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_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某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金牛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系列指示精神,突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全力构建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核心、以社区院落自治化为基础、以基层警务机制改革为重点的基层治理联动格局,实现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一张网”全覆盖,有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从局部化、碎片化、浅表化的实验,逐步走向全局化、系统化和深层化的探索。
一、背景起因
金牛区是成都市发展较早的中心城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五城区首位,一度享有“西部第一区”的美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实施,处于成都北城的金牛区逐渐成为了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较落后、城市整体面貌较差、流动人口最集中、社会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着规划布局凌乱、城市二元结构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瓶颈制约。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快、社会结构转变慢,城市规模扩张快、配套设施建设慢,人口数量增加快、公共服务跟进慢,居民收入增长快、群众幸福感提升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015年以来,为了顺应民众期盼,加快转型发展,系统解决城市转型、社会转轨的历史“欠账”问题,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加强“和谐幸福首善区”建设,金牛区委审时度势、精准发力,全面施行了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核心的系列配套改革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管理由概略粗放向精细集约,社区服务由被动坐等向主动问需的转变,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生活的归属感、社区事务的参与性和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二、主要做法
城乡社区既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夯实执政根基的支撑点,社区的服务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就是要通过资源的下倾、权利的下放、力量的下沉,将网格建设成为发展居民自治的载体、促进社会参与的纽带、延伸公共服务的触角,实现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的深化拓展、精准释放、全面覆盖,切实保障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金牛区委、区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整合社区资源,夯实基层基础。按照“任务相当、方便服务、界定清晰、无缝覆盖”的原则,将全区108个社区划分为998个网格,网格平均户数535户。将社区原有各类机构整合调整为“两委一站”(党的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站),将社区原有“两委”成员、社区大学生以及招聘的各类人员,纳入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服务管理员)统筹调配使用,社区专职工作者由791人增加至1438人,基层力量得到有效充实。投入资金9200余万元,全面展开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提档升级”和标准化建设,解决了52个社区用房租赁、借用和面积不达标等问题,统一了社区用房功能分区及标识标牌,筑牢了基层工作阵地。
(二)厘清政社边界,实现减负增效。以去行政化为导向,全面清理面向社区的各类创建达标、检查评比项目32项,除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求开展的项目外,其他一律取消。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政府职能部门及街道不得在社区设立对应机构或下达任务,经审核进入社区的工作,必须按照“费随事转、事随责走、责随权变”的原则实施。梳理制定了“社区依法自治工作事项”、“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社区可购买服务事项”、“社区工作负面事项”等四项清单,明确社区依法履职事项18项,可购买服务事项44项,负面工作事项13项,并将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由原来的123项精简为63项,有效推动社区“还权、赋能、归为”。
(三)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运转机制。出台了《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制定了工作协调联动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完善了入户走访、工作例会、限时办结等配套制度。对原有办事流程优化再造,推行“一窗式”服务,建立起了“网格巡查、主动问需,窗口整合、一门受理,上下联动、协同办理”的网格化运行机制。明确了网格员“A”岗日常巡查、信息收集和“B”岗专项业务工作职责,建立“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模式,宣传上情、掌握下情、处理民情,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做到“三活、三清、三百家”(三活:即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三清:即家庭情况清、网格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三百家: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确保“格不漏户、户不漏人”。
(四)搭建信息平台,提升服务效能。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进“数据集中共享、效能全面提升”。建立“闭环式”管理流程,搭建“区监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网格员手机终端”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四级网络”,积极推进“天网”、老旧院落视频整合以及流动人口、民政、房管等信息系统共享,建立以“人、地、事、物、组织”为核心的“云”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录入、问题分流督办、结果跟踪反馈、目标考核问效“一站式网上运行”、“全链条可溯可控”。搭建“互动式”服务平台,拓展信息网络为民服务功能,打造“网上政务大厅”、“区长信箱”、“网络问政”、“生活服务”、“政务微博大厅”等版块,对群众在线反映的一般问题、要求2小时内回应、24小时内处理解决,较难和复杂问题、不超过72小时,解决不了的、必须说明原因、争取理解,实现“服务群众一个系统、回应诉求一套人员、事情办理一站分流”。
(五)坚持一核多元,实现协商共治。结合区域化党建,将社区基层党组织纳入网格,把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优秀流动党员代表、非公企业出资人等吸纳进社区党组织工作,形成党员联动、阵地联建、信息联通;推进党组织触角向院落、楼栋延伸,构建以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院落(楼栋)党小组为主,志趣型、物业型等功能型党支部为补充的社区党组织体系,建强了基层战斗堡垒。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办法,重点发展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养老服务、文体娱乐、公益慈善、邻里互助等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工服务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既“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又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真正“把该管的事管好”。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居民议事会、院落议事小组等社区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尤其在老旧院落综合整治中,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将自治组织的建立作为院落整治的前提条件,摸索出一套以整治促自治、以自治管长效的治理办法;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创新“百姓城管”模式,以群众自治促进环境整治,推进了“大城市、细管理”,实现“他律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
三、工作成效
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汇聚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基本达到群众得实惠、社会增和谐、发展上水平的预期目的,人民网、东方网、新民网、今日头条、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众多媒体均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专门报道。社区网格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居民自我教育管理的“主舞台”,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减压阀”,“小网格”演绎了“大民生”。
(一)各方治理力量得以有效整合。通过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整合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三大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了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把角色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者”,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为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空间、搭建平台;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枢纽作用,实行自治、自律,成为政府和群众间的“连心桥”和“缓冲带”,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参与社会治理,增强了社会弹性、促进了社会融合;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变为“真主人”。
(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保证了社区服务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各种信息互享,各种资源共用,操作系统规范化,信息查寻准确化,数据处理智能化,上下联系快速化,随时提供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截至2016年5月底,全区网格员共采集社情民意、公共卫生以及孤老、残障人员等各类信息38万余条,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建立一对
一、多对一联系制度,完善信息档案,帮助居民代办计生、救助、社保以及廉租房申请等服务事项15819件,按时办结率全部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7.6%。一大批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得到妥善解决,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赞誉。2015年,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心理康复、社区矫正、公益慈善、社区融合等各类项目312个,共有失能老人、残疾人、刑释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16.2万人次享受了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服务。在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效果评估中,群众对社会组织服务的平均满意度达到了93%。
(三)社区自治管理功能得到回归体现。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促进了居委会职能的回归,使得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入网格、访民情、解民忧。把社区居委会从繁重的行政性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社区居委会逐步从政府的“发言人”转变为居民的“代言人”,促进了社区自治活动的开展。通过推行小区、院落自治,搭建居民议事会等民主参与平台,完善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平台和机制,使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和保障。社区民主自治活动更加活跃,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四)社会稳定和谐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整合了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资源,提升了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意识,使群众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矛盾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弱势群体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群众诉求渠道得到畅通、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高涨,有效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基层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大为减少,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启示思考
改革是时代进步的发动机,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到,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要从理念到实践实现“四个转变”:
(一)要实现治理理念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管控为主”,整个社会运转都由政府主导推动,公共服务的提供内容与方式,往往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甚至强制性实施,民众只能被动接受“恩赐”。传统社会管理理念是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体现,必须向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转变。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要体现和贯彻民本导向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主动回应和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切实做到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这样才能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树立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要实现治理方式由“简单粗放”向“精细灵活”转变。当前的城市基层管理大多依托街道和社区展开,自上而下传达实施,工作的快捷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明显不足。加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有社区规模普遍增大,基层管理服务总体呈现力量薄弱、粗放机械、存在盲点死角等问题。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使群众的诉求与呼声能够“自下而上”及时、准确地传递与掌握,做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限时办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实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管理”,减少工作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得政府服务更加精细灵活,甚至能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订单式”服务。
(三)要实现治理资源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转变。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与资源主要为基层党委政府,单一的资源由于条块分割使得基层党委、政府在面对群众日益复杂多样的诉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时无能为力。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根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特点,将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整合为治理复合主体,并充分发挥各分主体各自优势,形成治理合力,保障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相得益彰。
(四)要实现治理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居民主体”转变。传统的社会管理,由于职责不明、机制不全、考核不清,导致基层干部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被动应付、放任自流,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健全与完善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格局,界定政府的治理职权边界,强化市场主体和事业单位的治理职责,畅通社会参与渠道,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逐步提升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社会治理良性运行。
打造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去年以来,城区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精神,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以信息化建设助推党的建设、......
北京北科光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精益化管理 零距离服务简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一种创新型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总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总结和下阶段工作安排高起点谋划 全方位推进各位领导,同志们:上阶段,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上地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区委7号文......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总结和下阶段工作安排高起点谋划 全方位推进各位领导,同志们:上阶段,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上地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区委7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成熟园区高......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总结20xx年,认真贯彻落实区委7号文件精神,全力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学习培训,统一思想先后召开街道工委召开(扩大)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