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情境教学带进语文课堂_情境教学点亮语文课堂
把情境教学带进语文课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情境教学点亮语文课堂”。
把情境教学带进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物演示、图画展示、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生活联系、语言锤炼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可灵活综合运用,发挥教育机智,创设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情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总是在特定的语文环境中进行的。欲求语文教学的成功,不可不探究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作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那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实物演示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实物演示,就是为了达到这“一见”的教学效果。运用实物演示法,关键在演示好情境的过程,使之既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又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教例】
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时有个片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从“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到“乌
鸦就喝着水了”这段文字中,找出动词。生:想、叼、放、升、喝。
师:这段文字的内容用三个字——“喝着水”就可以概括,但作者却写了这么多,光动词就用了5个。我们再读一遍,细细体会一下,这对表现乌鸦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生:(读书,体会。)
师:我们可以演示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试想自己是一只乌鸦,渴得实在不行了,于是就在那儿想办法,看到旁边的石子,一颗一颗叼起放入瓶中,水就渐渐升高了,教师边说边演示。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
生:喝到了。师:乌鸦聪明不聪明? 生:聪明
师:如果只写乌鸦喝到水而省略了细节描写,那还会看的出乌鸦的聪明吗?
生:不会
师:对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便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我在这里运用实物演示法创设教学情境,亲自演示乌鸦喝水的一系列动作,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感知人物,使乌鸦的形象立体饱满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图画展示法
语言文字的艺术形象是隐性的。图画展示法,就是通过对文字的视觉透视,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达到外化语言艺术形象的目的。图画能直观地传递信息,明了易懂,简洁方便。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自然能迅速立体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教“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有位教师将公鸡由昂头到低头的动作变化,把大公鸡原来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的样子变为低头思过、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画于黑板,形象地展示大公鸡由高傲到谦虚的心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小养成谦虚上进的品质,是可贵的。这样,既解决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很好地启动了学生的“由鸡到人”的联
想。
这是一个通过图画展示法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懂得“美不美不关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别人做事”。公鸡一开始是不对的,但后来改了,成了一只外表和心灵都很美的公鸡,教会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只公鸡。因此,图画展示法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感知作用又快又好,既省时又省力。
三、角色扮演法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或学生可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依所演角色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学生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教例】
有位教师在教学泸教版第三册
22、《聪明的猴子》中,有段教学实录:
师:自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和别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是一小节一小节的。出示:课本剧
师:什么叫课本剧?快速找找规律。
生:冒号后面都是人物说的话,小括号内是神态,大括号里是动作。
师:小白羊好心把黑熊放了出来,它反而要吃小白羊,他真是忘恩负义啊!你还可以用其它词语来形容它吗?你觉得小白羊又是怎样的? 说一说:的黑熊 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白羊把它放了出来。但 的黑熊要吃小白羊。师:同桌两人合作演一演小猴出场前的一段。生:自由练习。
(自愿报名上来表演,师选择两对同学)„„
师:你们真棒!把白羊的善良,黑熊的忘恩负义表演得很逼真。师:轻声读课文,找找猴子怎么说的句子,用“ ”划出。挑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最能看得出猴子聪明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轻声读。师:把你认为猴子聪明的地方演一演。(找找你的好朋友一起演)
生:自由练习。(表演)„„
师:你们真会表演,让观众感觉到一只聪明的猴子正在和我们一起呢!
师:你们谈谈在剧中表演的感觉;观众也来说说观后感。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其余的学生观看表演,在表演结束时举行情况汇报。角色扮演者,观看表演者联系自己的感情体验议论,以了解某一场面,认识某些行为。通过角色扮演法可使书本中抽象的人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小学生心理要求,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但无论在哪里应用,都应从实际出发。
四、音乐渲染法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边是本人的一节六年级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片断:
【教例】
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聊聊如何为文章拟个好题目。古人说,‘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可见题目的重要性。也有人把题目比做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内心丰富的世界。同样,通过文章的题目,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才情。一个好题目的诞生,有的是精雕细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是厚积薄发,有的是灵光乍现,但概括起来,无非是对一些基本技巧的灵活应用。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掌握一些拟题的基本方法,拟出的题目能像古人诗中那枝悄悄出墙的红杏,展现出题目背后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今天,我们这节课分六个板块进行,这六个板块是——”
我边说边板书:“听歌拟题,佳题亮相,佳题赏析,归纳方法,走近名家,老师试笔。”
学生有些不解,我说:“这六个板块的含义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不过,没关系,随着上课的进行,大家会逐渐明白。下面,我们先完成第一个板块:‘听歌拟题’!”
在按下录音机按钮前,我说:“大家来听一首歌,听完后我讲个这首歌背后的一件事,大家根据要求拟个题目。”
录音机放出优美的《十五的月亮》的歌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
歌停了,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十五的月亮》!”许多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对,是《十五的月亮》。看来这首八十年代流行的歌曲,现在仍被同学们知道,可见它有很高的知名度。”我说,“这首歌以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感动着当时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传唱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但作词作曲者只拿十几元稿费,而歌星和唱片公司却成十万、百万的发财。这种分配不公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假如同学们也处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要写篇文章揭露这一现象,该怎样给自己的文章拟个新颖的标题呢?”
„„(学生拟题并展示题目,略。)
该是“亮剑”的时候了,我说:“当时揭露这种现象的文章很多,但是有一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因为题目拟得好——”我故意停了停,学生的眼神催促我快点告诉他们“谜底”。我转身用正楷工整地板书:《〈十五的月亮〉岂能总是十六“圆”》。板书完,许多学生会心地笑了,因为刚才郑静同学和苏巧丹同学的题目跟黑板上的题目相似。这淡淡的会心一笑,是一种学习探究后所获得的惬意感。我请学生谈谈对这个题目的看法,学生都觉得这题目好极了。我概括道——这个题目用借代的手法,巧妙地把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化成《〈十五的月亮〉岂能总是十六“圆”》,真是巧妙至极。可见,一个好题目能给人留下历经多年而不被磨灭的深刻印象。
在这个教学实录中,本人用音乐渲染法创设了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并沉浸在《十五的月亮》所传递的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中。这种愉悦的感受越强烈,与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现象就越形成强烈的反差,切中“愤悱”之机,让学生感奋起来,活跃起来,主动地探求知识。这节作文指导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音乐渲染法的运用为这节作文课增色不少。
五、生活联系法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生活联系法,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授课内容沟通起来,以便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在教学中多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能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例】
有位老师针对六年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实际,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一般不会自理,依赖性也较强,创设了一次有趣的作文活动,具体方法是:
①我手钉我纽。要求学生自备一块巴掌大小的碎布,一根线,一枚针,三个明眼纽扣。然后教学生穿针——打结——用线——钉扣。学生个个参与,兴趣很高,感觉新奇、有味。
②我口说我手。十几分钟后,学生们都相继亮出自己的“杰作”,互相观察,交流体会。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
③我手写我口。通过钉纽扣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有了写作材料,又经过口头表达,交流思想,这时作文就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无话可说。
这次作文,学生头脑似乎格外聪明,闪出佳句俯拾即是。作文有了活水,反映生活不再变得模糊一片或扭曲变形。
④我手改作文。师生先集体评改一篇示范,然后分成若干小组互评互改,兴味盎然。下面请看一段修改后定稿的文字:
困难生智慧,实践出真知。你说,怪不,平时笨拙不会做事,今天我感到思想敏捷,心灵手巧。纽扣穿针图案,一段思考后我就设计出“平行型”“口子型”。再说穿针,我捻针线头,慢慢地,对准针孔,抓住时机穿线。此时,我额头上已沁出汗珠,穿针还真不简单。管它呢,钉纽扣吧,我用力往上顶,针一歪,险些戳着手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密密缝”的艰辛„„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用生活联系法创设了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体验到生活中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写起来就有真情实感。
六、语言锤炼法
无论创设哪一种语文教学情境,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言锤炼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语言做到形象美、科学美、情感美和语声美,重视全面把握教学语言艺术整体的审美意义。【教例】
福清市何裕奋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时有个片段: 生读句子:①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②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师:没有火,人们生活得怎样?(生:很难受,很痛苦。)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朗读这句话。(生读。)师:有了火人类生活得怎样?(生:很幸福,很快乐。)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句话吗?(生读。)
师:从你面带笑容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了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在没有火的日子里,人类还会有哪些痛苦? 生:没有火,冬天的夜晚,人们冷得受不了,只好蜷缩在山洞里。生:没有火,人们吃生的动物,很容易生病„„ 师:那有了火,人类生活还会有哪些幸福呢?
生:有了火,寒冷的夜晚人们围在火堆旁,其乐融融。„„ 师:普罗米修斯取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快乐。这就是造福人类。(师板书。)师:是呀,一句话,一颗心,现在你体会到普罗米修斯那颗美好的心灵吗?
生:我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爱,他为人类造福宁愿自己受苦。
生:我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有一颗同情的心,他不忍心人们在黑暗和寒冷中生活。
生:我感觉到普罗米修斯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不顾一切为人类造福。
何老师的这句话教学抓住“造福”一词作为语言训练的落脚点,在看似不经意的师生交谈中拓宽了“造福”一词的认知维度和内在含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多锤炼教学语言,激起课堂的波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会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它们带进语文课堂,让课堂精彩纷呈,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一、把礼学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雅称,20xx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
课堂情境教学的探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语文课堂教学,更是风格万千,如深夜的点点繁星,璀璨生辉。人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求定法,但求......
把美丽带进校园高一(7)班一、班会目的 1.认知目的:通过班会,学生认识到一切良好的行为都是美丽的,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翁,并学会以主人翁的精神爱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是——把美丽带进校园清晨,当我们踏进校园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与美丽,操场侧面的一株株小树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