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汇总16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这些教案范例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三、回忆中的大树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习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文档为doc格式
-->
-->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影子的“眼睛”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趣味的光学现象异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经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我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团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趣味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趣味”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经过教师的小结,帮忙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一样。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团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经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我的各种设想。)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我的方法后,也能够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景交流自我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忙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经过同伴间的引导、自我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构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忙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在团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我原先的各种猜测,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一样”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一样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进取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提问的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能够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第二课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第五课植物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七课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小学科学教案二: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小学科学教案三: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
茎
-->
颜色
-->
软硬
-->
粗细
-->
质地
-->
-->
叶
-->
颜色
-->
形状
-->
软硬
-->
大小
-->
气味
-->
-->
果实
-->
颜色
-->
形状
-->
大小
-->
多少
-->
-->
-->
-->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聚焦
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
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
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五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六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6689595.html】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编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确保学习内容的有序展开。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案的编写过程也可以结合实践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3、通过观察、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会描述天气,能设计简单的符号记录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记录天气特征情感态度价......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一种教学方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