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稿)

(2010年12月5日中国共产党大洼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大洼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赶超目标、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开创大洼加速发展新局面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开发开放和盘锦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围绕”,突出“三大任务”,狠抓“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提升“三化一业”发展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县域经济持续发展。2009年,我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44个县(市)第12位,提前实现“争十进百”奋斗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县域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发展任务,为实现“十二五”高起点开局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工业经济强势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逐步形成了以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为核心、以305国道和盘营公路为轴线、以各镇项目集聚区为补充的临海临路临市经济带的“一核一轴三带多园”产业发展格局和海洋工程、石油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及食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

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水稻生产优质化、机械化,水产养殖设施化、精品化,棚菜生产标准化、基地化,畜禽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旅游业作为牵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围绕打造“中国湿地休闲旅游名县”的目标,完善了“一带三区十景一城”的旅游总体规划,形成了红海滩湿地生态度假、辽河大辽河娱乐休闲、蛤蜊岗金滩踏浪、生态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览胜、地热温泉体验、到辽滨看海等旅游品牌。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4亿元,强化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城集中供热、统一供水、污水集中处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以来,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和民生工程实施力度,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县各类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大洼实现“争先升位”和“富民强县”的基础已经奠定,政策机遇已经拥有,发展框架已经初步搭建,体制机制已经初步理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我县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大洼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发展战略以及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盘锦港开港通航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投用,为我县在加速吸引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聚集方面创造了更为明显的新优势。

更为强势的内生动力为大洼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速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园区经济异军突起,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主导产业日益凸现,连续多年累积的发展基础,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

更为明晰的发展思路为大洼加速发展指明了奋进的方向。确立了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围绕”,突出“三大任务”,狠抓“四项重点工作”的发展思路。同时,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积极应对全市区划调整,审时度势,着眼未来,确立了“三化一业”作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谋划了以“两城两区五园”为载体的空间发展构架。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发展全局,以“争先升位、富民强县”为目标凝聚发展干劲,以向海发展为引领牵动全域转型,以“两城两区五园”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以“三化一业”为抓手支撑经济增长,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增强发展活力,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向海发展的桥头堡、转型发展的隆起带、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全省五强、全国五十强;剔除辽滨沿海经济区增长因素,位居全省十强、全国百强。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51%(其中县域板块1200亿元,年均增长42.4%;辽滨板块1000亿元,年均增长67.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60.2%(其中县域板块53亿元,年均增长50.1%;辽滨板块100亿元,年均增长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其中县域板块3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辽滨板块5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8%。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6.8:60.7:22.5调整为8:58:34;民营经济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新兴产业比重逐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和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21.6%;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推进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类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

-―-――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县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二、加快优化空间区域布局,推进向海全面转型发展

围绕全市实施“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空间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用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发展要素,用园区化培植产业集群、搭建就业平台。

(五)加快推进临港经济区建设。充分利用辽滨沿海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及东北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和盘锦新港等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做好规划实施、土地调整、资金筹措、人才引进及机制创新等工作,扎实推进起步区动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专用汽车及汽车配件、重型装备、轻工机械制造、节能环保设备及临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临港经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成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向海发展的先导区。

(六)加快推进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建设。依托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和天下奇观红海滩,融合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个入海口旅游资源,调整度假区规划布局,整体谋划旅游项目开发。重点规划建设温泉度假基地区、生态花园城区和低密度利用区三大区域,建设以生态环境体验为核心,集旅游、休闲、度假、运动、疗养、商务、居住等于一体的红海滩湿地温泉小镇,努力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国际湿地休闲之都。到“十二五”期末,完成1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

(七)加快推进北部综合商贸服务区建设。以打造辐射全县乃至市区的商贸服务圈为目标,充分发挥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以田家镇为核心,以大洼镇、唐家镇为补充,以向海大道和305国道为“黄金走廊”,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昆仑大酒店等现有商贸服务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汇美建材中心、昆仑商厦、居然之家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高端商务、现代物流及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多样、拉动消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八)加快推进特色“五园”建设。按照“统一布局、资源共享、联动开发”的原则,统筹园区功能,提高承载能力,构建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双新(新立、新开)石油管材机械加工产业园、东风生物工程产业园、西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清水鸭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新兴石油配套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以扩大增量引领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使其成为具有较高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特色“五园”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九)加快推进大洼职业教育城建设。树立“城校互动”的发展理念,把职教城作为大洼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商贸、建筑、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县乃至全市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聚集效应和社会功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办学特色鲜明、以产学研为主、辅以少量高级住宅的多功能现代新型城区。加快推进规划设计、土地划拨及资金筹措工作,着力打造省内乃至北方首屈一指的职业教育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到2015年,入驻各类职业院校及科研院(所)50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5万人以上。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43.6%。

加快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改造提升盘锦石油化工总厂、辽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洼石油化工总厂等传统石化炼制企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石油化工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石化产业集群产值到达300亿元。

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充分利用辽滨沿海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及东北雄厚的产业基础,以临港经济区为依托,加快推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汽车配件、节能电器、石化装备、医疗器械等系列产品,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加快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基地。立足盘锦晨宇项目区、双新(新立、新开)石油管材机械加工产业园和新兴石油配套产业园的基础优势,着眼为油田服务,重点发展石油管材、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及各种机械零部件,打造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机械加工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产业创新发展。以高翔深海管道、天琪医疗器械及辽宁世宝恒盛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

(十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优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到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4.1%,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粮食、畜牧、水产、蔬菜及食用菌规模种养。加快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和质量,到2015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60万吨以上,落实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优质稻种植率要达到100%。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一县一业”,重点以打造东北最大的鸭业集散地为目标,实施鸭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实现肉鸭养殖量2.3亿只以上。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突出养大蟹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河蟹及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到2015年,全县大蟹养殖面积达到50万亩。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蔬菜保护地面积3万亩,新建设施农业小区600个,建成三大生产基地,形成辽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粮食、畜禽、水产、疏菜及食用菌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六合集团、辽宁鼎旭、光和水产等为龙头,加快推进盘锦六合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等加工基地规划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抓住企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关键,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积极推广“公司加基地”、“协会加农户”、“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到201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00家,其中要打造一定数量的国家级龙头企业。

(十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坚持“举湿地旗,打温泉牌,走休闲路”的发展战略,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一带三区十景一城建设。规划建设沿新兴、辽河、渤海、大辽河、东风沿线的河海风光旅游带,东部乡村休闲历史文化旅游、西部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和中部湿地养生综合旅游三大功能区,以及大洼镇(田家、唐家)综合服务、王家侨乡、新兴(清水)综合农业、赵圈河红海滩、二界沟现代渔村、田庄台民俗商贸、西安乡村度假、平安民族风情、东风将帅故里、新开(新立)矿区休闲等十大景区和大洼温泉城建设,不断开发升级旅游产品,加快交通通信、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力打造“中国湿地休闲旅游名县”,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接待能力达到8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20亿元。

(十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服务业集聚区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宽领域。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完善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10亿元,年均增长47.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条件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章 实施国家发展战略 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大洼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大洼县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