年6月,在基本法框架下,中央与港府签订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根据执行的实际情况,双方又在2004、2005及2006年6月签署了三个补充协议,不断增加新的相互开放的内容,CEPA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货物贸易自由化,内地自2004年1月1日起对273个税目的香港产品实行零关税,2006年1月1日起对全部香港产品实行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惠及香港具有优势的17个服务行业;内地与香港贸易投资便利化,双方同意在7个范围内加强合作,上述安排对香港经济的恢复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港人称这是雪中送炭。同时,中央政府开放并逐步扩大内地居民以“个人游”方式赴香港旅游,推进粤港、沪港、京港和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允许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等,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有效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国家“十一五”规划再次重申,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地位。
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祖国内地和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香港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复苏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时,香港股市市值约3万多亿元,10年后,到2007年2月,香港股市市值已超过14万亿元,短短10年升值逾4倍。1997年7月,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中,内地中资成份股只有寥寥几只,10年后,到今年初为止,“红筹”(即内地在港上市的中资股)在恒生指数成份股中,数以十计,红筹指数已成为恒生指数最重要的指数之一,中资股成为近几年催生恒生指数冲破两万点历史高位的主要因素。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认为,香港股市在内地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有力支撑下,已足与纽约、伦敦的股市比赛,“我们的目标是做要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也认为,香港的金融业“可养活700万香港人”。此外,200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8%,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0.2%,私人消费开支同比增长5.1%,失业率降到4.4%。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状况明显改善,2006至2007年度财政盈余551亿港元,财政储备增至3657亿港元。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的特色,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有学者形容,过去10年中国内地的发展,是香港免于步台湾和泰国等后尘落伍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没有内地蓬勃而强劲的经济动力支撑,香港很可能从1997年亚洲金融**开始,就会走下坡路,在劫难逃。
需要指出的是,在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香港也一直发挥着内地与国际市场连接的中介和桥梁作用。香港外国银行多、投资基金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多,是外资进入内地的“集结地”;香港信息非常灵通,是内地了解世界的“观察站”;香港市场规则与国际完全接轨,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练兵场”,通过与香港的合作和交流,内地发展也获益良多。
3、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对外联系不断增强。
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已获得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给予免签证入境的待遇,远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免签证国家数。(香港回归前,港人出游多用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当时只有9个国家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包括英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等。)香港继续保持着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截至2006年4月底,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银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营业,香港的股票市场按市值计算在亚洲排名第二。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跨国公司数目超过亚太区其它城市。香港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香港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吸引外资排名世界第七,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
4、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
全国人大常委、香港著名企业家、金利来集团的创始人曾宪梓先生认为,回归十年来,香港保持了稳定和繁荣,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感也越来越强,人心的回归是最大的回
归,曾先生说,“开始的时候,香港不少的市民对回归以后的香港没有信心,所以回归前移民了不少人,但是他们后悔了。香港回归以后,他们又陆陆续续回到香港来了。这里面啊,首先有一点,香港回归以来,最主要是人心逐渐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最重要的胜利。”
2003年,“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访港,香港市民欢呼雀跃,同享欢乐,他们说:“中国首次成功载人飞上太空,是全世界中国人的骄傲,香港市民都感到十分鼓舞。”2004年,国家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抵达香港,董建华先生代表香港市民致辞欢迎:“感谢各位运动健儿来到香港,与香港同胞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光荣,我们的心和国家贴得更近”。接着,2005年,中央力争让2008奥运马术项目落户香港,2006年,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从而让香港分享到更多祖国的光荣。
香港回归伊始,董建华先生向香港市民讲“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随后,这句话广泛流传,成为今天香港同胞的共同心声。
10年风雨,10年成长,10年辉煌,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在回归祖国10年后的今天更加光彩夺目和绚丽多姿。
三、渴望祖国完全统一,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首20世纪,从世纪初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新世纪来临时的富强兴盛、骨肉团聚,中华民族谱写了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还有待继续完成。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默庵说,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在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的世纪之交,我们更加思念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面对新的世纪,海峡两胞更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开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纪元。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自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尽管台湾当局为两岸关系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但两岸人民往来与日俱增,多领域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从缓和、解冻到对话、交流,两岸关系20年来的发展证明,只有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才符合两岸共同的和各自的利益,才能实现海内外华夏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渴望。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祖国完全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早日完成!
小资料:
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之争”
http://news.tom.com2007年05月24日 02时37分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
十年前,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背后,曾有一秒之争。作为当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了这段至今仍令他激动不已的故事。
一九九七年四月的一天,解放军军乐团接到一项任务,要组成一支三十五人的乐队,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由于建芳担任指挥。“接到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于建芳说。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排练,于建芳带领乐队赴港。“我们大概是在六月二十五号左右到香港,当时还有三军仪仗队的队员。”于建芳回忆说,“我们到香港后没有穿军装,但还是有香港市民通过腰间的皮带认出我们是解放军。”
到香港后,解放军军乐团和准备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皇家乐团进行了几次合练。这时候,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六月三十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七月一日零时零分一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于建芳回忆说,“军乐团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如果英方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是我们和他们的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
历史性的时刻逼近了。六月三十日晚二十三点十分左右,军乐团进入交接仪式的现场——香港会展中心。“进入会场后,鸦雀无声。我心想,嘉宾们怎么还没到。等我抬头一看,发现会展中心坐满了人,可是没有人说话,气氛非常凝重。”于建芳说,这时候他心里就更紧张了。
按照事前的约定,在交接仪式开始二十分钟前,双方的乐队轮流各演奏四首乐曲,为会场营造气氛。“我们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茉莉花》。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后不久,会场的紧张气氛开始融化,嘉宾们开始窃窃私语。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激动人心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二十三点五十九分,英国乐队开始演奏《上帝保佑女王》,降英国国旗。“正常情况下,英国国歌需要五十多秒,可是他们一演奏我就觉得不对劲,节奏比平时还快了不少。结果,他们只用了三十多秒就演奏完了。我们只做了英方如果拖延时间,我方坚决按时奏响的准备,没想到他们会加速演奏。”
这等于给中方军乐团留出了二十几秒的空白时间。“这是令人窒息的二十几秒钟。我看见李鹏总理抬起手腕仔细地看了看表。我的心也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于建芳小声问身边的联络官张景山:“怎么办?”张景山回答:“不管它,按原计划走。”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表。在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五十八秒半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举起指挥棒。零时零分零秒,指挥棒准时起拍,《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交接仪式结束后,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张业遂第一个跑过来,紧紧抱住于建芳说:“建芳,太准了!”于建芳回忆说:“可能我当时太紧张了,耳朵充血,一直觉得国歌的声音有点小。其他人告诉我,那天的国歌格外嘹亮。”
“弘扬爱国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26日调查人:济南大学 管理学院 工商1004 李培泽今年寒假我校团委根据团省委和学校党委的总体部署,结合建党90周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容提要: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出了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时代强音。之后,习近平同志又多次对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程结业论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紫宁 168013002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方有学者......
尊敬的党组织: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