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_咬文嚼字教案课用
咬文嚼字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咬文嚼字教案课用”。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2、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教学重点
1、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2、领悟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尝试做一次诗人。请看这两句诗:“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在空处填字,补成完整的诗句。
同学们都很棒!填了那么多字,究竟哪个字更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斟酌一下,“咬文嚼字”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解题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课件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四、思考探究
1、速读课文,从中找出显示作者观点的语句。(!)„„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4)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中心论点)
2、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4)《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3、梳理划出的显示作者观点的语句,思考文章从几个角度谈“咬文嚼字”?
五、课后练习 1.回到课前导入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同学们品味“扶”和“失”的妙处。
2、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为何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而不用“挂”“升”等词呢? 明确:诗人抓住“平野阔”的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诗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用一“涌”字,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星星垂挂在远天,显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
3、玉 楼 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试分析“闹”字的好处。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六、延伸阅读
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俗滥的表达,可以应用文学评论中的陌生化理论,使语言表达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对视觉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所谓“陌生化”,即指不断嬗变我们对精神和物质世界既定的熟悉感受,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化的思维制约,采用创新的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有新的发现,从而缓解甚至彻底走出审美的疲劳状态。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摆脱“套板反应”的约束:
其一,主客体倒置。
⑴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⑵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
在例⑴中,本是雪压苍山,可作者却巧妙地将被动的苍山放在主动的位置上,化静为动,不禁令人击节赞赏。例⑵中的古园本是客体,可作者为了突出地坛公园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反客为主,说古园在等我。主客体的变化使这两个句子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其二,虚实错位。
⑶雨后的青山如泪洗过的良心。(琦君《泪珠与珍珠》)
⑷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比喻一般是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陌生的本体,而在例⑶中,琦君却自出机杼,以抽象的“良心”作喻体来描绘“雨后的青山”,不仅写出了山在雨后的清爽,更写出了泪水对形成良心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例⑷中“作品”与“岁月”一为具体,一为抽象,本不具有可比性,但一经嫁接,顿时让人感受到巴尔扎克作品的伟大与不朽。
其三,巧用变式句。
⑸“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
⑹ “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例⑸中正确的语序本是“祥林嫂,你放着吧。”倒装后,突出了四婶见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主动拿祭器大为恐慌,先要祥林嫂放下祭器,强调了四婶紧张而又急迫的心情。例⑹用变式句亦是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写出了水生嫂的细心与对丈夫的关心体贴,倘用常式句岂不平庸?
其四,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
1.主谓语的超常规组合。如:
⑺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
⑻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⑺中“海棠花未眠”虽为常识,但又有谁说过?所以备觉新鲜。或许苏轼《海棠》一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它的本源吧。例⑻诗人把写飞鸟的“翔”字迁移到鱼上,主谓搭配虽越了雷池,但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之状却尤显生动。
2.主语和宾语的超常规组合。如: ⑼秋蝉的衰弱的蝉声,更是北国的特产。(郁达夫《故都的秋》)
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郑愁予《错误》)
例⑼ “蝉声”而曰“特产”,实为神来之笔,将故都的蝉声之盛可谓写尽了。例⑽的主干是“马蹄是错误”,这个超常规的搭配与诗的下句“我不是归人,我是个过客”贯通,强化了等待的女子久等而不得的苦闷与彷徨,增强了诗的悲剧色彩。3.动宾反常搭配:
⑾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例⑾“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将新一代青年对祖国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暗示得格外深沉,表达得非常到位。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⑿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⑿中用表示色彩浓度的“浓黑”来修饰抽象的“悲凉”,既强化了悲凉的程度,又化抽象为具体。
其五,精心选择锤炼动词或形容词。
⒀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⒁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⒀“捧”和“挂”两个动词则巧妙地采用漫画式的笔法,将送去主义者奴性十足而又自以为是的特点活画了出来。例⒁“铺”字似有人刻意而为,实则既暗示出落蕊之多,又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
一位诗人在谈文时不无戏谑地说:“一篇文章中须有若干个病句。”他说的“病句”大概指的就是那种超乎正常规范的语法约束的超常规搭配吧。倘无这些“病句”吸引读者的眼球,每个句子都循规蹈矩的,谁耐烦看呢? 然而,要娴熟地运用陌生化用法却又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有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思维一旦走了老路,词句就极容易陷入套板反应的泥淖难以自拔。所以,大家要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先训练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多在求异思维上下工夫。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上课伊始,多媒体打出:红杏枝头春意____。) 师:同学们认为此处填哪个字较好? 生(齐答):闹。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境......
《咬文嚼字》教案一、整体感知1、音、形疏理(参照《阳光课堂》相关练习)箭镞() 岑寂() 倒涎() 锱()铢()必较 付梓() 尺牍() 蕴藉() 圆晕() 潜()2、解题(本为何意,本文何意?)明确:本为贬意,意为:过分推敲字......
8 咬文嚼字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
第五周晨读资料周四(一) 必背课文《曹刿论战》 (二)时评文章以强军梦托起中国梦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今天......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学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