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_转型发展的实践思考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转型发展的实践思考”。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杨世吉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云县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型实践中,农业布局和工业发展如何实现跨越的一系列课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县级党政决策者面前。

一、调优一产 促农业跨越

延续了数千年传统农业无法富民富县的情况下,农业的出路在于强力推广优质高效农业,市委提出了“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调整原则,并在刚刚闭幕的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南汀河经济走廊和澜沧江经济走廊,其主旨就是挖掘热区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发展战略的这一选择,抓住了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主题。

(一)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哪一种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传统与惯性一直延续着在广袤的土地上广种薄收、粗放耕作,谷物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产谷物,果木、蔬菜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档次品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差,于是,耕作管理越来越粗放,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农业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在耕地上的投入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基层干部甚至村民中的一种偏激认识,农村劳动过于“富余”了。于是,党政引导、民间跟风,农村劳动生力军一批又一批涌向发达城市,成为沿海轻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从而导致,做城市的工,荒农村的田的不正常现象,青壮劳力,赚了务工的“小钱”,丢了长远发展的大产业。在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烤烟、咖啡、澳洲坚果、高优茶园和高优蔗园建设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劳力荒”。针对此问题,云县在调优一产、调强二产的实践中,提出了“农闲”做本县的工,“农忙”种自家的田。全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和近百户小企业留住了近2万名壮劳力,大批亦农亦工的有志青年,在以县城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以内成为能务工、会经商、会种田的多面手,特别是在农业抢节令突击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全县4.5万亩烤烟,需要劳动工日累计135万个,如果按每工40元到县外请工,仅工价就要耗去5400万元,接近此产业农业产值的一半,高效农业的好效益就无法实现了。算清了收入账的村民,做到了少请工或不请工,可实现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好效益。

(二)抓长远,选择“绿色”经济支撑。优质高效农业,其产品并非一成不变,如何避免高效从峰巅跌入谷底,所需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市场。目前,随着全球人们的健康消费成为时代潮流,一些可以经久不衰的农产品的价值凸显出来,如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加工保健型的木本植物食用油的原料核桃、澳洲坚果以及中高端消费的饮品咖啡等,在原料生产环节,都是一些方兴未艾的产业。这些产业,一次精心种植、长期精细管理,效益可以持续提升,只要因地制宜,这些产业都是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首选。为真正增强云县农业的发展后劲,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云县培育了146万亩核桃,5至10年后,将成为云县冷凉山区的经济支柱,正着手实施的8万亩咖啡和5万亩澳洲坚果也将成为云县低热河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澜沧江谷地和南汀和流域的坝区,农民发展咖啡的积极性高涨,沿江、沿河经济走廊的发展势头看好。

(三)长短结合,持续发展。按照市委 “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云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4亿元。今后五年,云县将围绕“转型发展看农业,跨越发展看工业”的思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遵循有进有退、有长有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集约化发展甘蔗产业,精细化发展烤烟产业,专业化发展茶叶产业,标准化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南药等产业,小区化发展畜牧养殖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纵观中华民族博大的文明史,可以发现,开发最早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生态承载能力最薄弱的地方,如“中华民族摇篮”汉中平原一带。再以云县为例,云县属于滇西开发与开化较早的县区之一,而云县的自然生态也属于滇西片区较差的县份之一,林木消长失衡,近10几年来,虽然有所改观,但由于生态“欠账”太多,大自然还在无情地惩罚人们,特别是刚刚遭受的百年一遇的大旱,云县生态较好7个乡镇,小春尚有收成,生态环境较差5个乡镇,小春出现大面积绝收。事实证明,瘠薄的耕地早已不堪生态重负。由于云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水和光热条件较好,生态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退耕,就能长树、长草,植被就能迅速恢复。关键的就是稳定耕地面积,坚决杜绝开荒种地,对现有耕地进行“低改高”。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我们可以同农民一起算好投入与产出账:旱地荞麦、玉米广种薄收,亩产两三百斤,既耗工、耗肥、耗籽种,且导致水土流失、植被下降;精耕细作一亩,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收益完全有把握达到粗放耕作的两亩土地的效益。一个40万农业人口,80万亩耕地的县份,拿出较为瘦薄的30万亩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下决心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完全可行的。

二、“借鸡生蛋”,促工业跨越

市党代会提出,要重点从“抓机遇、抓项目、抓增收”入手,突出抓好云县新材料光伏产业。云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已摆上了市、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云县面临着大机遇和大挑战。

(一)转变观念,变末端为前沿。经济欠发达县区发展工业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经济落后加观念落后,一旦丧失机遇就会永远落后。改革开放30多年,西南边陲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末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渐扩大,随着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随着“桥头堡”建设高潮的掀起,变末端为前沿大环境逐步形成,加速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前所未有。有工业界人士认为:发展工业前有“精兵”,侧有“伏兵”,后有“追兵”,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能干的就要干,只要长远有利而近期亏本咬着牙也要干。经济欠发达县区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远离工业城市,公民缺失现代工业大生产观念洗礼,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甚至不富也安的观念急需改变,以观念的大转变,营造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发展环境,工业兴县才能变为现实。

(二)应对融资难题,放大软环境效应。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已被欠发达地区广大人民所接受,但“知易行难”,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受制因素就在于资金和人才,我省统计资料表明,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17个县市区财政基本能够自给,有112个县市区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靠本县财政投资发展工业显然不可能。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虽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工业的先机被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项目突破,“工业兴县”就会变成纸上谈兵。

云县工业起步虽晚,但治污减排压力相对较小,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更快发展的优先战略,着力在“招大商、招好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寻求“惠商、惠民、富县”的最佳产业吸引沿海客商,如充分利用欠发达县区与沿海企业相比,在用地、用工、用电方面的优势,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沿海企业家谙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创业信条,当我们用工、用地、用电硬件吸引力与亲商、爱商、惠商的优质服务“叠加效应”发挥作用的时候,沿海的实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就会在云县落地生根。云县重要的应对举措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每年超过4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

(三)尊重知识、筑巢引凤。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对此,云县遵循“党政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建的云南省第一家党政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成为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国家工程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能直接为经济欠发达市县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将为云县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云县此举在引进高端人才,搭建高科技平台方面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把握主动、赢得先机。院士工作站的组建,标志着云县,乃至临沧市和云南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建站第一批专业人才共19人,其中部分专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以及国内茶叶、酿酒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云县此举,旨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壮大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为科技与企业的结合、科学技术植入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益尝试。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在云县各级干部、群众中更加牢固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创造知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着手解决的科研课题有“纯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提升技术”,“红条茶工业化萎凋及发酵工艺”,“茶叶核桃牛奶混合饮料研究开发”,“茶粉技术转让及研发延伸”。陈宗懋院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慎重接受科研课题。

(四)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实质性步伐。在优化软环境的招商实践中,新能源材料单晶硅生产企业的顺利投产是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又一成果。县委、县人民政府利用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庆典这一平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站在国际、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发展高度,发表了重要演讲,赞扬云县具有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敏锐与果敢。商界人士认为云县未来5年经济发展将会迅速跃入全省先进市、县行列,云县的发展最令人欣喜的是规避了浮躁,体现了厚重。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将会对云县未来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此次招商洽谈,一批有实力的投资商看好云县投资兴业的软环境以及资源和区位优势。云县人民政府与省内外投资商签约项目5个,协议投资金额为63.19亿元。

目前云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家领办的企业为6:4,投资规模在5亿至15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有4家,产业涉及水电、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高端木本植物食用油加工等。

(五)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促使

农民有体面地成为城镇居民、成为企业工人,而不是出卖苦力的打工者。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稳定性差,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农民工在发达城市定居生活。而县城就为农民进城敞开了大门并提供了条件,县城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云县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务为25000套,按每户3人计算,住满这些房子,县城人口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其生产和消费主要支撑都离不开工业。

云县精心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城、四带、八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到“十二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2.9:68.6:18.5,城镇化水平达4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00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目前云县正抓紧筹建新材料光伏产业园区,决定园区建设从现在的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向北拓展,“十二五”期间,园区规模达6平方公里以上,入园的光伏企业10户以上,产值达387亿元,利税达47亿元。努力把云县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重镇和经济增长极,这是云县在强力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所要抓好的重要工作。

作者系中共云县委副书记.县长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材料)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建议李培育镇域经济,是最基层的综合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重要基础和主要支撑。为进一步研究镇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在对......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一、镇情分析(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

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在深入学习《决定》的过程中,带着对“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昌乐......

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转型发展的实践思考 县域 经济转型 转型发展的实践思考 县域 经济转型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