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_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摘要:通过对西江苗寨乡村旅游发展的个案分析,作者从表面与深层两个层面对影响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论。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发展状况;组织;机构;问题

西江苗寨介绍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 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苗寨,历史悠久。根据专家的说法,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这里有1200多户苗族人家、5000多人务农为生,苍翠山谷里错落分布着800多栋吊脚楼,溪水从寨中流过,风景优美,苗族风情浓郁。她拥有“歌舞的海洋”、“芦笙的故乡”、“银匠的故乡”、“民族风情博物馆” 等诸多美誉。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建筑、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和田园风光,无疑成为原生态文化的最大卖点和原生态旅游的最大亮点。全国的苗疆圣地,雷山县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苗族飞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等,构成了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西江千户苗寨,似乎引领着黔东南原生态的旅游风潮。来自于海内外的游客兴致勃勃,无不为眼前神奇的苗寨赞叹不已。

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兴起

说到西江苗寨的发展,当地人把契机归结为2008年的“旅发大会”。贵州省每年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发展大会当年在西江苗寨举办,为此,贵州省和雷山县政府投入巨资完善西江苗寨的内外部环境。自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后,到西江等地旅游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抓住这一契机,雷山县在西江、郎德、大塘和县城等各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活动节目,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学者言:中国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就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而言,苗族是独一无

二、绝无仅有的。作为全国的苗疆圣地,雷山县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苗族飞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等,构成了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歌舞表演、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西江千户苗寨是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

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西江苗寨,“鼓藏头家”“阿宝农家”“阿慧农家”“唐守明家”“唐守和家”“李文芬家”“阿娜农家”“世博林农家”已经做出了品牌效应。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西江苗寨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气学苗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模式太单一,就是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歌舞表演,长期恐怕难以为继”,“村民为开旅馆客栈私搭乱建,破坏苗寨的整体风貌”……文化人士、当地百姓、经营管理部门表达了各自的忧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单一与浅层次的自然观光型产品对游客缺乏较深的吸引力,景区内各景点不能形成紧密的联系,使其旅游功能减弱,游程过快、过短。

(一)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信心

一是村民旅游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

二是缺乏对村民的引导和培训,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村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引导和培训,而忽视对村民发展旅游业的引导和培训。

(二)利益分配不适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利益分配的方式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或者影响企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产业,其资源和参与经营的人员较为复杂,有的产权不明晰,这给其经营管理带来困难。这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影响较大:一是乡村旅游资源方面。乡村旅游资源是由有形资源(具体的村落自然环境、一草一木、民居服饰等)和无形资源(习俗、文化、民族风情、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等)组成的。乡村文化旅游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无形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习俗民风等),无形资源的脆弱性和易变性,使得要保护和延续其生命较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对它形成毁灭性的破坏,使其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毁于一旦,而乡村的文化资源应该是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的,不是个别或少部分村民的。二是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组织环节,它不像其他度假村那样,有较为明确的投资主体,产权是清晰的,利于管理。而乡村旅游的多数资源产权不明晰,给管理开发带来不便。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生活习俗等无形资源是全体村民和他们的祖祖辈辈共同创造和繁衍的,是全体村民共同所有,不可分割的,因此,对村庄无形资源的管理非常困难,往往容易出问题。三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载体方面,乡村旅游资源的载体是当地村民,其主要的吸引力也来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等,无论是外显的物质吸引物还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吸引物,他们的载体就是当地的所有的居民。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经济方面的增长,还必须要与乡村的社会发展,包括人的能力提高、社区能力的增强和可持续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乡村旅游长期而良性地发展下去。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说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共有性、不可再生性等诸多因素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一定要慎重,在进行乡村旅游收入分配时要有自身的灵活机制,必须要考虑公司、村集体、村民等几个层面的共同利益,否则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会加大。

目前贵州民族村寨的旅游收入分配主要落入公司或是少数人的腰包。几乎没有考虑村民收入的合法性。收入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商,直接从事旅游活动的部分人群,包括从事家庭旅馆、小商店、小吃店、民俗歌舞表演等直接收入和为开发商提供旅游劳务所得收入,而绝大多数村民没有获得他们本应该得到的收入,这导致了多数村民的心理不平衡,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组织机构不健全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部分村寨的开发是盲目的,没有战略发展计划和近期行动计划,这主要是其缺乏健全的旅游组织机构。旅游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凸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村支两委临时充当协调组织机构,其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参与和组织旅游发展,大家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都以自身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不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承担一点点风险。

二是乡村精英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精英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特别是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源,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关系网络,为村庄的乡村旅游发展办些事情。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需要乡村精英的共同参与,利用乡村精英所具有的优势开展工作,协调旅游发展中公司(企业、个体户)与村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乡村旅游顺利发展。而在贵州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中,乡村精英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

三是缺乏战略规划和战略发展计划。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项目的开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作出系统战略发展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没有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建设和挖掘不够,没有将乡村核心资源——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要求:

1. 村寨的规划要求:村民搬到村寨外环居住,村寨只供用来进行农事活动和民俗活动。村寨外环规划“民

族生态博物馆”、“民族餐厅”、“民族旅舍”和“民族商品店”。“民族生态博物馆”就是村寨的入口,可建成回廊式,这样游客在进入村寨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2. 对村民的要求:每天需要进行农事活动的村民可进入村寨;节庆期间,全村村民都可进入村寨参与或

观看民俗活动;但都必须着本民族服装。村民不准自立门户从事餐饮、住宿和商品买卖等商业活动,村民可以参股“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餐厅”、“民族旅舍”、“民族商品店”和“民族歌舞团”等,并在其中从事相关的服务工作

3. 环境保护的要求:每天进入村寨的游客数量必须有个上限,不准超过村寨环境容量。节庆期间,以停

留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可以进入村寨参与民俗活动的游客,剩下的游客可以适当安排中远距离的观看。村寨还必须有“生态恢复期”,即一年中要安排几个月不接待游客,使村寨环境有一个良好的恢复,村民也可以修养生息。

4.游客的要求:进入村寨的游客不准有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且必须交一定租金,换上当地服饰,参

与乡村生活。

投资方向

为进一步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民族旅游村寨进行农电网升级改造,努力筑牢当地消防安全保护墙。

雷山县在西江、郎德、大塘和县城等各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活动节目,这里以侗族大歌、百年古榕、参天鼓楼等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而闻名,每年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旅游,是国家级风名胜区和省重点旅游景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冰箱、洗衣机已成为家用必备电器,用电量的日益增加,使得上世纪90年代初改造的变压器和供电线路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用电需求,加上许多村民居住的房屋还是木质结构,抗火能力差,加上没有必要的消防设施,电线老化,铺设混乱,构成了大量的安全隐患。针对此情况,该县高度重视,县供电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筹资,对县内部分重点民族旅游村寨实行电网升级改造,对原有电杆进行改造,对所有10千伏及以下线路全部进行绝缘化处理。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对进一步提高民族旅游村寨供电可靠性,有效地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注重民族村寨建设,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风情独到的民族村寨品牌,以点带面,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黔西南州各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拥有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何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如何让旅游业走进民族地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必须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诗歌谚语、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歌曲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族古寨等,构成了黔西南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的结合,以此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打造民族村寨品牌,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开发中搞好传承保护工作,在发展中发扬光大民族民间文化。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专注地打造一批风情浓郁、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民族村寨旅游品牌,黔西南州就一定能够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人文风情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公园”。

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影响以张家界为例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策,经济,人口,消费者行为,地理,科技,文化,国际形势,热点事件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

浅析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析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摘要: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旅游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未来10年中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摘要:旅游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在某些地域呈现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的现象和趋势, 但目前,国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_以湖南省为例.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小康建设, 而农村小康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农民收入,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富裕起来。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几个主要因素的相......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旅游 西江 苗寨 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旅游 西江 苗寨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