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_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某区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XX区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
行)
一、目的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以及我区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原则
坚持“依法规范,联防联控,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针对疫情发展的不同态势,强化风险评估,科学、统一地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市XX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编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形: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省其他市出现病例);Ⅱ级响应(本市出现输入病例);Ⅰ级响应(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或本地病例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五、组织管理
(一)成立领导小组、疫情评估小组和日常工作小组:
1、领导小组职责:根据疫情评估小组报告的情况,对控制的级别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部署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向上级报告疫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组员:
2、疫情评估小组职责:对我区出现埃博拉出血热情况进行危险性分析与评估,当可能出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时、对相关工作进行讨论,报告单位疫情领导小组。
疫情评估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组员:
3、日常工作小组职责:
(1)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常态工作;
(2)对区内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3)对可能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及时向疫情评估小组提出评估申请,召集评估小组成员开展危险因素评估。
日常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组员:
(二)根据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当出现埃博拉出血热防控Ⅲ级响应时,立即启动全单位人员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跟踪密切接触者、进行检验监测,单位人员具体分工与职责如下:
(1)流调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制定区内疫情防控指引、督导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消杀组:负责疫情的消毒指引工作,因应流调组的评估,对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居住点或聚集病例点实施消毒工作。
组长:
组员:
(3)检验组:开展病例的检验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开展采样、检测工作。
组长:
组员:
(4)后勤组:协调做好相关物资、车辆的保障工作。组长:
组员:
(5)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工作组:协助日常工作组做流调工作,按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要求,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追踪和管理。
第一组长:
组员: 第二组长:
组员:
(5)宣传工作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知识宣传,开展全区埃博拉出血热健康教育要点。
组长:
组员:
其他人员根据领导的安排进行人员工作的调整。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咨询电话:。
六、疫情防范与应急措施
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一)负责开展疾病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提出防控工作建议。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并指导各镇(街道)准备工作。
(二)根据区卫计局《XX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及时完善我中心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相关技术方案。在区卫计局指导下,组织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现、排查、报告和管理的技术培训工作。
(三)做好可疑病例的筛查与管理。XX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定点收治医院,医疗机构及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方案》(附件6)要求执行。
(四)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加强与外事、商务、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公安边检等部门的防控协作,建立跨部门的疫区来华(归国)人5
员信息通报机制,做好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追踪管理工作。(附件3)
(五)按照实验室检测与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做好样本采集和上送工作。
(六)做好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等准备工作。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现场调查、防护装备的准备工作。做好消毒药械和防护物资等储备。
(七)加强风险沟通工作。积极开展舆情监测,加强公众的健康宣传与教育,强化疫情防范意识
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省其他市出现输入病例。
在做好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以下措施:
(一)完善预案和工作方案。根据疫情形势,进一步完善预案和各类相关工作技术方案。
(二)开展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及时启动应急监测,开展风险评估,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旅游等部门间强化信息互通,适时调整监测和应对策略,加强和完善防控措施。
Ⅱ级响应:本市出现输入病例。
在做好Ⅲ级响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以下措施:
(一)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与外事、商务、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公安边检等部门的协作,各司其职开展防控工作。
(二)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依据《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附件4)评估界定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三)督促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院感控制,对相关诊疗人员实行医学观察。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防护用品、快速检测试剂等物资满足保障需要。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及时向公众发出健康风险提示,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Ⅰ级响应: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或本地病例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一)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机制。
(二)启动应急监测,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
(三)加强对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健康管理。
(四)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必要时设置临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场所和疑似病例专用就诊隔离观察区。
(五)必要时建议区卫计局提请政府实行区域封锁和交通检疫以限制疫情的传播蔓延。
七、应急响应的级别调整或终止
根据疫情发生形势,由区防控专家组(附件1)评估提出响应级别调整或终止建议。
附件:1.XX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专家组名单
2.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3.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
管理方案
4.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5.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6.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7.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标本采集运送技术指引
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9月11日
附件2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9
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 12
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三、实验室检测
对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血液等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具体检测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关活动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各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的人员信息,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附件3)的13
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踪、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二)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附件4)。
(三)病例的诊断、转运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要求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后,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病例转运工作。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定点医院和疾控机构开展留观和疑似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标本检测工作,定点医院负责病例的隔离治疗管理和标本采集工作。采集标本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 14
当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各地要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病例的判定工作。根据病例的病程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及时作出诊断或排除。
对于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均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的要求,加强个人防护,严格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医疗器械等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按照规定做好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暂时贮存,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病人死亡后,应当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焚烧。需做尸体解剖时,应当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四)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信息、诊断与转归等,具体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完成调查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附件3
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对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国家或地区(以下简称疫区)的来华人员、来华前21日内有疫区旅行史的其他国家人员和从疫区归国的我国公民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
二、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追踪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依托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疫区来华(归国)人员信息通报、共享和责任机制。加强与外事、商务、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公安边检等部门的协作。在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目的地居住信息和通讯联系方式等信息后,通报至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要配合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目的17
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公安等部门,及时联系到疫区来华(归国)人员。
三、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管理
目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通报信息后,对疫区来华(归国)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和《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如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按要求实施医学观察;如排除密切接触可能,则由目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护,监护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在此期间,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如出现发热和其他症状,及时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报告按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进行甄别诊断,并做好相应处置。
附件4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一、判定原则
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
为了便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将密切接触者分为四种情形:
(一)医疗机构内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时,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19
用过的针头。密切接触者可以是医生、护士、检验人员、护工、同一医疗机构病人、陪护的亲友等。
(二)家庭或社区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 1.与病例共同生活;
2.病例发病期间或死亡后(包括葬礼时),接触过病例的身体,或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3.接触过病人衣物、床单等物品。
(三)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情形:
1.发现情形:(1)由机组人员报告发现可疑的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时,在飞机着陆后,由卫生检疫人员登机调查评估判定。(2)由卫生检疫人员通过体温监测或乘客个人健康申报发现可疑病人时,由卫生检疫人员调查评估判定。
2.判定原则:(1)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2)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3)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4)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3.在其他入境交通工具上发现可疑病人时密切接触者参照上述原则进行判断。
(四)其他密切接触情形:在我国境内交通工具上(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发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由接报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参照上述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后判定。
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通报、共享和责任机制。各地卫生计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医学观察。
卫生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询问,登记其目的地居住信息和通讯联系方式,告知注意事项后放行,并将上述信息通报口岸所在地同级卫生计生部门,由其参照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相关规定,通报至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
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应当通知有关省份追查,对查找到的密切接触者就地进行医学观察。对涉及实施或解除医学观察的外籍密切接触者,有关省份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当地省级外事办公室和检验检疫部门进行通报。
三、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鉴于此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在潜伏期内没有21
传染性,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不需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
(一)实施医学观察时,应当书面或口头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要告知负责医学观察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并要求其在医学观察期间,不得离开居住地所在县级辖区。
(二)医学观察期为21天,即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观察期间由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其进行访视或电话联系,每天早、晚各询问一次其体温及其他健康状况,填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关节或肌肉痛、呕吐、腹泻、出血症状等,则立即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院治疗,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同时对与其发病后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判定和医学观察。
(四)医学观察的解除。
1.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其接触的可疑或疑似病例排除埃博拉出血热诊断,该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
2.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未出现上述症状,解除医学观察。
附件5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疫区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达38%-40%。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多器官可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等典型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四、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病。
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五、实验室检查
病原检查的标本需专人专车送市疾控中心转送指定实验室做PCR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其它检验标本在P2实验室严格按照防护要求操作和检测。(见附件5)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的患者血标本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活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极度乏力、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28
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七、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患者。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等。
八、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九、病例管理与院感控制(详见附件3)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病例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收住负压病房,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火化。
(二)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然后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附件6
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2014年版)
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有效控制疫情,保障患者安全,现就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口岸或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需转运时,向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定点收治医院通报,协调将患者转运至定点接收医疗机构;同时将转送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关情况报告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二)口岸或非定点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
(三)口岸和医疗机构做好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二、转运要求
(一)转运救护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二)医务人员和司机按照3级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N95口罩、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手套、工作帽)进行防护。
(三)医务人员、司机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要及时更换防护物品。
(四)司机驾驶室转运时应当开窗通风。
(五)医务人员和司机的防护,车辆、医疗用品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执行。
(六)转运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必须消毒后再转运下一例患者。
三、有关工作流程
(一)转运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出车至口岸或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外科口罩 →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车辆及设备消毒→转运下一例患者。
(二)穿戴及脱摘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洗手或手消毒→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穿隔离衣→面罩→戴手套。
脱摘防护物品流程: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面罩→洗手或手消毒→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摘口罩帽子→洗手或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司机下班前应进行手卫生→淋浴更衣。
(四)救护车清洁消毒:
1.空气:开窗通风。
2.车厢及其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清洁与消毒。
附件7
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 标本采集运送技术指引
一、采集对象
疑似或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确诊病例。
二、采样方法
(一)埃博拉病毒可以广泛存在于病人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鉴于该病毒的病毒血症期长达2周之久,为减少采样和标本处理所带来的感染风险,标本的采集范围仅限于病例的血液,用真空负压采血管一次性采集血液标本3~5ml(不抗凝),采血管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二)将已采集血液的真空负压采血管放入大小适合、带有垫圈螺旋盖、耐冷冻的塑料管(如50ml塑料离心管)里,拧紧,并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塑料袋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三)临床病例和院内密切接触者标本由所在医院负责采集,社区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
三、标本包装和运送
(一)样本包装和运送应符合《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有关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中A类(UN2814)运输包装标准,具体方法见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描述的A类感染性物质三层包装系统。
(二)送样前需填写“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样本检验申请单(疾病控制类)”,并先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部取得联系,以便做好安排。
(三)为减低病原体污染扩散机会,由采样单位直接将标本送至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群贤路160号)。
四、标本采集运送的生物安全
(一)从事埃博拉出血热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加强防护措施进行安全防护,即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穿隔离服、戴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防护镜或面罩、鞋套。
(二)必须由专用车辆运送标本,并由专业人员护送,严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运送标本。运送车内应配备标本溢洒等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器械。
(三)如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四)使用过的个人防护装备应全部进行高压灭菌,按医疗废物统一处理。对使用过的送样箱和运送标本的车厢进行消毒。
(五)对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医学观察(测量体温及观察相关症状)至少3周。
县人民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为了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特制定本预案。一、目的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县,并做好我院辖区内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二......
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埃博拉出血热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和生命安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应......
疾控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自查报告1、对辖区各级给类的医疗机构进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
塔城市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