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萍工作法是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指南针_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
陈燕萍工作法是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指南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
陈燕萍工作法是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指南针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模范法官陈燕萍的先进事迹被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后,全国法院系统迅速掀起学习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陈燕萍同志的事迹感人肺腑,可信可学可亲可敬。她作为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人民法庭的一位普通女法官,扎根法庭14年,审理民事案件3000多件,无一错案、投诉和引发上访,被誉为“真情为百姓、公正建和谐”的基层好法官。我作为湖南省法院一名从事涉诉信访工作的法官,对陈燕萍同志的工作方法,用群众认可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感受尤为深刻。我认为,学习陈燕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她的这些工作方法,用以指导涉诉信访工作,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用群众认可的态度倾听诉求
陈燕萍常说,“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她接待当事人的第一句话是“坐下来,有话慢慢说。”谈话结束时,她会说,“请相信我,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她认为,当事人往往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与当事人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当事人的心结,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在涉诉信访工作中,上访群众由于对诉讼程序不太熟悉、对法院审判工作不太了解,同时由于矛盾激化,他们的心理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当他们来到法院上访的时候,经常带着一股怨气、怒气甚至火气。这就要求我们的信访接待法官要不怕受气,微笑倾听让信访接待过程如春风送暖,拉近上访群众与法官的感情距离,走进上访群众的心里,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2008年初接待处理的一起案件,我至今记忆犹新。湘潭湘乡一农民离婚后外出打工,用挣来的钱盖了房子,其前妻向法院起诉要求分割这处房产,二审判决后其前妻仍不服,向省法院申请再审。这位农民从南方回家赶到省法院,他听说前妻动用了关系,一走进接待室就大吵大嚷,摔坏了一把椅子,还扬言要制造爆炸事件。按说报警把这位农民拘留也不为过,但我没有支持这个意见,先是把他请进办公室坐下来,递上一杯热茶,一边耐心地听他讲,一边用笔认真地记。由于这位农民不会讲普通话,方言让很多人都听不明白。我又费尽周折找到了懂湘乡话的同志来当翻译。等他讲完之后,他的情绪也冷静了下来,气氛缓和了不少,于是我就对着法条耐心地向他宣讲法律。后来案子经审查驳回后,那位农民在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傍晚又来到了接待室,送给我一篮子竹笋,还一个劲地向我们作检讨,说:“我不该听风就是雨,更不该误解法院,请法院原谅,对不住你们。” 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掩盖的事实不会自己浮现出来,要想方设法把它挖出来。有时适当地使用主动调查权,才能还给当事人以公道。”陈燕萍说,“面对缺少法律知识又请不起律师的当事人,应适当地给予举证上的指导。不能简单地以程序上的理由使实质上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失去权利。否则,就可能增加一位上访群众。”陈燕萍的这席话,我深有感触。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法律知识比较匮乏,因此就要坚持能动司法的指导思想,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深入查访事实,尽最大努力追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统一,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在信访接待工作中,我们感到有些民事纠纷,如相邻关系纠纷、农村房屋买卖纠纷、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继承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案情并不复杂,但是由于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经济能力有限,法律知识比较缺乏,证据意识不强,往往很多人民群众都难于举证或者不及时举证,如果简单判决其败诉,就会导致人民群众认为法院没有查清客观事实,不符合以事实为依据的司法原则,对法院判决不信服而申诉上访。如在接访处理一起益阳人颜某借款纠纷时,由于颜某提供的欠条落款时间与其实际借款时间不符,我在认真审查材料后,又向对方电话询问借款细节,最终从颜某破绽百出、前后矛盾的话语中发现了其不履行还款义务的事实,他表示息诉罢访,自愿履行判决确定的还款义务。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陈燕萍常说,“为了让乡亲们能听懂法言法语,我还经常琢磨,把常用的民法条文译成大白话,译成当地口语,让乡亲们一听就懂,而且感到更加亲切。”“要融入百姓之中,不但要过语言习俗关,还要摸准他们特有的脾气。村民大都勤劳善良,感情用事,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不尊重他,他也不买你的账。”陈燕萍认为,法官要善于将法律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形象贴切的群众语言,同时法官裁判文书说理部分也要用群众语言说给群众听,尽量让群众能看懂,才能使群众明了自己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司法权威和裁判的公信力。上访群众往往文化程度不高,法律知识缺乏,难以理解法律条文上的语言、法律术语,而他们最爱听、最想听、听得进、听得懂的往往是群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我常想,如果我们的信访接待工作以及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当事人听不明白、看不懂,那么我们就会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成为孤家寡人。近几年来,我和信访接待室的法官们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 “假如我是上访群众”的换位思考活动,尊重、理解上访群众,把他们当成亲人,做到接待群众时一张笑脸、一声招呼、一杯热茶、一张凳子,还常把深奥难懂的法律条文、法治理念,深入浅出,转换成上访群众都明白的大白话,甚至上访群众家乡的方言俚语,让不少满腹疑问来省法院上访的当事人茅塞顿开,打消了申诉上访的念头。
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调解有许多方法,但离不开一个‘情’字。我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我相信,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还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只要我们唤起人间真情,所有恩恩怨怨都会烟消云散。”陈燕萍面对记者的采访深有感触地说。她认为,民事案件虽然大部分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却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民生和谐,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处理不好就会闹出一条人命,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因此群众的案子无小案,只有让群众信服的方法审结案件,而不是让群众屈服的方式审结案件才能彻底化解矛盾,达到通过审结一件案件,温暖一方民心、维护一方稳定、促进一方和谐。2009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省委值班室打来的接访电话。赶到省委大门口,我看见上访人刘某坐在轮椅上,神情沮丧,右腿上的钢板还没有取下,螺丝暴露在外面,他旁边站着两个稚气未脱的小孩。经了解,刘某在某山庄担任保安部长,深夜驾车巡逻途中不慎摔伤,造成终身残疾。山庄老板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承担12万多元钱后,便不再支付任何费用。刘某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原先达成的协议无效,重新赔偿,因为超过诉讼时效,一审法院驳回了刘某的起诉,二审维持,再审驳回。针对本案而言,用人单位关于超过仲裁时效的抗辩不无道理,一、二审判决没有问题。单从法律上讲,刘某确实已经没有打赢官司的可能。可一想到年轻力壮就只能与轮椅相伴的刘某,想到他身旁辍学帮父亲“讨说法”的两个可爱的孩子,我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第二天,我拨通了山庄老板的电话,对方刚听清来意,就一口回绝:“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吧,该负担的也早给了。现在金融危机,房子卖不出去,我也没办法了。”我对他说:“他是你的员工,又是上班时间出的事,家境本来就不好,现在又丧失了劳动能力,还要抚养两个孩子,咱们不能看着不管。人心都是肉长的啊!你再想想办法。”当晚,我又和曾鼎新副庭长一起上门做工作。从八点多一直谈到凌晨四点,我们的诚意与执着打动了老板。最终,他表示愿意一次性再补偿5万元,并当场给付。临别时,刘某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当前,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压力依然很大。2009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就人民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功能、工作制度、岗位要求、行为规范、接待用语等八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陈燕萍同志的先进事迹,掌握陈燕萍同志上述四种工作方法并融会贯通,才能把最高法院八个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有效排查化解重信重访,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才能在当前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征程上有所作为;才能树立人民法院公正高效、亲民便民的良好司法形象。
陈燕萍工作法精髓“情法辉映,曲直可鉴”。内涵1、真心贴近群众: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2、深入调查研究: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3、注重释法析理: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4......
学习陈燕萍工作法心得体会(一)学习陈燕萍工作法的精髓。通过学习讨论,我们应该深刻体会陈燕萍工作法的精髓“情法辉映,曲直可鉴”,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把人......
涉诉信访是指当事人与某一具体的诉讼案件相联系,请求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如立案、再审等)实现某项诉讼请求的来信、来访。正确处理好群众涉诉信访,事关社会的稳定、国家的......
新形势下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考——以涉诉信访人为视角 作者: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胡泰武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张满洋发布时间:2010-11-30 14:30:19-------------......
践行陈燕萍工作法的路径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不断冲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秩序格局,但是新的秩序和利益保障机制正在建立,还不够完善,使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