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届一模作文——校训_杨浦一模作文
杨浦区届一模作文——校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杨浦一模作文”。
作文讲评之“校训”
一、题目
校训,对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乃至引领社会风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列是中外一些大学的校训。
清华大学:厚德载物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北航大学:德才兼备,行知合一
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海德堡大学:服膺勇气、真理及人文精神。
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或其中一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二、审题
1、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这则材料中需要特别关注“校训”、“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等一系列词语。
2、确定写作范围或者主旨。在材料下面提及的写作要求中,有“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或其中一条”的表述。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写作。
(1)可以选择某一个大学的校训作为文章的主旨构思全文;
(2)材料中有些大学的校训说的意思其实非常接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的范围来作为写作范围。例如,可以把写作范围定义高等学府兼容并包的精神(清华和川大的校训)、德与才的关系(云南、北航、国家会计学院、海德堡大学校训)、对智慧和真理的渴望(香港大学、悉尼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然后根据写作范围确定主旨。
(3)把校训本身作为写作的话题,分析大学的校训在造就人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影响社会风气上的作用也可以,如果能引申到大学对于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好。
提示:因为材料中提到校训的作用不仅在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更有“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论述的时候不必局限于学校,可以讲校训中蕴含的精神拓展到今天的社会风气上。
3、确定文体。本文应当写成理性思辨色彩浓厚的议论文。写成一事一议的记叙文不妥。
4、确定文章结构。本题的材料可以拟很多的主旨,因而分析方法也有多种多样。
(1)因果分析,回答为什么要在社会上提倡某一个学校的校训所包含的精神,然后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和引领社会风尚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2)分条列举,在校训的三方面作用中选取任何一方面,然后说说“造就学人”、“引领社会风尚”需要哪几方面的精神;(3)辩证分析:当话题中包含的概念不止一个的时候,可以用辩证分析法来分析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人格、学识和事业的关系。
5、选材方面。题目中提到的校训
三、推荐结构
构思II:大学的校训能够对社会的风气有正确积极的引导。
分条列举:大学校训中的哪些精神可以对社会的风气有正确的引导?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句提倡的兼容并包的精神能够引导社会走出偏狭和盲目,走向宽容和多元;
(2)“繁星纵变,智慧永恒”一句表现的对智慧的热爱能够引导社会走出浮躁和功利,静下心来追求智慧;
(3)“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一句提倡的对真理的执着能够引导社会走出盲从和奴性,学会质疑,焕发生机。
构思III:主旨: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辩证分析:(1)高尚的品格是做人立身的根本,是做学问和成事业的基础;
(2)高超的学识提升人的见识和素养,是成就一等事业的先决条件;
(3)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离不开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学识。联系现实:在充斥着浮躁和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对人品和学识修养的关注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四、有用资料积累:
1、相关课文链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邂逅霍金》中,著名学府北大和剑桥大学中洋溢着的浓厚的人文气息,可以成为本文的论据。
2、虽然不能说是清华校魂的丧失导致了现今的道德失范,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校训对于引领社会风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北大为例,从最早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如今的“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前者可谓开一代民智之先,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路人,后者则催生了如季羡林在内的一众国学大师。季老曾常感叹“我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国宝,真正的大师属于陈寅恪、吴宓他们。”季老一言感人至深,他可谓北大校训的很好的践行者。
3、中华大地,天高九霄,德占其八,自古即有尊礼重德之说。章太炎育子,不学经文四书,独考其德行雅量,他说:“人若不把气捋直了,又怎么把学问用在正当处?”虽为古训,于今也有其现实意义,且德存乎今,意更远之。因为现代人大多追求利益,寻技术科学也是为了高效获利,人皆忘其德行所在。而大学的功利气息淡了许多,借此育生成人的文化之地适时地告诫莘莘学子要注重才德,人品当先,对人性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4、而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便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口号,海外崇真理之思想已可见一斑。然而真理的重要更在于使人摒弃迷信,坚守客观。叔本华说:“我对真理的热爱甚于爱我的生命。”他是真理的侍仆。拉瓦锡也有言:“追求真理是我一生的义务。”他是真理的导师。与德有所不同,真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那样的至高无上。唯一的困难在于,谬误有时被当作真理,真理亦会遭人唾弃。亚里士多德显然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西方大学提倡追求真理的校训,实在必要。
5、米兰•昆德拉在其耶路撒冷的演讲中引用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许上帝笑的是我们的媚俗与伪敬,笑的是我们认定“人定胜天”的真理。在大力倡导学国学的当代,学的是“先贤圣人”这块招牌,还是圣人们保持谦恭的状态而追求真理的精神?要与“柏拉图”这个符号为友,还是与真理为友呢?
6、《铁达尼号》中为给人们的心灵一丝安慰而在船触礁后依然拉奏乐曲的乐师们;跨越海峡,跨越偏见,抱起麻风病村的孤单孩子,把无助眼神柔化为对世界的希望的台湾爱心人士;舍下年老父母,为成为最好的父母,用极致的深情与不悔的抉择从成都上山区支教的高原并蒂雪莲——胡忠夫妇,依靠卖羊肉串来资助他人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只是用最平凡的一丝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了向善的涟漪。就是这样一颗向善的心,为众多可怜的孩子带去希望。即便如此,在社会上也不乏一些“小悦悦”事件的发生,这不是给日益冷漠的社会一记重拳吗?
7、在清华大学的校庆之际,清华的二校门被一张巨大的张贴板所装饰。这板上罗列了大大小小的“名人”,在最中间,最显眼的位置不是别人,正是政坛的“风云人物”。从任期、任职到名片、称呼、绝不遗漏。而那些知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以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学者、文人都靠边站,一律被挤在了最旁边,这种重视权势、地位的做法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术应与政界相挂钩?学术的纯粹早已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名利权势。而这种趋炎附势的做法正是其最有利的证据。试问,这时的“厚德载物”去哪了?如果一所大学都不能秉持自己的校训,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一样,是未死之鬼,与真正的鬼有何区别?
8、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扰和变化,正如繁星在天空闪烁,于是有了语出惊人的罗玉凤,有了惊鸿一瞥的犀利哥,有了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有了贩卖丑态以博得众人眼球的芙蓉姐姐。我们已无法苛责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正在被物质与理性的洪流淹没,也无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如陈寅恪、曹雪芹等大师一样将学术住进心灵,将思想荡涤灵魂,将宁静刻于心间,却可以启发他们不要随波逐流,在繁星中迷失了自我灵魂的那一块净土,忘却执著与坚守。
9、繁星纵变,智慧永恒。其无疑也启迪着我们的心灵,以追求智慧和知识作为人生不变的方向。陈寅恪大师纵使双目失明书箱被毁,却靠着记忆写下了八十多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欧根尼思索着哲学的真谛,即使亚历山大大帝来访,也只说:“只愿你别挡住我的阳光!”曹雪芹纵使家里贫穷万分,只能每日食粥,也要用笔将他心中那一个粉捏的玉人变得丰富而真实。
五、习作欣赏
《马太福音》里写“压伤的芦苇它不折断,将残的灯火它不吹灭,等它实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它的名”
柯特赫本无法忍受胃疾和自我分离的折磨最终饮弹„„有多少人在生存的道路上历尽坎坷波折,一些人放弃,而存活下来的人便是智者。
“没有生存的痛苦,就不会热爱生活”,加缪的话告诉芸芸众生,痛苦是必然的,我们必须用智慧理解它,用行为改造它。于是我们看到霍金安静坐于轮椅,借他人之“口”谈论宇宙的奥妙,看到史铁生写那金灿灿的油菜花开遍每个人的心底。生存的勇气源于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意识、接受并理解痛苦的存在,继续生活下去,靠的是心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那份智慧。
“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
与真理为友(62.5分)
哈佛大学的校训曰:“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作为享誉全球的学府质疑,其校训必有一番深意所在。
所谓真理,即是从人的主观角度出发,与客观世界相结合,具有普遍性、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物与我皆无穷也”的感悟便是真理。真理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意识来源于人所生存的客观世界。当人的意识消除了主观因素而达到了能够与物相融汇统一的境界时,真理便产生了。
人们追求真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诞生在这个世界时,一切事物的未知性便激发了它的求知欲望。因此探索真理的意义之一便在于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绘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宇宙图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有“物我归一”的思想境界,并开创了“道家”这一经典学派,其思想亦被后人用于治国、为学等领域。世界在变,人亦在变,我们需要不断地正确地认知世界,就要时时刻刻与真理为友。
与真理为友,可以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与意识水平。中国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得道”即为认识真理的最高境界。儒家尊崇“仁”道,法家追崇“以法治国”,道家推尚“无为而治”等等。这些皆为谬误与真理相抗的产物,而在古人追求真理的同时,他们必经认真研究,思考,取精华而去糟粕,不断地反省、思察、领悟到主体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从而促进意识的开放,提高认知水平及内在修养。
与真理为友的意义更在于对国家、对世界的改造与发展。个体的生理素质,成长经历及饱受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维形态的相对稳定。有的人惯于以实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则喜欢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欣赏事物。几乎所有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都有所片面。因此,与真理为友便可消除这种片面的思考,通过对主观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们察觉发现自己认识事物的特定倾向与方式,从而调整纠正、强化发展。例如“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经过千百年历练后人们得出的真理,被运用到我国的治国方针中。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对于真理,我们要以之为友,以之为师。
与真理为友,在我们努力去适应、去改造这个世界的同时,请记住这个道理!认识的主观性是无法彻底消除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真理的探求更好地发展自我,发展世界!哈佛大学的校训,奥妙无穷!
相异与相融(67.5)
高等学府的存在,为社会文化做了一个风向标,也是一把指向智慧的钥匙。它代表一种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前驱力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世界,如何改变世界。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清华大学以此作为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以一种极具儒家人文情怀的方式点明了,作为个体的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去作为——自强不息,并指引了我们该用何种方式去改变世界——厚德载物。此等自发向上的精神与海纳百川的品格,为理性的先驱者们寻觅到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品格。同时,国内许多著名高校都对自己的莘莘学子们做了如下的两个要求,一是要自强求才以格物,二是有德海容以明事。我们强调的,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相互相融。
而对于西方学府,更强调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不断地前进与改变。如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指引了向一种个人理性光辉极致的收敛,指引一种个体立于伟人的肩膀上以求攀登,寻求的登峰造极。
这两者看似平行的教学理念其实是统一的——我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好地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方法。对于东方学者,试图在寻找一种内外兼修的圆润,与人世、自然达到和谐与统一。而西方学者在繁星纵变中,思考、磨砺而尖锐,直指世界的真理与尽头。其各有所侧重,也是值得东西方互相学习与尊重的。海德堡大学以“服膺真理、正义与人文精神”不再一味地强调了追求真理,同时也对人文精神有所注重,其实是抛开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单向度发展,而转投儒家人文情怀的。
这两种理念假使能彻底相辅相成,对东方可以弃之千百年的思想枷锁,更好地去检查糟粕与精华,谬误与真理,从而批判继承与发扬。而对西方,也可以避免由过度注重科学而内心异化的可能性。
这两种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全球一体化的大发展,也有利于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有助于东方千年文化命脉植根于西方前驱鲜活血肉中更好的发芽生长。
而高等学府,确实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前驱与潮流。各方校训,标志了文化的相同与相异,通过它,我们可以简洁明了地了解一种文化势头,并通过它来改变世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适合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更好的世界。
非德无以树人(64)
古人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短短九字,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树人理念的精髓承载并流传千年——德,是一个人立身世界的支撑点。非德无以树人,百年学府清华正是从此出发,将“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培育了代代杰出人才。
我认为,所谓德,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事准则。道德是一根线,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画地为牢。我们站立其中,绝不能逾越,因为向外一步便是突破了自己的底线,此时所有的其他成就也就化为乌有,人生偏离了。
翻开《论语》,我们看到“学而篇”字字珠玑,大半教导我们要培养道德,才能在世上有意义地、有尊严地生活。子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愿意将“本”理解为我们为人处事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孔子说当道德树立之时,学问也就自然诞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将“厚德载物”作为校训的用意所在,当学子们握有道德准则,并以此时时约束自己,他们必然不会荒废生命,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达到德才兼备之境。
清华大学的校训在今天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非德无以树人,我们常将人才的成长喻作树木的成长,道德品质必然要作为最重要的根基。然而,在当代,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科技发展,我们常常会沦入精英主义的桎梏,将对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没有深厚的道德品质积累,却拥有优秀能力与对利益之渴望的人是危险的。在教育之中,培养道德观念才是最为重要的,唯有以此为根基,才能达到如孔子所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人生境界。
一句短短的“厚德载物”让我们开始重新反省自身,反省全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准。想起前些时候的“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的道德缺口明晃晃地暴露于阳光之下,正是道德意识的丢失甚至沦丧开始使我们的社会不再安定,悲剧百出。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道德文明建设却有些难以跟上,这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产生了偏差,忽视了要立德才可安身,非德无以树人。
道德品质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深厚的道德水准在面对大千世界万物变化时我们会渐渐迷失,又怎样去达成我们心目中“成功”的目标。非德无以成大业,我无法相信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可以在知识与研究中游刃有余,因为能够坚持自我、抵抗外物诱惑潜心学习,本身也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德。但在我看来,道德只是为人的根基,离开了繁茂的枝叶,再深再牢的根基也终究无法参天。纵然是非德无以树人,德行之外的学识、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但无论如何,厚德载物是我们首位也是永恒的准则。
非德无以树人,但愿在这深厚的道德根基下,我们可以日益茁壮,达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境界。
更与真理为友 69分
若是单看前两句,哈佛大学的校训会给人以荒谬感,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虽为师生,却在世界的构成这一基本命题上走向截然不同的反面。然而一句“更与真理为友”却如同砍断绳结的利剑一般劈面而来,带着征服世界的锐气,原来真理才是我们仰望的方向。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杀戮与黑暗。历史的长河奔涌而来,多少波涛因追求真理而泛起仁人志士的血花!只因一句“地球绕着太阳转”,布鲁诺被施以火刑;只因坚守自由的信仰,一群十二月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火焰的炙烤和冰雪的严寒构成了表面相反却本质相同的两极,照见的是我们自身的无力与荒谬。
我们总以一个人的德行来判断一个人的高下,而德行之中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点便是对真的坚守。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追求真理总是伴随迫害,为什么迫害的施予者总是自诩为高尚的人?
人是脆弱的动物,人的天性,或者说动物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而真理在被发现的那一刹那,总是带有刺破一切的力量。我们需要对世界抱有虚妄的幻觉,相信世界的美丽,从此来逃避自己的良心,甚至给自己以希望,从而免除内心的刺痛;我们更需要对自己抱有虚妄的幻觉,相信自己的所行即是正确的,相信自己能克服本身固有的一切弱点,从此来给自己继续前行的信念和决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越发地害怕真理和真相。在疮疤被揭开的那一刻,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转过身去不忍面对藏于其中的脓水和溃烂,昆德拉曾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毫不留情地指出媚俗即为对一切形式的粪便的视而不见。正是忌惮于真理可能照见的自身的丑恶,才会有人闭上眼睛,更有人施行迫害,因为一旦媚俗被真理瓦解,他们所宣称的也将一并瓦解,分崩离析。
然而勇者总是散落于历史的角落,虚假之上只要撕开一个口子,其生命就再难延续。正如书中萨比娜酷爱创作,从虚假的招贴画背后望向真实世界的图画,真的猛士总是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他们所揭示的,不仅是世界的虚假。亦指向自身。最伟大的人总是不断地活在自我怀疑的苦痛中,因为每经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与真理为伴。于是托尔斯泰以八十高龄离家出走,索尔仁尼琴为当年自己对待德国俘虏的态度反思至今。他们,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真,可是真却让我们害怕面对。也许,与真理为友,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一颗会疼痛流泪却勇于面对的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归结于虚妄,历史长河才能愈见清明。
一等人生(64分)
云南大学有校训言:“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我不由慨然而叹:“能得此三者,足以成一等人生!”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五千年文明积淀了极为厚重的“德”。古有忠义之臣、豁达之士、清高之君子,诸如此类,无一不向我们诠释了德行的深意。立一等品格,是立人的根本、修身的基础。周敦颐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道出其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操。刘禹锡则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古之人,无不将立德树人作为人生第一要义。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其功绩超越前人,光辉之气令人兴叹。可是秦王朝短短数十载即分崩离析,成为了后世人嘲笑的对象,何以会如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君王无德,臣子无德,兵卒无德,一个没有德行驾驭的帝国,是注定了灭亡的。
立一等品格固然重要,可是如何实现?刘禹锡的陋室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见,求一等学识才能为修身立人提供方向和动力。在书海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从而才能获得立德的资本,因为这时,自我才充实了。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圣人读书亦如此忘我努力。我窃以为,孔子之所以能被尊为圣人,且在品德修养方面取得如此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高度,大抵因为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当他的学识达到一定高度,他才能做出思考,悟出“仁”的真意。朱熹曾因读书发出感叹:“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见读书为人生提供的驱动力不可小觑。
求一等学识,是为人提供生命的张力和宽度。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凡古今之圣贤,求学修身的目的,不仅在于利己,也是为利人。仲尼游历诸国,就是为了施展胸中所学,造福于万民。在改造当时战乱世界方面,仲尼虽未成功,但是他无疑也成就了“一等事业”,他的思想通过《论语》被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不知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
“半部《论语》治天下”,孔丘所成一等事业可得万年歌颂。
而如一代文豪苏东坡,其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已无需多提,其豁达的清流之士的形象也被世人推崇。他官路坎坷,但不要忘记的是,不管他身居何职,官卑位轻也罢,飞黄腾达也罢,他从来都是勤于业绩、深得民心。“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他无疑是做得很好的人之一。
很多贤者官场并不得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一等事业”。因为当自身学识过人,品格超然,他们无疑已经成就了不灭的光辉,也许不在当下,但流传千古,名满天下已经为后人立了优秀的榜样。这无疑是最傲人的“事业”。
品格与学识相辅相成;成就了一等的事业,也成就了一等的人生。得此三者,不枉圣贤之士耳!
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及范文【2017届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2014年杨浦区一模作文题解析昂立智立方杨浦校区张亮亮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淡放下。历代许多士人深受其浸润。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经常提及这些话题。根......
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全国性教育机构龙文教育——中国个性化教育领军品牌上海龙文官方网址:www:shlwedu.com 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全国性教育机构龙文教育——中国个性化教育领军品......
2014届黄山市一模语文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章。(40分)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
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优秀作文审题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①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②为什么选择攀登雪峰这一形式?③一路攀登一路直播的原因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