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文化自觉载体透视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西游记》文化自觉载体透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西游记》文化自觉载体透视

——李安纲教授《西游记》研究述评

高华平杨方岗

山西运城高专青年学者李安纲教授对《西游记》十载潜心精研并且进行破译,继《西游记新评新校》等论著问世后,又由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民出版社(即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的力作《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这是他研究成果的精萃。尤其是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的《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一文,已被《视点》、《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摘报》、《世界日报》等海内外几十家权威报刊披露后,有的称李安纲在西学研究中“爆出冷门”,有的誉其为“河东奇人”,引起强烈震动和反响。尽管他的学术观点新奇,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却完全可以看出他扎扎实实的学术功底和清清晰晰的思维方法来。

一、正本清源

要想彻底破解《西游记》的深刻内含,就必须从根本入手。而阻挡学者们深入研究的障碍,主要是作者和主题的问题,所以李安纲便从考证作者、梳理主题的关口入手,也就是所谓的正本清源。

明代《西游记》的版本上本未署作者之名,推定作者为吴承恩是鲁迅、胡适等前贤依据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中的《淮贤文目》所记录的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文目而来的。而李安纲认为,此论断“铁证几乎等于零”。实际上,吴承恩乃一介书生,热衷科举,尽管能诗文,善杂记,喜谐剧,但并未接触玄门释宗,家中所藏书也多是书画法帖,并没佛道之书。而《西游记》却融金丹学、佛、道、儒于一身,将三教合一,使教旨文学化和形象化。考其诗文,也未提起写过小说之事,从《西游记研究资料》所选录的吴承恩诗文来看,他对教旨的了悟与《西游记》相去甚远。《西游记》中谈仙道禅理之诗文比比皆是,而吴诗中却几乎没有。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仙道之术,未曾修行并且不知金丹为何物的人,怎么会写出满纸的金丹术语、修炼过程的百回本《西游记》呢!《淮贤文目》是文章或文集的辑目,而不是书目,因而吴承恩的“西游记”收入其中,只不过是一篇游记类文章而已。

我们一般人看《西游记》,确实是看热闹,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眼花缭乱的七十二变,神奇无比的兵器宝贝,光怪陆离的神鬼世界。然而,一些奇里古怪的甚至与我们实际生活毫不相干的名词术语,诗词韵文,如黄婆、姹女、金公、木母、铅虎、汞龙等横亘在文里行间,的确令人费解。还有一些疑团也确实使人云遮雾障:如西游为什么非要经历81难呢?书中穿插那么多的金丹术语是否在故弄玄虚呢?为什么石猴能找到水帘洞,进洞后又要称美猴王呢?为什么西牛贺洲才有神仙呢?美猴王为什么取名孙悟空,并会有72般变化,会驾筋斗云呢?为什么孙悟空要到水晶宫找兵器?金箍棒为什么是13500斤,幽冥界有魂字1350号呢?杨二郎既无兄长,为何称做二郎呢?哪吒为何总是小孩身呢?八戒是男身却被称做木母,沙僧则被称为黄婆,而悟空又称为姹女,都有何根据呢?沙之杖5048斤,猪之钯5048斤,经历5048天,取经5048卷,这5048到底有何意义呢?悟空遇难为何要请观音呢?地上妖魔为何多与天上神仙有关呢?悟空为何要自称外公呢?灵山脚下为何会有金顶大仙呢?阿傩、迦叶为何要向取经人要人事呢?六贼、白骨精为何非打死不可呢?等等,等等。

李安纲认为,秘藏在《西游记》中的许许多多为什么,皆是一个个具有神秘意义的暗谜,是象征和比喻,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正是从这一系列的疑云入手,他对蕴含在《西游记》中的迷团一一进行彻悟和破译,终得新论,令学界和世人惊叹!

李安纲通过对宗教、语言、文学、哲学、气功、金丹学、生命科学的辛勤研究,广泛涉猎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文献、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性命、禅宗心学,并亲自修炼了内丹术和禅定学(请参阅

其《圆照法师与金刚心法》)。当他在学术领悟与自身修炼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重新审视《西游记》时,便有了惊人的发现:主人公是李世民,代表的是普通凡人。世即世俗,民即人民,世民即是俗人;唐僧一行五众则分别代表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心性情意神,都是凡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西行取经其实是在人体内循行周天,自我修行;5048是5048日生黄道而精气足,取经即是取精;美猴王的原型来源于《易经·坤文言》中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礼记·礼运》中的:“王中心而无为。”81难的原型是宋代金丹学家石杏林的《还源篇》81章五言绝句而有发展,只不过一为理论,一为艺术而已。整部书的蓝本,是明中叶出现的托名全真道龙门派第二代掌门人尹志平的高弟所撰写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因此,所有的神佛妖魔如观音、老君、六贼、尸魔、菩提等,所有的地方国度如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福陵山云栈洞、普陀落伽山紫竹林潮音洞等,所以经历的磨难如西行学法、西游取经、偷桃盗丹、车迟斗法、凌云脱胎等,所有的神通宝贝如七十二变、三头六臂、钉钯宝杖、人种袋、金刚套、紫金铃、阴阳二气瓶等,竟然都一一落到了实处。

二、披文考疑

在正本清源之后,就需要对所有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探秘,并且释疑指要,清理出整体的头绪来。比如对美猴王的理解,《西游记》塑造他的目的,无非是要他“完大道”、“配丹成”。那么完谁的大道,配谁的丹成呢?当然是人的了。人是谁呢?根据第50回回目“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考以故事,则情是猪八戒,性是沙和尚,神是唐僧,心是孙悟空。再据第30回回目“意马忆心猿”,意是白龙马。可见,《西游记》的五个主要人物分别代表着心、性、情、意、神,都是人的精神与意识因素,不是人本身。小说的主线是取经,经因李世民而取,交给李世民才结束,可见李世民是《西游记》的真正主人,是人的象征。由此可见,一部《西游记》正是人类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过程和艺术体现,它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探究人类灵魂和肉体的生命科学的伟大著作,是人类向宇宙万物的宣言书。

再如整部书的结构全部围绕着人类的身体而展开,而它的代表即李世民。前七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地府、龙宫,其实是李世民的心在大闹李世民的首、尾、腹三界体系。心猿放逸,因而有第八回的金精西流,遂使“我佛造经传极乐”。金精西落,遂使金蝉遭贬而东来;乾坤交媾之后,形成了东离(中虚为--)西坎(中实为—)的格局,进入后天,李世民遂有生死之灾。他的丞相名魏征,魏字从委从鬼,谓委身为鬼,征即惩治之意。他睡着之际,魂梦之中斩了泾河龙头;于是李世民便被连累而下地狱,魂归地府。多亏阳寿是贞观一十三,崔珏又加个二字成了三十三,又逢开封府相良夫妇在阴间存有一十三库金银,所以太宗又不得死,轮回而还阳。关键在于这“一十三”三个字,地支为十二,十三是另一轮的开始,乃天开于子。子为水,为阳生之时,因而太宗魂魄不死,便发心修道,于是便有观音寻找取经人,唐僧辞主去取经。唐僧与太宗结为兄弟,全权代表,所以他是世民之神;后收悟空,乃是世民之心;再收白龙,为世民之意;又收八戒,为世民之情;后收沙僧,是世民之性。正是神、心、意、情、性的合契同心,历经魔难,取回经典,使后天返先天,遂使李世民完成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孙悟空之所以先于李世民而出现,说明人心自古即存于宇宙之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只是凡人不识而已。美猴王是人之元心,虚灵不昧,在第一回有感于生死轮回之可怕,遂发心修持,要寻找神圣仙佛。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觉悟)祖师。而祖师也即是猴王自心中的觉悟心,不是身外师。认识自心后,便得姓名为孙悟空,是佛家的“明心见性”。悟透了一切皆空的真理,心灵就有了绝对的自由,因此,无论怎样大闹天宫,西天取经,降妖除魔,都是人自身意识的活动。只要有心思的人都会拥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则是心念的跳动。只要有心,就会翻腾出念头,而且刹那之间便十万八千甚或更远。《西游记》的西天路是十万八千,悟空一个筋斗即到。说明一念善即在佛国西天,一念迷就在人间东土。猴子爱跳,正是人心的翻腾,故而用筋斗、跟头来比喻“念头”。祖师让他回家,是回归本来面目,复归本心,是修道的关键。金箍棒重13500斤,照应人一昼夜13500息,是元气,故以金箍箍其两头,怕泄漏。孙悟空在生死簿上列名1350魂字号,与金箍棒一样,不过少了一个零,丹道学上称之为“炼精化气”和“炼气还神”。13500是气,1350是神;再去掉一个零而成为135,是丹道学最关键的三个数字。张伯端《悟真篇》云:

三五一都一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

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戊己自归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

是知太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

唐僧师徒五圣成真,他成就旃檀功德佛,悟空是斗战胜佛,悟能是净坛使者,悟净是金身罗汉,龙也是护法罗汉,都是各依自性而成。

类似如此精彩的破译和解释,在《苦海与极乐》中比比皆是,读者自可参阅。

三、推陈出新

在披文考疑之后,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并且对原作有了一个总体和文化的把握,因而推陈出新,得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一书,对《西游记》艺术精魂的索引、哲学真义的参悟、文化底蕴的诠释,提供了抉微烛幽的解读之道。书分三编,主题、人物和结构,恰巧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作者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系,来破译《西游记》,并采用了一种全方位透视结构,尚是创新。“主题论”一开始,先介绍了《西游记》的读法,认为应从儒、释、道以及人体文化的角度去阅读,才会有心得。之后,用四章的篇幅展开论述了构成《西游记》主题的四大支柱:人生观、宇宙观、天人观和性命观。尤其是对“天人合一”的论述,认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这一命题,而道教的金丹学家则用自身的实践来证明了这一命题。正是丹学家对自身潜意识体系的发现,并使之人格化,才导致了天地人三界万神系统的确立和完善。《西游记》的贡献,则是将哲学家的思索和丹学家的实践艺术形象化而变成文学作品,使人感到亲切实在而身处其中,潜移默化。

“人物论”则研究了小说中的四大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三藏。研究的方法,与以往的《西游记》人物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并不致力于将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对号入座,而是以小说文本为主,并挖掘原书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文化原型,从而使作者的意图大白于天下。比如,小说中每一个重要人物出场,往往都有一大段的独白韵文,用来讲明身份、来历、本事。孙悟空说自己“自小神通手段高”,八戒则说“自小生来心性拙”,沙僧则说“自小生来神气壮”。通神而手段高的是神,心性愚拙贪闲爱懒的是精,神气壮大的也肯定是气。由此可见,这三人分别代表的是精气神。神藏于心,气藏于脾,精藏于肾,这心肾脾三脏(藏)就构成了一个“唐三藏(脏)”。唐三藏的西游取经过程,其实即是这精气神、心肾脾的三家化合为一的过程。

师徒五众都有前生,而且都曾经轰轰烈烈过一番。到了后世,都成了李世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而这一前生后世的转折点,却正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他大闹天宫,表明心神先乱,故被如来佛祖指化五行山压于其中;其次,元精情识摇荡,遂有天蓬元帅调戏嫦娥而被贬,错投猪胎;之后,元气走失,遂有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玻璃灯盏而贬凡间为妖怪;再后,意马狂荡,遂有敖闰三太子小白龙纵火烧毁夜明珠而被天罚;最后是西天佛祖二弟子“金蝉子”不听佛讲而被贬去东土为取经僧人。从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够理清这五

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职守。《苦海与极乐》做到了这一点,因而有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见解。不仅如此,它从子部、道藏、佛经和医典当中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原型以及原书作者发展和创造他们的依据,从而使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身份昭然若揭。

“结构论”只有三章,但篇幅却很大。“美猴王与十二璧卦”一章,研究了《西游记》开宗明义第一回的结构,认为是依照十二璧卦或消息而安排的,并且将《周易》的《复》、《乾》、《女后》、《坤》等二十卦的文字与小说的文字作了对比,竟然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孙悟空与《大丹直指》”一章,将孙悟空的成长修炼过程与丘处机的《大丹直指》相比较,竟然也是出奇的一致。孙悟空的西行求法、明心见性、悟彻菩提、断魔归本、得金箍棒等每一步都是对《大丹直指》的演绎和发展。不只是众生可以成佛,即便是顽石也能成佛,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这就是《西游记》在人类文化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尤为重要的是“唐三藏与《还源篇》”一章,副标题“八十一难探源”。唐僧西天取经,为什么要经过八十一难,差一难都不行呢?这在读者来说,似乎永远是个谜。但是,任何文学形象都有一定的原型,八十一难也不例外,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而已。在此,李安纲花了九万字的篇幅,将《西游记》的情节和文字同石泰的五言绝句《还源篇》八十章逐章进行对比,结构是明显的。这一发现的意义之大,不管在哲学思想方面,在生命科学方面,还是在道学的艺术化方面,在文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游记》所写是人身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混然为一,无分无别,这就是“天人合一”。为圣、成仙、做佛,是人类为了征服自然、把握生命的智慧努力和艰苦尝试。它是一部人的小说,一部关于生命的小说。不要说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只就说它结构布局的意义,也深含着人文生命的精髓。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阅读李安纲教授的《西游记》论著,读者会恍惚游乎人神空间,透过神魔万象,穿行文本怪异的隧道,步入到西游的心路历程。宏观大千世界的奥秘,洞察天人合一的真谛,参透人生的苦海与极乐,从此岸起航,倾听彼岸的召唤,心灵会顿感净化,眼前迷障尽消,一片明亮,生命达到圆满而精神获得升华。这正是李安纲对《西游记》这部奇书真谛解读的自然效应,同时也昭示了本书内涵的深刻价值。

警察文化载体

警察文化载体,也就是警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结合基层交通管理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抓好活动载体。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民警汇报、录像播放......

公安文化载体

我的文化我做主 -------关于公安文化载体建设的几点思考公安文化是公安工作中既陌生又熟悉,既亲近又有距离的一项工作。如何能够变陌生为熟悉,将距离感消除,让公安文化在引导民......

文化自觉自信

文化自觉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主要包括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

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能站在这里做一个演讲,我感觉到非常荣幸。首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叫***,来自***学院***专业。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让梦想照进现实”!......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西游记》文化自觉载体透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西游记》文化自觉载体透视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