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个人先进事迹(精选7篇)_气象局个人述职报告
气象局个人先进事迹(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气象局个人述职报告”。
第1篇:气象局个人先进事迹
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一位已是满头银丝,鼻梁上总挂着一副老花镜,中等身材的人,他1975年7月怀着崇高理想踏上了气象之路,于1994年任职蓝田县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且在观测业务岗位连续工作39年,见证了蓝田气象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他就是我们的老干部—李家华。
地面测报、预报工作是普通而又枯燥,无论是天晴下雨测报、预报这个岗位当天值班人员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值班电话保持畅通,吃住也必须在值班室。从业39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放弃多个休息日,值班班次和工作积分一直是全站最高的。
那是2003年,他生病了,十分严重,住院治疗前后长达三个多月,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工作,最终在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由于他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向组织提出辞去蓝田县气象局局长,同时积极协助接替他职务的年轻人,使蓝田气象工作连续、稳步的发展。在他辞去局长一职后,依然坚守在业务一线。特别是在2010年4月到5月份,由于人员变化,业务工作一度只有两人轮班,此时他的爱人脑出血住院,但他没有请一天假,没有叫一声苦,默默承受所有的困难和压力,有时他一个人要连续值班五天,也从未有过怨言,反而敬业的做好每一件事。就这样他为了大家舍了小家,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埋藏心底。
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这样一位两鬓斑白,鼻梁上挂着一副老花镜,中等身材的人,自1975年7月怀着崇高理想踏上了气象之路,于1994年任职蓝田县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且在观测业务岗位连续工作了近40年,见证了蓝田气象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他就是我们的老干部—李家华。
记得那是2003年,他生病了,十分严重,住院治疗前后长达三个多月,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工作,最终在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由于他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向组织提出辞去蓝田县气象局局长,同时积极协助接替他职务的年轻人,使蓝田气象工作连续、稳步的发展。在他辞去局长一职后,依然坚守在业务一线。还记得在2010年4月到5月份,由于人员变化,业务工作一度只有两人轮班,此时他的爱人脑出血住院,但他没有请一天假,没有叫一声苦,默默承受所有的困难和压力,有时他一个人要连续值班五天,也从未有过怨言,反而敬业的做好每一件事。他就这样为大家舍小家,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埋藏心底。
第2篇: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周凌晞,女,1965年出生,汉族。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xx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由科技部和中国气象局选派,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现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科研业务项目首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8-20xx期间,她曾担任瓦里关本底台联络人、中国气象局中-芬、中-韩双边合作全球大气观测(gaw)项目协调人。20xx年起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20xx年起,由中国气象局推荐,担任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秘书处委员,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的遴选与建设;还参加一体化全球碳观测计划(igco)执行组工作。20xx年起被聘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评价专家。
周凌晞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本职工作,1985~1994年在无锡化工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曾获“无锡化工系统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后,致力于气象科技事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学习、贯彻中表现突出;在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人才强业三大战略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主持及主要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中国气象局相关课题和业务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在科研、业务、管理双肩挑关键岗位上,注重科研与业务相结合,为促进研究型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周凌晞这种实干精神,为领导和同事们所钦佩,戏称她为“女强人”。
一、倾心竭力,为确保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按时成立和走上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气成分观测和服务的新需要,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并结合国家级气象科研、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中国气象局拟定建立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筹建文件的准备和统稿工作主要落到了周凌晞的身上。为此,从20xx年7月起,周凌晞不顾酷暑,废寝忘食,往往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赶写有关文件材料,待她下楼时,有时地下车库的出口已经锁了,不得不“打的”回家。周凌晞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驱使她夜以继日,按时主笔完成了大气成分中心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组建方案、人员经费及运行费预算方案等的起草任务。半年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迎来了大气成分中心成立的大喜日子。20xx年12月16日,周凌晞协助中心主任,参与组织并具体承办了大气成分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中心成立后,周凌晞紧接着全身心地参与了落实中心的目标任务、岗位设置、队伍建设和机构运行等事项,与此同时,还担当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轨道及功能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主笔人之一,气科院“十一五”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案(20xx~20xx)编写组主要成员等等。20xx年恰逢她儿子中考关键时刻,她丈夫也是中国气象局职工,经常出差外地,她虽有心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不得不让儿子在放学后到她的办公室来复习功课。很多个日子,母子俩在办公室,一个埋头工作,一个认真学习,互不干扰,常常相伴到深夜。有时,孩子靠在座椅上睡着了,作为母亲的她深感心疼和歉疚。她丈夫曾开玩笑说“给你买个冰箱和微波炉,太忙的时候可以住在办公室了!”孩子看着妈妈辛苦忙碌、疲惫仍坚持工作的样子,心疼地说“妈妈,您别累坏了!”还举例浙江大学一位年轻教师过劳死的故事。她笑着说“我身体好得很,工作累一点,没事的。”周凌晞任劳任怨,笑对人生,鼓舞着孩子如愿考进了名校人大附中。
二、尽心尽责,为大气成分中心能力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大气探测是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周凌晞为这种基础性能力建设工作,尽心尽责,她担任编制组副组长,不负众望,具体组织并圆满完成了中国气象局《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工程(大监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的编制工作,并得到局党组的表扬。
她担当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核心成员,参与组织了临安、龙凤山本底站以及瓦里关本底台能力建设项目方案、23个大气成分站建设方案的编制等工作。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下,她协助周秀骥院士和张小曳主任,主笔起草了“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申报指南和遴选办法”,提出站网布局、观测要素和仪器设备方案,完成站点勘察、设备选型、技术谈判等工作。还配合中国气象局科技司,调动大气成分中心科技人员加盟各申报台站,具体组织指导大气成分本底站的申报评审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气象局推选的9个野外站,有6个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初评,3个通过了终评。
周凌晞是一位闲不住的科技工作者,近期,为加强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周凌晞正在就实验室综合分析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等积极开展工作。
三、以台为家,为瓦里关本底台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其影响,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显著成绩。
1994年,瓦里关本底台的成立,揭开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的序幕。从那时起,十年来,周凌晞一直承担该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不畏站址偏远,环境严酷,每年都要去瓦里关,与台里同志同吃同住,认真解决现场测量、采样,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本底观测是一项极为严肃的科学工作,对于观测数据,周凌晞更是一丝不苟,为了做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她放下科学指导的架子,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清高”的陋习,和台里同志们一起,逐条核对观测数据和原始记录。即使她不在瓦里关,只要台里仪器或数据出现问题,她也总是通过电话与台站人员商讨,不厌其烦、一一予以答复。
1996-20xx期间,她曾公派赴加拿大大气环境局、芬兰气象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韩国气象厅等地开展合作,并在夏威夷maunaloa、北极pallas等gaw全球基准站和其他区域本底站短期工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是,知识不私有,特别是把自己首先知道的信息公开,不独自占有。周凌晞就是这样,她在国外工作期间,依然一心念着瓦里关,只要自己了解到点点滴滴新的信息都及时转告瓦里关的同行们,以便瓦里关与世界接轨,同步发展。
1997年,周凌晞从加拿大带回气相色谱法一氧化碳观测设备及配套系统,自己在国外作的所有技术笔记毫无保留地让台里同行们转抄,并亲自安装、调试这套设备,培训台里观测人员。还查阅有关资料,指导台站人员自行制备原先依赖于国外进口的昂贵消耗品,为国家节省了不少资金。
1998年,瓦里关本底台屋顶大梁出现裂缝,周凌晞和同志们一起按规程精心却又迅捷地拆卸、包装、转移观测仪器设备。待二楼工程改造完成后,在她和其他专家指导下,重新安装、调试仪器系统,及时地恢复了观测工作。
在瓦里关建台十周年之际,心系瓦里关的周凌晞,出任第一副主编,具体组织并主笔撰写、校对、审核了《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进展总结报告(1994~20xx)》,(已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对这个我国大气本底观测网的核心台站、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wmo全球基准站之一、欧亚大陆腹地惟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十年来的工作,做了科学总结,显示瓦里关已迈入世界一流本底台站的行列。今年8月,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她又具体承办了在青海西宁召开的“大气本底观测国际研讨会暨瓦里关本底台十周年纪念会”,再次使瓦里关的十年成绩向世界作了展示。
四、科研管理两不误,在紧张有序中,妥善安排时间,在科研上同样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
周凌晞的研究领域涉及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大气化学、碳循环、全球变化等。20xx年以来,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包括国际著名sci期刊美国“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美国“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瑞典“tellusb”、英国“atmosphericenvironment”等,均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第1单位),20余次出席各类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通过多种形式交流研究成果。还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每2年1次由wm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共同召集的二氧化碳及相关微量成分测量技术专家会议,主笔提交中国国家报告(wmo正式出版的技术报告系列收录)。
周凌晞用现场实验、数据综合分析与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首次较系统地分析了瓦里关基准台主要温室气体本底特征,以及与气象条件、环境状况和源汇过程的关系,提出了以地面风为过滤因子的本底数据分级筛选方法,建立了中国内陆主要温室气体本底数据序列。结果表明,瓦里关温室气体资料可靠,具有国际可比性。这些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作为大气成分中心温室气体研究的首席,她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我国典型本底地区主要温室气体及源汇示踪物观测研究》、《关键温室气体组分本底特征和变化机制研究》等。
由于周凌晞在温室气体研究方面的造诣深,工作认真负责,与国际同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自20xx年起,她担任wmo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负责督促、接收、整理和比较各实验室的巡回比对结果,目前有十几个国家的近30个机构积极参与。作为我国唯一参与机构,中国气象局自1995年以来一直参加这项国际巡回比对工作,为我国瓦里关观测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进一步把瓦里关推向世界,带动其它台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3篇: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周凌晞,女,1965年出生,汉族。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由科技部和中国气象局选派,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现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科研业务项目首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中
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2期间,她曾担任瓦里关本底台联络人、中国气象局中-芬、中-韩双边合作全球大气观测(gaw)项目协调人。2002年起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2004年起,由中国气象局推荐,担任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秘书处委员,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的遴选与建设;还参加一体化全球碳观测计划(igco)执行组工作。2005年起被聘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评价专家。
周凌晞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本职工作,1985~1994年在无锡化工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曾获“无锡化工系统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后,致力于气象科技事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学习、贯彻中表现突出;在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人才强业三大战略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主持及主要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中国气象局相关课题和业务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在科研、业务、管理双肩挑关键岗位上,注重科研与业务相结合,为促进研究型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周凌晞这种实干精神,为领导和同事们所钦佩,戏称她为“女强人”。
一、倾心竭力,为确保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按时成立和走上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气成分观测和服务的新需要,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并结合国家级气象科研、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中国气象局拟定建立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筹建文件的准备和统稿工作主要落到了周凌晞的身上。为此,从2004年7月起,周凌晞不顾酷暑,废寝忘食,往往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赶写有关文件材料,待她下楼时,有时地下车库的出口已经锁了,不得不“打的”回家。周凌晞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驱使她夜以继日,按时主笔完成了大气成分中心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组建方案、人员经费及运行费预算方案等的起草任务。半年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迎来了大气成分中心成立的大喜日子。2004年12月16日,周凌晞协助中心主任,参与组织并具体承办了大气成分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中心成立后,周凌晞紧接着全身心地参与了落实中心的目标任务、岗位设置、队伍建设和机构运行等事项,与此同时,还担当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轨道及功能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主笔人之一,气科院“十一五”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案(2006~2010)编写组主要成员等等。2005年恰逢她儿子中考关键时刻,她丈夫也是中国气象局职工,经常出差外地,她虽有心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不得不让儿子在放学后到她的办公室来复习功课。很多个日子,母子俩在办公室,一个埋头工作,一个认真学习,互不干扰,常常相伴到深夜。有时,孩子靠在座椅上睡着了,作为母亲的她深感心疼和歉疚。她丈夫曾开玩笑说:“给你买个冰箱和微波炉,太忙的时候可以住在办公室了!”孩子看着妈妈辛苦忙碌、疲惫仍坚持工作的样子,心疼地说:“妈妈,您别累坏了!”还举例浙江大学一位年轻教师过劳死的故事。她笑着说:“我身体好得很,工作累一点,没事的。”周凌晞任劳任怨,笑对人生,鼓舞着孩子如愿考进了名校人大附中。
二、尽心尽责,为大气成分中心能力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大气探测是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周凌晞为这种基础性能力建设工作,尽心尽责,她担任编制组副组长,不负众望,具体组织并圆满完成了中国气象局《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工程(大监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的编制工作,并得到局党组的表扬。
她担当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核心成员,参与组织了临安、龙凤山本底站以及瓦里关本底台能力建设项目方案、23个大气成分站建设方案的编制等工作。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下,她协助周秀骥院士和张小曳主任,主笔起草了“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申报指南和遴选办法”,提出站网布局、观测要素和仪器设备方案,完成站点勘察、设备选型、技术
第4篇:气象工作先进事迹
气象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加强气象事业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市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狠抓气象防灾减灾不放松,大力发展气象事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连续三年获全国产粮大县殊荣。
一、高度重视,把气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坚持把气象工作做为保障农业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一是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气象、农业、林业、电业、安监、交通、国土、教育、广电、民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长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把责任细化落实到部门、到人头,构筑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二是完善规章制度。把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纳入市、乡、村三级应急管理体系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预警预报、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提升了防灾减灾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气象服务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制定了气象服务考核制度、奖励制度,把工作情况纳入到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严格对标考核、兑现奖惩,提高了各乡镇、各部门抓好气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把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服务农业生产、实现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不断加大气象设施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构筑起了“人、财、物有保障,声、光、电齐上阵”的高标准、全覆盖的气象服务体系。一是强化软硬件建设。采取向上争取、政府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220多万元,加强了气象服务软硬件建设。突出服务的全面性和直观性,建立了一个系统、两个平台、五个站,进一步夯实了气象服务硬件基础。聘请农业专家成立了专家联盟,结合——气候特点编写服务方案、工作历和农事建议,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农业气象信息,便于农民随时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农业生产。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在各镇村都配备了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延伸了服务的触角。定期聘请气象专家就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气象灾害防御及措施等方面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升了基层的工作水平。三是推行了“直通式”气象服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合作,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形式,为群众提供针对性强、便捷度高的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实施“科技人员送服务下农村”活动,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气象咨询,实现了乡村气象服务的“零”距离。
三、多措并举,强化气象预警服务
坚持把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作为防灾避灾的根本前提,努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在“便捷”上作文章,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工作的“消息树”、“指挥棒”和“发令枪”作用。一是加强了气象预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气象部门的要求,及时更新气象预测设备设施,为科学预测天气变化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定期组织气象预测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充电,提高了气象队伍的预测能力。建立了气象预测会商制,每遇特殊气象现象,在 及工程建设,在全市11个乡镇85个行政村安装电子显示屏90部,定时发布气象信息。同时,安装广播预警喇叭,对特殊气象情况及时向农民预警,便于农民提前预防灾害天气,目前已安装55部,今年将再安装30部,达到农业气象信息发布全覆盖。三是实施气象服务站建设。按照“六个有”标准,在全市11个乡镇分别建立了气象服务工作站,搭建起了市、乡、村三级指挥、联防、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四是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针对绿色水稻农业示范园区、大棚蔬菜采摘园示范区、烤烟等,实施了物候期观测、小气候观测、土壤状况观测、病虫害观测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并将监测结果、气象条件分析和灾情调查分析、灾后生产建议及补救措施,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相关部门,尽最大可能降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积极应对,大力实施人影作业
坚持把人影作业作为应对自然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利用有利天气时机组织实施人工增雨或消雹作业,有效地避免、减轻、缓解干旱和冰雹等自然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一是加强物资装备。成立了人影作业工作队,配备了高炮3门、火箭发射装置1套以及其他必要的装备。二是规范操作程序。制定了人影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人影作业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弹药保存管理,实现了人影作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强化区域间协作。以“场县共建”为契机,与域内农垦企业联合开展了4次人工增雨、消雹等防灾减灾工作,实现了“1+1>2”的双赢效应。XX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增雨作业8次,消雹作业5次,总受益面积达到120万亩。
第5篇:气象先进集体事迹
气象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今天阴有小雨,气温十五摄氏度,明天……”从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开始,气象预报走进了千家万户,可气象编导作为气象服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却鲜为人知。气象预报制作过程是怎样的?气象编导又是“何方神圣”?
一个是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窗口,一个是中国气象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信息集团与我校的联系日益紧密。连续多年来校参加全国气象部门招聘会,并开创性与我校合作培养气象影视人才,华风集团的“气象先生”、“气象小姐”魅力夺人眼球,也引领我们去探秘气象服务幕后的故事。
一、气象人闯入编导天地
“夫风者,天地之气也”。来到坐落在中国气象局大院里的华风影视信息集团,身后便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演播大厅。演播厅外,华风影视信息集团气象编导部负责人管理资料下载欣然和记者聊了起来。
1996年,管理资料下载本科毕业于我校天气动力学专业,1999年至2002年在我校攻读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风集团,从事气象编导工作。“进入这个部门有偶然的因素,不过更多还是自己的选择。”管理资料下载跟记者谈起了自己与气象编导的结缘。在气象部门工作了两年的管理资料下载毅然选择了重返母校充实自己。硕士毕业后,曾经在安徽做过气象广播播报的经历给了她信心和机会成为华风集团气象编导部的一员。
在她加入以前,气象编导多是由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担任。“气象编导部有着专业的定位,和气象关系非常密切。”进入华风后,凭借扎实的气象专业基础和对气象节目制作的了解,这位“气象人”在编导天地里恣意展现着才华。
2004年,管理资料下载调至与凤凰卫视合办的节目“凤凰气象站”担任主编,从气象编导迈入了纯电视领域;后来又在新近开通的中国气象频道工作直至2007年底。“中国气象频道是全天24小时循环播出,里面大多数人都是学电视的,非常需要气象专业的人与电视编导进行沟通,对频道的气象信息进行把关。”2008年初再回到华风气象编导部,她完成了自己的完美蜕变,“在母校的学习给了我扎实的气象功底,单位又给我很多机会去尝试新的东西,无形中也促进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架通气象预报和应用的桥梁
气象编导们凭借其专业的气象知识和敏锐的服务嗅觉,成为架通气象预报和应用的桥梁。
通过了解记者不禁感叹,原来平日里耳熟能详的各种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有着如此多的学问。气象编导们将气象台发布的纯专业的预报信息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信息,并讲授给电视编导们,再由电视编导根据电视台的定位和节目的类型进行细化,将气象信息融入各类生活服务的元素,形成如交通气象、景点天气,体育天气、健康天气等服务产品。
每位气象编导在保证气象产品丰富性的同时,还必须为电视编导繁衍的内容进行把关,保证专业性、权威性,保留中央气象台的信息原汁原味不走样;保持节目的通俗易懂性,把握好繁衍的度。“可以说,气象编导架通了预报和应用的桥梁。”
“做气象服务和做天气预报还不一样,需要更多的积累,真正提供老百姓需要的信息。”来到华风,就意味着要将气象、表达、电视、服务串起来,理解和把握服务受众的需求,着眼于节目和服务的效果。“不能单单把精力放在预报的准不准确上,创新和服务意识的增强更是关键。” 管理资料下载说。
三、气象人也能看镜头
除了在格子间里完成编导工作,气象编导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从幕后来到镜头前,在气象服务节目中作为现场记者或气象观察员出镜。
可以说,气象节目出镜考察的是综合能力,既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出色的表达能力,思维和应变能力也不可或缺。“充当受众的望远镜,融入到事件当中,带领着受众去看去想,方能带来真实、生动的报道。”
自2004年培养出镜人才至今,一批来自华风的优秀气象编导走入观众的视线,分赴四面八方为人们带来一手的气象信息。部门最年轻的出镜记者是个1985年出生的“小丫头”,别看年纪小,镜头感很强;一位被大家称为“出镜专家”的小伙子竟然也是个80后。“出镜对他来说是很过瘾的事情,他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节目有自己的理解,长久以来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在的气象服务对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对他们很好完成出镜任务的能力深信不疑,美国的出镜专家也都是学气象的!”管理资料下载斩钉截铁地说。
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远也更要攀登
目前,华风集团气象编导部的工作人员有80%来自我校,整个华风集团的南信大毕业生也占据了半数以上。连续多年参与集团人才引进工作的管理资料下载给予我校毕业生很高的评价,“南信大是气象人才的摇篮,我们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认为南信大走出来的人才也应该占据行业的最尖端。”
作为华风集团的“老员工”,管理资料下载对集团和岗位的需求有着客观的评价,“虽说不是气象业务单位,但华风集团对专业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简单接触几门气象类课程与在气象专业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还是有差别。”她谈到了自己参与2008年人才招聘的一个例子:一位我校地理信息系统的男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参与过多项社会实践,表达能力很强,简历上写着“学过气象学相关课程”,但对于面试官提出的最简单的气象问题哑口无言。这个经历让管理资料下载惋惜不已的同时开始反思集团人才引进和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
“大学生实习多数是‘蜻蜓点水’,对未来工作没有针对性。”她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时期就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了解某一气象岗位的工作,总结经验,做好积累,才能做到走上工作岗位后处变不惊。“不能因为自己是南信大气象专业毕业的就自满起来,如今的人才竞争是多么激烈,不攀登就会被淘汰。”
第6篇: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面包车在藏北高原的公路上飞快地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那曲地区气象局,这次不仅要了解那曲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还要关注一个人——那曲地区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杨军奇。公路两边的远山上,时不时地见到一些挖虫草的人,但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他们与我将要采访的对象有关。
畅谈“雷暴”
来到气象局,很快就见到了杨军奇。这是一
个身材高大魁梧、皮肤有些黑的小伙子。哦,其实也不是小伙子了,1968年生人,1988年毕业与兰州气象学校的甘肃汉子。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本来就是雷暴频发区。“那曲就属于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5.2天,并且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杨军奇一番专业的解读,让我们了解到那曲地区的复杂天气:“冬雷阵阵”是有的,六月飞雪也很常见。这样的气候对于防雷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何况那曲欢迎该存在着一些科技水平、人员素质以及设备配置上的不足呢?我在为他们的工作倍感压力。
“每年都会有采集虫草的群众遭遇雷击,当地老百姓对于防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惨剧的重要原因。我们印发了大量图文并茂、汉藏双语的小册子,很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很好。现在情况好多了……”说起防雷工作,杨军奇的话很多,也表达得非常清楚,很快我们就了解到许多那曲防雷工作的情况,甚至包括众多细节。比如在藏族群众进行雷电防御的一些故事、那曲近年防雷工作的发展情况和问题以及为青藏铁路等防雷所做的重要工作。
漫谈“援藏”
为什么要调进那曲工作呢?
“为什么……”这时候的杨军奇说话变得不那么流利了。“这里有需求,我就来了,援藏,本来定的是3个月,结果一直到11月份才回去……又来了一段时间,10月就调来了……”他的回答一直让我无法准确地表述出他进藏的理由,但我已经明白了许多。
1988年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杨军奇来到酒泉气象站,一干就是5年,1993年至1998年,他又在位于中蒙边界、满目戈壁的马鬃山气象站干了5年。也许,就是在马鬃山这样的艰苦台站的经历,成就了杨军奇坚毅而果敢的性格。
“那曲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那曲行署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抓防雷,工作很好开展……”一说到防雷,杨军奇的语言有开始流利起来。在那曲,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原反应,身体状况也不错。他笑着说:“嗯,还不错,就是有些掉头发。”高原反应给予人的伤害是显著的、长期的,即使再年富力强的人也难以抵挡。
其实,杨军奇调入那曲也费了一些周折。杨军奇自援藏以来,结合那曲实际,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加上那曲地区行署十分重视防雷工作,同时,随着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在那曲的建设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防雷工作渐入佳境,对于防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因此,杨军奇成了那曲地区气象局局长格桑洛珠积极争取的“目标”,而甘肃酒泉气象局当然不舍得“放弃”这样一个业务骨干,格桑洛珠为此事专门前往甘肃气象部门以及西藏自治区人事部门等做工作。
当问及如果有机会调回内地将作何考虑时,杨军奇看着办公室里年轻的汉藏职工,动情地说道:“等把他们再带一带吧,我就是想把他们带出来。”
不谈“家人”
爱人、老人和孩子,这几乎是每个进藏工作的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也让他们最纠结。杨军奇也面对这样的问题,但他总是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多说什么。
虽然每年都一定时间的休假,但对于杨军奇来说,工作忙成为无法回家的重要理由。孩子放暑假的七八月份,也是那曲雷暴频发的季节,怎走得开?春节回家,呆不了几天,就又赶着去内地出差或者联系工作等事情,往往是三两年才休假一次,一次休假也就在家待十来天。
但坚韧而执著的汉子怎能没有真情流露,只是不愿被人看见而已。在办公室里,一位来自湖南的女职工说,杨主任也偷偷地给妻子买衣服,悄悄地给孩子打电话,问生活费还够不够……
在远离亲人的地方工作,使他在奶奶、父亲去世前都没有及时赶回,年迈的母亲就留给了妻子照顾,即使在拉萨读书的孩子也难得见上一面……此时,我终于明白:他在我们面前的无语,是源于愧疚。
第7篇: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面包车在藏北高原的公路上飞快地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那曲地区气象局,这次不仅要了解那曲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还要关注一个人——那曲地区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杨军奇。公路两边的远山上,时不时地见到一些挖虫草的人,但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他们与我将要采访的对象有关。
畅谈“雷暴”
来到气象局,很快就见到了杨军奇。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皮肤有些黑的小伙子。哦,其实也不是小伙子了,1968年生人,1988年毕业与兰州气象学校的甘肃汉子。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本来就是雷暴频发区。“那曲就属于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5.2天,并且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杨军奇一番专业的解读,让我们了解到那曲地区的复杂天气“冬雷阵阵”是有的,六月飞雪也很常见。这样的气候对于防雷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何况那曲欢迎该存在着一些科技水平、人员素质以及设备配置上的不足呢?我在为他们的工作倍感压力。
“每年都会有采集虫草的群众遭遇雷击,当地老百姓对于防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惨剧的重要原因。我们印发了大量图文并茂、汉藏双语的小册子,很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很好。现在情况好多了……”说起防雷工作,杨军奇的话很多,也表达得非常清楚,很快我们就了解到许多那曲防雷工作的情况,甚至包括众多细节。比如在藏族群众进行雷电防御的一些故事、那曲近年防雷工作的发展情况和问题以及为青藏铁路等防雷所做的重要工作。
漫谈“援藏”
为什么要调进那曲工作呢?
“为什么……”这时候的杨军奇说话变得不那么流利了。“这里有需求,我就来了,援藏,本来定的是3个月,结果一直到11月份才回去……又来了一段时间,10月就调来了……”他的回答一直让我无法准确地表述出他进藏的理由,但我已经明白了许多。
1988年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杨军奇来到酒泉气象站,一干就是5年,1993年至1998年,他又在位于中蒙边界、满目戈壁的马鬃山气象站干了5年。也许,就是在马鬃山这样的艰苦台站的经历,成就了杨军奇坚毅而果敢的性格。
“那曲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那曲行署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抓防雷,工作很好开展……”一说到防雷,杨军奇的语言有开始流利起来。在那曲,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原反应,身体状况也不错。他笑着说“嗯,还不错,就是有些掉头发。”高原反应给予人的伤害是显著的、长期的,即使再年富力强的人也难以抵挡。
其实,杨军奇调入那曲也费了一些周折。杨军奇自援藏以来,结合那曲实际,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加上那曲地区行署十分重视防雷工作,同时,随着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在那曲的建设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防雷工作渐入佳境,对于防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因此,杨军奇成了那曲地区气象局局长格桑洛珠积极争取的“目标”,而甘肃酒泉气象局当然不舍得“放弃”这样一个业务骨干,格桑洛珠为此事专门前往甘肃气象部门以及西藏自治区人事部门等做工作。
当问及如果有机会调回内地将作何考虑时,杨军奇看着办公室里年轻的汉藏职工,动情地说道“等把他们再带一带吧,我就是想把他们带出来。”
不谈“家人”
爱人、老人和孩子,这几乎是每个进藏工作的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也让他们最纠结。杨军奇也面对这样的问题,但他总是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多说什么。
虽然每年都一定时间的休假,但对于杨军奇来说,工作忙成为无法回家的重要理由。孩子放暑假的七八月份,也是那曲雷暴频发的季节,怎走得开?春节回家,呆不了几天,就又赶着去内地出差或者联系工作等事情,往往是三两年才休假一次,一次休假也就在家待十来天。
但坚韧而执著的汉子怎能没有真情流露,只是不愿被人看见而已。在办公室里,一位来自湖南的女职工说,杨主任也偷偷地给妻子买衣服,悄悄地给孩子打电话,问生活费还够不够……
在远离亲人的地方工作,使他在奶奶、父亲去世前都没有及时赶回,年迈的母亲就留给了妻子照顾,即使在拉萨读书的孩子也难得见上一面……此时,我终于明白他在我们面前的无语,是源于愧疚。
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一位已是满头银丝,鼻梁上总挂着一副老花镜,中等身材的人,他1975年7月怀着崇高理想踏上了气象之路,于1994年任职蓝田县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且在观测业务......
气象局先进事迹演讲稿几多艰辛,几多收获一路坎坷,一路高歌悠悠楠溪江,山清水秀,春去秋来,尽显风流,在这片曾以响彻一方耕读文化而倍受世人称颂的永嘉大地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团体在......
气象局先进事迹演讲稿几多艰辛,几多收获一路坎坷,一路高歌悠悠楠溪江,山清水秀,春去秋来,尽显风流,在这片曾以响彻一方耕读文化而倍受世人称颂的永嘉大地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团体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气象局先进事迹演讲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气象局先进事迹演讲稿范文几多艰辛,几多收获。一路坎坷,一路高歌。悠悠楠溪江,山清水秀,春去秋来,尽显风流,在这片曾以响彻一方耕读文化而倍受世人称颂的永嘉大地上,有这么一个特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