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套教案(岳麓版)_岳麓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套教案(岳麓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岳麓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套教案(岳麓版)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课标内容]

①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②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1、()年,()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2、()年,隋朝灭掉南方的(),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为中心,北通(),南达(),全长()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和()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又创设(),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改革()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9、科举制打破了()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领导的()势力最大。

第2课 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2课 贞观之治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标内容]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①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②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开元盛世

二、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教师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3课 开元盛世

1、()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是废唐中宗而自立皇帝,改国号为()。

2、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期,史称“ ”。

3、描绘“开元盛世”的基本情况:。

4、唐朝改进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和()。

5、负有盛名的“唐三彩”产于()。

6、唐都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人口达()万。

7、写出诗人杜甫称颂“开元盛世”的诗: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课标内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①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④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小结]

用图表法小结有关内容。

民族 活动地区 政权名称 重要首领 与唐关系

突厥

吐蕃

回纥

南诏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在天山以南设立()都护府,()在天山以北设立()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今)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课标内容]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①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②了解雕版印刷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上习题。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练习

1、隋朝工匠()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我国早在()代就知道刻字技术,()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时就出现了。

3、()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等地。

4、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本名张遂。他制定出《 》,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年。

5、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是(),著有《 》,后世尊称他为“ ”。

6、孙思邈出生于()朝,死于()朝。

7、唐政府组织编著的《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药典,被唐政府列为医校教科书。

8、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课标内容]

①以唐诗为例,了解唐代文学的成就。

②列举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的诗;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初唐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群;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过对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②通过对唐诗、隋唐书法绘画以及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③通过想像李白诗的意境进行作画和临摹颜字与柳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以及临帖练字的兴趣。

④通过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态度与怀素学书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会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感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和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③通过感知史实,理解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和世界艺术的瑰宝。通过思考莫高窟壁画历经千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学会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情的高尚情操。[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诗歌的黄金时代。

2、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

2、“诗仙”李白及其诗歌成就

3、“诗圣”杜甫及其诗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就

二、书法与绘画

1、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2、张旭、怀素的草书

3、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万宝常和李龟年

2、隋唐的健舞和软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练习,教师讲评。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1、()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首。

2、唐朝著名书法家()、()的楷书,()、()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怀素将张旭的狂草发扬光大。

3、唐初画家阎立本以()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画和()画造诣很高,被后人尊称为“ ”。

4、吴道子画的《 》,人们称赞说“吴带当风”。

5、()又称千佛洞,大部分开凿于()时期。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位于()东南()的断崖上。

6、莫高窟现存壁画()多平方米,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是()和()。

7、隋朝的()和唐朝的()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隋朝时期的舞蹈有雄劲的()和柔和婉转的()。唐朝的《 》和《 》是其中的代表。

8、连线题:

孙思邈

草圣 杜 甫 诗圣

张 旭 药王 李龟年

歌圣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课标内容]

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培养学生联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② 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④ 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

2、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3、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4、辽的历史地位

三、陈桥兵变

1、赵匡胤建立宋朝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三、澶渊之盟

1、澶州之战

2、澶渊之盟

四、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2、元昊建立西夏

3、宋夏和议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0课 宋金对峙

[课标内容]

知道宋与金的并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

①通过学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过程及其原因的史实,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让学生搜集岳飞抗金的故事,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岳飞、秦桧在历史上的不同作为,使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②通过观察《宋金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宋金双方作战情况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两个政权的控制范围。

③通过搜集金灭辽、灭北宋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去学习和探索。

④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女真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②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女真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和岳飞抗金的性质,认识到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斗争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掠夺战争和投降派的可耻行为必定受到人民的遣责和唾弃。

③通过学习岳家军英勇抗金和岳飞遭奸人陷害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审视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重点和难点]

重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岳飞抗金斗争。[教学方法]

采用导学、阅读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纲要]

一、靖康之变

1、女真的兴起

2、金国的建立

3、东京保卫战

4、“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

1、南宋的建立

2、岳飞现“岳家军”

3、郾城大捷

4、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三、宋金和议

1、宋金和议的内容

2、宋金和议的影响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本课习题,教师讲评指导。第10课 宋金对峙

1、女真是我国()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后来受()控制。()年,()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他命人创制了女真文字。

2、北宋主战东京保卫战的大臣()被免职后,()年,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

3、1127年,()建立南宋,定都()即今天的()。

4、金军中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表明岳飞的“岳家军”()。1140年岳家军在()大败()主力骑兵。后岳飞被()诬陷杀害。

5、()年,南宋与金和议:宋金双方以东自()中流、西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样形成了宋金()的局面。

6、1130年,在黄天荡大败金兵的是()及妻子()。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时期,经济重心已从()流域转移到()流域。()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 ”,还出现了()。原产越南的()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在南方逐渐普及,()成为著名的瓷都。()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4、()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和()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身份相对自由,()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元朝的大一统;②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①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②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教学方法]

导读、问题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 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统一全国。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诗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管辖()和()。

5、()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元朝时,用()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

7、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8、元朝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9、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时的城市是(),元朝时的城市是()。

10、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火红制造武器,宋元时,火药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大量的火药武器;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及其作用。

①通过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针以及用萝卜、泥巴或者木头自制活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引用马克思、鲁讯对四大发明作用的有关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宋元科技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四大发明传播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②火药发明及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④四大发明的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宋元科技的突出成就。[教学方法]

采用阅读、讲述、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 前引导:引导学生归纳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在民族政权对峙的过程中,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加强,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这一切为 宋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导入新课

一、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

1、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宋朝时制成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

二、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

三、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元明时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

3、活字印刷的优点四、四大发明的传播

1、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2、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1、()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了“ ”,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朝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用于海上交通。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2、()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出现了火箭、突火枪和火铳等火药武器。同时,人们也用火药制成各种焰火和鞭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3、火药是我国古代()的人发明的,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了用木炭、硝石和硫磺配制火药的方法。

4、11世纪中期,()平民()发明了()印刷术。

5、()、()、()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经由()传到西方,对()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著名科学家()在天文、数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制订的《 》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年。《 》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一部历法,前后达360年之久。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课标内容]

①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②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③列举宋元时期绘画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词是宋朝的主要文学成就;开创豪放词风的苏轼及其代表作;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继承并发扬了苏轼词风的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元曲是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马致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①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体例,初步了解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纂特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宋词、元曲及宋元时期绘画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本课的卡通问答,将《资治通鉴》与《史记》对比,了解《资治通鉴》的编纂特点;通过补充一定数量的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通史的典范。

②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播放或诵读有关名家的代表作,初步了解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以及苏词、李词、辛弃疾和关关词的艺术风格。

③结合第15课。要求学生谈谈《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美在什么地方。[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资治通鉴》②苏轼开创豪放的词风;③李清照的词;④辛弃疾的词。

难点:①《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②对《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的欣赏。[教学方法]

阅读、分析、欣赏,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指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取了辉煌成就。

导入新课

一、《资治通鉴》

二、宋词

1、宋词的主要文学成就——词

2、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及其代表作

3、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发扬苏轼词 风的辛弃疾用其代表作

三、元曲

1、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四、绘画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1、()史学家()主持编写的《 》是我国第一部()巨著。全书近300卷,记述发从()到()13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2、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它是一种新体诗歌,在()已经出现。

3、北宋词人()开创了()词风,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李清照是()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其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5、南宋著名词人()继承并发扬了()的词风,其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6、()是元代文学创作的主流,是()和()的合称。

7、()是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悲剧《 》是其代表作。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对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寄予了深切同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

8、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有()等。

9、两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反映人民生活的()画增多。()大画家()的《 》是风俗画的代表作。

10、元朝的()是当时的画坛领袖,名作有《 》。他的画人们称为“ ”。

11、“唐宋八大家”是指北宋的()、()、()、()、()和唐代的()、()。他们都是在散文创作上有很大成就。

第15课 看图说史

1、左图右史、图文并茂是中国史书的一大特点。看图说史是历史学习的()和()。在看图说史活动中,要依托历史图片,了解此相关的()、()和()、场景、拓宽知识面,增进对历史的了解,客观深入地阐释历史。

2、《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馆,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伟大杰作。“上河”是指当时的()河,画面描绘的是()时的情景。

3、《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反映了()一带的建筑风貌、风俗人情和商业繁荣的景象。

4、看图说史的过程:一是();二是();三是()。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课堂练习]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②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 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8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课标内容]

了解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失贩;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①通过了解从到女真、建州女真、满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线索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专制皇权的强化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有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②从清朝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方面,结合课中题和课后题,说明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达到了项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创业事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通过讲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有关史实,痛斥奸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设立军机处以及文字狱的特点和影响。难点: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及影响。[教学方法]

以启发分析、问题归纳为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历史上曾经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还有满洲建立的清朝。

导入新课

一、清朝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二、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三、文字狱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

2、文字狱的危害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9课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课标内容]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导入新课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从澳门被占到回归说明了什么?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

二郑成功收复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③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平等条约?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疆地区的管辖

[课标内容]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在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组织学生讨论当年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没时代背景阐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史实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②通过阐释郑氏政权从抗清到归顺清朝、吴三桂等从降清到反清等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现象。

③运用讨论、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斗争中所做的贡献,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评价郑猪八戒政权从抗清到顺清、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叛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乱等行径,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我国各族人同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争。

难点:①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②如何看待吴三桂降清和反清。[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郑成功为什么收复台湾?台湾的收复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上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一、清朝设置台湾府

1、郑氏政权归顺清朝

2、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争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2、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1、清朝疆域

2、清朝的行政区划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2课 盛世危机

[课标内容]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3课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①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②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教学 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课标内容]

①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另古代的文学成就。

②列举古代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成就。[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重点和难点]

重点: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教学方法]

互动探究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三、绘画

四、京剧的形成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 史 教 案1 2012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岳麓......

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①......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套教案(岳麓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套教案(岳麓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下册 七年级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下册 七年级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