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_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四川省华蓥中学

彭爱明

自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3、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自学互帮导学步骤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瑗,《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

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2、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ù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6、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板书可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攻打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1)提问: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明确:5自然段至12自然段。

(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明确:

5自然段写事件背景 6自然段写情节开端7、8自然段写发展。

9、10自然段写高潮和结局。

11、12自然段是故事的尾声。

(3)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

第1自然段是史传体裁的体例。第2自然段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 第3自然段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

第4自然段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1、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

明确: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

明确:

2、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五、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1)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 明确: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2)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 ]明确:“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3)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六、阅读第5、6段。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七、诵读第7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八、诵读第8段。

九、阅读第9至12段

①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③“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④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⑤“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十、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①典型材料的选择

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②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③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十一、课文后面练习。译文: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差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品行,终究不应因做守门人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街市上人们都观看公子手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生。侯生观察公子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嬴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身委屈车马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间,(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然而,侯嬴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公子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生便成为上等宾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者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隐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访朱亥,多次请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双方(的形势)。

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所以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有辩才的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

公子自己估计终于不能说服魏王,决计(自己)不单独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同归于尽。(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侯生,把想同秦军去拼死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侯生)。然后,(与侯生)诀别而起程,侯生说:“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随从(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将要战死而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送我走,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又带领车骑返回,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原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欢士人,名声传遍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呢?然而公子对待我很优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公子连拜两拜,请教(侯生)。侯生才屏退众人悄悄地说:“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立意报仇已经三年,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报仇,没有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掉她仇人的头颅,献给如姬。如姬想为公子去死,在所不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只要公子开一开口,请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许诺,那么,就可以得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公子启程时,侯生说:“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对国家有好处。公子合上兵符之后,如果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而再次请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如果听从,极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前去,恐怕(他)不听从,那就要杀掉他,因此才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我所以没有回报,是(我)以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公子有了危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呀!”于是与公子同行。公子到侯生那里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随(公子前往),因为年老而不能(前去)。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而自杀,以此给公子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

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率领十万部队,在边境屯军,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公子)。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约束士兵,在军中传达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兵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境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为公子作向导。赵王拜了又拜说:“自古贤德的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同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诀别之后,到了(晋鄙的)军营,侯生果然面朝北方自杀了。

魏王对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很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击退秦军保全赵国之后,派将领统帅军队回到魏国,他自己却与门客留在赵国。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教案自学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1)公子(2)无忌者,魏昭王(3)少子,而魏安釐(xī)王(4)异母弟也(5)。昭王薨(6),安釐王即位(7),封(8)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士以此(20)(9)而下士(21)(10) ,士无(11)贤(12)不肖(13),皆谦而(14)礼交(15)......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 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授课日期: 月 日 周 星期《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史记》●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