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篇4_4班文明礼仪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文明礼仪篇4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4班文明礼仪”。

学科拓展篇

学科拓展篇

导读:成语、古诗是语文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数是数学的支架;圆周率在我国南北朝的时候祖冲之就把它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快速计算又是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以上这些,你又了解多少呢?

第一课 成语故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间经历的无数传说和史实被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凝练成四字或多字历史故事成语。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脍炙人口,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化史中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大多数成语都来自真实的生活,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请看下面这些成语。

1、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及其主要人物: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

2、秦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其主要人物: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3、汉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其主要人物: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投笔从戎(班超)

学科拓展篇

4、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其主要人物: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刮目相看(吕蒙)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一身是胆(赵云)

5、晋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其主要人物: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6、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其主要人物: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扑朔迷离(花木兰)

7、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成语其主要人物: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课后实践与探索:

1、你知道课文中提到的那么多的成语故事吗?如果不知道,赶快抽时间去学习吧。

2、把你知道的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3、开展一次成语大接龙游戏活动,看看谁知道的成语最多。

第二课 对 联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学科拓展篇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年纳 余长春。”最早出春联。宋间新年已经相安石诗

上。“新庆,嘉节号这是我国现的一副代以后,民悬挂春联当普遍,王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 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

学科拓展篇

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驾御文字的本领,做到文情并茂,神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造了光辉灿烂的文烟海。已经成为世课后练习:

1、过节时到附近的街道、社区去找一找,看一看哪些地方都挂有对联,把内容记录下来,进行交流。

2、试练习写一幅春联、一幅婚庆贺喜联、一幅新店开张联,请老师或同学评价。

第三课 古诗赏析

古诗是文学的起源,其中记录了古代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以及珍贵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自然、人文等现实。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古诗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特色,对培养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等有着重要意义。鉴赏古诗,必须从古诗写作背景、诗人的生活处境入手,以关键词句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对古诗把握的准确。下面,我们将从古诗《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入手,引导同学们欣赏古诗。

长河中,我国人民创化。名联佳对,浩如界珍贵的文学遗产。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形兼备,给人以思想 47

学科拓展篇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清平乐〃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科拓展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赏析: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利用课余时间找更多的49

学科拓展篇

古诗去学习并理解意思。

(3)选择其中一至两首古诗,自创一幅图画,或改编成一篇短文。

第四课 阿拉伯数字

我们学的数学里面用的数字1、2、3、4、5……就叫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学科拓展篇

第五课 圆周率

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它大约是3.14,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

志。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的一位数学家,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实验,把这个比值推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这在当时,是世界第一。他推算的这个结果,保持了一千年多年。

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又把它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6位;1596年,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推算到了35位; 1990年,科学家们用计算机把它推算到了4.8亿位;2002年12月6日,东京大学的教授们再一次把它推算到了小数点后第12411亿位。

第六课 有趣的数学

七巧板,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中国古老的智力游戏。顾名思义,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个正方形。由这七块板可以变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学科拓展篇

七巧板先是由宋朝的燕几图,演化成明朝的蝶翅几,再演化成清初到现代的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日本等国),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到西方,被人们称为“东方魔板”。比较可惜的是中国现存最早有关七巧板的书籍——《七巧图合璧》(1813年)比日本《清少纳言智慧板》一书晚70余年,所以日本人认为七巧板是他们的发明。

七巧板对于培养和增强同学们的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能力、认知技巧、视觉记忆能力、手眼协调性、扩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的观察力、想像力、逻辑关系和几何、数学方面的能力。许多名人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如:拿破仑、诺贝尔、亚当、杜雷、爱伦坡特以及卡洛尔等等。

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图案,看谁拼的又快又好。

学科拓展篇

球类的常识

第一课篮球

篮球运动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即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干部学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J.N.Smith)于1891年发明的。当时他看到当地儿童在做摘桃投入桃框的游戏——在一块场地的两端设臵两个竹制桃框,展开投桃入框比赛,受此启发,发明了投篮游戏。

第二课 乒乓球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navy)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筏代替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Ie tennis得名的由来

乒乓球单人比赛原来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每 53

学科拓展篇

局21分),2001年改为七局四胜或五局三胜制(每局11分),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第三课 足球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

作业:亲自参加篮球、乒乓球和足球比赛。

三字经文明礼仪篇

三字经文明礼仪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文明礼仪篇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文明礼仪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三字经文明礼仪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公民文明礼仪篇

公民文明礼仪篇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基本道德规范内容是什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公德的基本内......

文明礼仪作文(推荐篇)

文明礼仪作文(推荐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

文明礼仪演讲稿大学生篇

文明礼仪演讲稿大学生篇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现在社会,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演讲稿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文明礼仪篇4.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明礼仪篇4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4班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 4班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