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材料]_苏教版小学科学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教版小学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4、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2、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三、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
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分组讨论 大组交流
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实验册
第3课 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
第4课、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4、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五、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第二单元 第1课、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种子的构造。难点: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一些种子和与水浸过的。放大镜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发表自己的看法,填写活动记录。
4、学生提出种子构造!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5、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6、讨论发表注意点。
7、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8、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9、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10、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3、讨论,发表意见。
4、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5、积极发现问题。
6、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第2课 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茎的作用。教学过程 :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3、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第3课 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五、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4课: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2)生回答(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1)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C:大组交流。
D:小结: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C:大组交流。D:小结: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C:大组交流: D:小结: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四、作业: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1课 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4、学生汇报。
五、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板书
认识固体 石头 木块 布 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第2课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师准备:记录表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
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
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
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
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
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
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7、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
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
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3、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教学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
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
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
1、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
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1、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
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
四、实验验证
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
2、讨论。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学生的问题)
2、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六、拓展
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板书:
把液体倒进水里
油
水浮、沉、溶解 搅拌有的浮、有的沉? 溶解
蜂蜜
水沉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红酒
水 变色、变红(溶解)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
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
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
4、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5、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6、学生汇报想法:
7、小结:你们的设想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
(二)学生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2、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
(三)学生比赛。
1、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
2、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
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
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
5、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
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
7、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
(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
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
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
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
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五)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或糖等
1、故事激趣: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
2、创设情景: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水”,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与感受
(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
(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
(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来吧!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它是咸的!)
(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6)学生谈想法
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引导制做“死海之水”。(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
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
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六)拓展延伸。
(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
(2)学生设想
(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 板书设计:
改变形状 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使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要求: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4、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天气的符号。教学难点 设计富有个性的天气符号。教学设计:
一、导入
问;今天的天气又是怎样的呢?(凉)又问:哪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呢?你估计一下。
二、要知道比较准确的温度该怎么办呢?(测温度)观看室外思考,测一测。
(一)、认识温度计
1、出示一温度表模型,让学生观察它的基本结构。
2、简介温度表的使用、刻度的读与写。
3、练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温度。观察 练习读与写
(二)测室内的温度
1、问:今天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度呢?
2、分组测一测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3、小组汇报。比较大小一样的吗?。
4、讨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温度? 思考 测室内温度 讨论
(三)测室外的温度
1、分小组进行活动 a、阳光组
b、阴凉组 c、地面组 d、草地组……
2、填写有关数据。小组测温活动 填一填
三、小结
1、各小组进行汇报,比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2、讨论:为什么室外也有不一样的温度?与刚才估计的有出入吗? 汇报
交流 讨论。
四、课后延伸
继续观察一天中的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课后活动。
2、气温有多高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教学难点: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教学准备:
1.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二 新课,指导学生读、写气温的方法。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1、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的方法。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回顾和解释
1、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教学准备: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1、做个头发湿度计。
2、小组合作来完成。
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4、师生小结。
5、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8、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看云识天气
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
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三、制作雨量器
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
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
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屑等轻飘物体。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5、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学期备课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身边的材料教学目标(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24-1)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时间: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怎样才能省力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学目标: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