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小组竞赛形式)
1、重点实词
2、虚词
3、句式
4、翻译
三、(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四、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 (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五、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二)研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板书)
【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六、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结束语: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
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
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板书设计】
乐 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公开课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