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_邓小平等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邓小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邓小平等”。

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人学思想微探

[文章摘要]邓小平发展观结合中国实际与现代化建设,阐述了关于人在社会中地位和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理论内涵的梳理,指出邓小平发展观蕴涵和渗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人学理念,它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观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邓小平发展观蕴藏着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深深的关注,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精神,并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贡献。邓小平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深层次问题并把它提升到人的社会意识中来,他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突出强调了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揭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性,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人学理论,另一方面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情况的深入思考。其发展观的人学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保护和激发人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总之,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从群众中总结出来的,最终要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预期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全面发展着的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

[1]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下,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更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解放人,确立和培养人的主体品格。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受社会习惯势力、旧的条条、框框的禁锢,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一切从本本出发或上级指示出发,因循守旧,不敢思考,不敢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2]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什么问题都不愿动脑筋,说话看“来头”,做事看“风向”,本本上没有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抄照转。因此,邓小平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错误路线,破除个人崇拜、“两个凡是”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旧的经济体制,从制度上解除对人的外在束缚,使人得到解放。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

[3]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权

力。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5]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进而,邓

小平提出要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手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强调人民利益的标准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关于评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利益的标准”。这三个标准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利益标准,实践结果的好坏,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谈到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把发展同人民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轻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倾向,邓小平说,“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

[6]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

他始终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

[7]础上产主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邓小平指出一

个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

[8]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和不对的标准”,并最终提出了“三

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衡量一切政策制定及其是非得失的“人民利益”标准,把标准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邓小平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察发展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上。邓小平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台阶的新思路,其目的就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给人民以实惠,造福于民众;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是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他明确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

[10]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正是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

要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路线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密切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命运,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

第三,人才的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倡导全党全社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他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11]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多次告诫全党:“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不是

[12]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邓小平说,改革经济体制,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一个人才可以

[13]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

[14]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要加强

[15]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四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在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1983年

10月,邓小平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16]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提出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指

明了前进的方向。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再次重申教育对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17]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通过以上对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理论内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理论和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对人、人才和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这些思想、理论的终极目标体现在实践活动中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发展观蕴涵和渗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人学理念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活水源头、理论基础。马克思是伟大的人学家和共产主义人道主义家,邓小平人学思想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同马克思一样,邓小平紧紧抓住现实社会历史的环节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他恢复和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客观实践结构的重要性的强调。进一步讲,邓小平秉承了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角度理解社会实践结构的理论思路,立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理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他指出:

[1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0]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这是邓小平所推动的马

克思主义人学从革命性到建设性的转变。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邓小平展开了一条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等在内的人学发展的完整思路。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讲话中曾做出这样的概括:“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邓小平看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福利是天经地义的,是共产党一切决策的核心和出发点。他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新思路,目的就在于惠及人民,造福于中国老百姓。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他超越“姓资姓社”的抽象论争而提出“三个有利于”,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见,马克思和邓小平在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一根本宗旨上,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方面,邓小平的发展观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贡献。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鲜明的理想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价值、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尽管恩格斯把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称为“关

[21]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生命需求和生活存在作为

理解现实人的出发点,也十分关注人的际遇和命运,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不拥有任何其他物质手段来兑现自己的承诺。邓小平的发展观中的人学思想的提出有着其独特的背景,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闪现着现当代哲学精神的智慧之光。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生活条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展示自己智力和创造能力的环境。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包含有在以往马克思学说中所未曾见过的新创造,如社会主义本质新说、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一国两制”等等,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第一次全面地从理论层面推向现实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邓小平的发展观中重视人的现代化素质建设,且突出了个人物质价值的合理性,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这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精神,也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时代观念的呼唤。

注释:

[1] [4] [5] [6] [8] [10] [13] [14][ 15][16] [17][18][19][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237、180、41、23、355、369、190—191、290、35、120、116、28、63页。

[2][3][7][9][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2、146、128、40、220-22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东,张其星,孙承叙.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许冬梅.邓小平理论中的人学思想探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5]陈立林.邓小平人学思想论析[J].求索,2002:(5)

邓小平

《邓小平传(1904-1974)》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即日起在全国出版发行。中央首次为邓小平立传,《邓小平传(1904-1974)》编写历时8年邓小平1975-1997年传记正撰写《邓小平传(1904-19......

邓小平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示?人的一生,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人的一生,就像一次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跋涉,而生......

邓小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有感邓小平曾对1989年后改革速度放慢不满,因而于1992年初亲自进行“南巡”,为改革开放鼓劲。邓小平当时指出,谁改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谁就 会被打倒......

邓小平观后感

观《邓小平》有感 在此次的毛概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邓小平》这部电影。虽然以前对于邓小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在观看过电影后,在我心中这位和蔼的老人的身影却空前......

邓小平传

读《邓小平传》有感历史上对邓小平的评价有很多: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19......

《邓小平.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邓小平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邓小平等 邓小平 邓小平等 邓小平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