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_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 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 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50年的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看到了人才对社会的作用。他强调选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还没有某种能力的人,以改善社会风气:“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认为贤才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达不到某种程度就不能担任某种职务。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问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同所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后天“习”的作用大于先天“性”的作用,并且“习”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正确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则不固”。()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要认真学懂道理,才能解除固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爱好仁德、聪明、信实、直率、勇敢、刚强六种美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明白道理,就会有愚笨受骗、放荡不羁、伤身害义、说话尖刻、犯上作乱、轻率狂亡等毛病。教育的对象
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何种人的问题。对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私学的招生对象,不受族类、地区、贵贱和年龄的限制。“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南宫敬权,有鄙人出身的子贡,有作过“大盗”的颜涿聚,而更多的是出身平民的如子张、子夏、曾参等。他的学生来自鲁、齐、卫、晋、宋、陈、蔡、秦、楚等国。最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最大的学生,如秦商,只比孔子小四岁。可见孔子是按有教无类的原则收学生的。孔子办私学的这一指导思想,对以后发展文化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加快了教育世俗化的进程。“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它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对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孔子的这一光 辉思想和伟大的创举体现了孔子教育的民主性,对私学、书院的产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 今天所呼唤的教育机会平等也是最好的回答。
教学方法
孔子一生热爱并从事教育事业,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关于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值得 肯定和继承的。
1.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 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他认为教育者只有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对学生高度地全面负责,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他重视“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孔子注意启发式。启发式的教学,是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不仅能令学习者喜悦,还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对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及人们认识的规律性。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由已知探求未来。
3.学思结合,以学为重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认为学习需要思考,通过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将一无所获;只思不学,将疑惑不定。他还以自己的经验来说明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学”是主要的,学是思 的基础,为了学好,必须善于思;“思”很重要,但只有以学为主才能有益于思,两相结合.不可偏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确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理想,蕴含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孔子认为学无止境,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事,而应该与生俱在,直至死亡。“孔子以自己为例,明确地说明,要使自己道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终身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霎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论语》一书还记载了孔门弟子边从政边受孔子教诲的大量事实,这种学习方式现代称为回归教育或继续教育,是由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是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人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要做到终身学习需要具有乐学精神,把学习看做人生的一项基本需要,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学习热情,活到老学到老。
5.知行合一,注重实际
孔子主张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论语》开篇便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与实践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愉快过程。孔子的教学就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他的学生子夏有一著名论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仕”有“做事”之意。这一论断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与仕即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孔子主张知行一致,但更加重视实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实践不仅仅是指职业工作,而是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孔子主张“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同”(《论语·子路》)。“和”是指无乖戾之心,“同”是指有阿比之意。君子相处和谐而不偏袒,小人则偏袒而不和谐,“和而不同”的保障在于仁厚的环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谨慎交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旨在处理好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关系,使各种关系和谐发展。孔子所进行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仁”的手段来达到和谐的目的。孔子强调人的社会性,他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个体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生活,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服务社会,从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人教育应重视和促使成人“知行合一”,正确处理“学”与“仕”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使成人的学习与工作和社会生活实践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教师观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的位置。对教师,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是孔子最根本的教学态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把教育学生、传道授业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这种善教、乐教的奉献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总之,孔子在教育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对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的教育哲学思想,挖掘的教育精华,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 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国伟)[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
读《论语》,品孔子还记得有一阵子,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连续地讲了《论语》这部书。据说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不在少数的人自打这时都开始重新的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等到我......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读《论语》,品孔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