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_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方便面的来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2.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爱惜粮食。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与智慧,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一课时
小麦的来历 课型:新授 2013年9月3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与智慧。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爱惜粮食。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
访问身边的农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都从事哪些劳动,是怎样劳动的。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 引出课题
1.教师谈话::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在语文课上学过一首古诗《锄禾》吗? 2.师生一起来背诵。
3.师:谁知道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总结,引出探究话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是怎样辛苦劳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麦是怎么来的,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板书课题:小麦的来历)。
二、感受体验 激发情绪
1.老师引导:小麦是怎样种出来的呢?课前同学们采访了身边的农民,肯定收获很大。把你们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吧!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确小麦种植要经过翻地、播种、管理、收获的过程。在播种之前,农民还要选种,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3.教师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是怎样劳动的呢?谁能说给大家听? 4.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例如:浇水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农民最常做的工作。在农田里给小麦浇水,走路非常艰难,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弄得满身泥水,还要保护好每一棵小麦苗。特别是入冬前的浇水,天气寒冷,井水冰凉;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的时候,农民们顶着烈日,在齐腰的麦田间浇水,麦穗上的刺儿扎在脸上,非常难受。让学生在教室里体验农民弯腰给小麦浇水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农民背着沉重的药水桶给小麦喷药,或者体验收割小麦时在麦田里拾麦穗。5.说说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和感想。
6.总结: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农民确实付出了辛苦的劳动,遇到干旱和大风等自然灾害,农民的劳动更辛苦。单靠农民的劳动,小麦就能收获吗?还有哪些人为小麦的生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呢?
三、探究交流 情感升华
1.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人为小麦的生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2.汇报交流。
3.总结:光有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也不会让小麦获得丰收,看来,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一粒米,包含了这么多人的辛苦劳动,来得真不容易呀。
四、课外延伸 激励导行
教师总结引导:在探究小麦来历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受?赶紧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记录下来吧。
五、教学反思:
学生能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身边的农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学习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热爱科学。
能力目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菜市场去走访劳动者,向他们了解以前和现在的饲养或种植情况,也可以向爷爷、奶奶了解“冬天饭桌上的蔬菜、水果跟过去相比有
课型:新授 2013年9月4日 什么变化”。
2.搜集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尖端的农业科技知识。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喜欢吃的食品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你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理解。
3.教师引导:食物是生存的根本。我们每天都需要很多食物。在这些食物中,说说你喜欢的食品有哪些?
4.学生列举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要让学生多说,尽可能的说到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鱼虾类、蛋类、肉类等)
二、寻找食品的来源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给大家喜欢的这些食品分一分类? 2.学生分类。
3.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自己喜欢的这些食品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我们就分组来研究研究。
4.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探究自己喜欢的食品是怎么来的,这些劳动者是怎样劳动的。5.汇报交流。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三、今昔对比
1.教师引导:正是有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民的辛苦劳动,我们今天的生活才这样的丰富,想吃什么有什么。说到吃,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大家也饿了吧?再坚持一会儿,放学回家,肯定有很多好吃的。说到吃饭,我和爷爷在一起吃饭时,爷爷常说现在吃得好,常说以前过年也吃不上一顿这样的饭。你知道爷爷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访问,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为什么以前人们吃的不如现在好呢?为什么同样是种庄稼、养鱼虾、种果树,为什么现在收获得多,以前收获的少呢? 4.学生自由发言。
四、我知农业现代化
1.教师引导: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正向科学、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绿色、营养、无公害。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你知道哪些?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农业科学家的典型故事。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潜心研究水稻杂交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农业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4.教师总结: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关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别是我们周围的农业发展,看看有没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你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不妨给农民伯伯们写封信,把先进的技术介绍给他们。
5、教学反思: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走进食品加工厂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访问、讨论、交流,了解方便面的加工过程,懂得日常生活与工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体会人们工作的辛苦,知道珍惜探们的劳动成果就是对他们的尊重。3.体验工业生产的复杂性,培养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4.感受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参观食品加工厂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实地参观、访问,了解方便面的加工及流通过程,懂得日常生活与工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2.继续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合理而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3.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体会人们工作的辛苦,体验工业生产的复杂性,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5.感受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拟定一个活动计划,每人准备一个参观时最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参观需要的物品。
教师准备:联系好参观单位,争取厂区领导的支持,了解参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参观准备
(一)引出探究话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方便面吗?看来,方便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食品。关于方便面你们知道哪些?还想知道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出要探究的问题。
课型:新授 2013年9月10日
(二)制定参观计划
1.教师谈话:我们准备去食品加工厂参观,通过参观了解这些问题。大家说,参观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1)做好参观前的联系工作,确定好参观的时间、地点、方式等;(2)大家要准备好参观所需要的物品;(3)明确参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4)明确参观内容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5)制定参观计划。
4.分组制定参观计划,准备参观所需要的物品。5.明确参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一)回顾参观活动
1.教师谈话: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方便面加工厂,看到了方便面的整个生产过程,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大。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了吗?说说你的收获吧!2.学生谈参观的收获。
教师随机提问:(1)我们看到很多工人在车间内工作,如果缺少了一个,会怎么样呢?(2)在车间内我看到都是机械生产,我认为工人们的工作不是很辛苦,大家的感受如何?
3.通过参观、交流,我们知道了一包方便面的生产是需要很多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看似简单的劳动,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机械一刻不停的转动,就需要每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
(二)扩展认识
1.教师引导:我们都看到了方便面的加工,这样加工出来的方便面,就是我们吃到的方便面吗?我们要吃到这些方便面,还需要哪些人的劳动呢? 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
4.教师总结:方便面出厂后还需要包装设计和广告宣传,还要有运输工人运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还离不开商店销售人员的劳动。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5.学生谈感想。
三、记录收获
教师总结:参观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参观的过程中,你感觉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在今后的参观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了解了方便面的来历,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赶紧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吧。
第二课时
生活离不开工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了解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3.尊重并感谢生活中的工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4.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状况,为家乡工业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调查了解社区的工业生产状况。了解有哪些工厂,分别生产什么。2.搜集原始人群生活状况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搜集现代工业生产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学过程
课型:新授
2013年9月11日
一、引出探究话题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状况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我想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把自己的资料和收获展示给大家?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引导:听了大家的介绍,你认为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对比我们今天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二、寻根求源
1.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活中有哪些工业用品呢?工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自由发言。
5.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工业品进行分类整理。6.说说工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7.教师总结:时尚的衣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建筑、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医药等都来自工业生产,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丰富,生活越来越美好。这单单是工人劳动的结果吗?
三、科技推动工业发展 1.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总结:科学技术是工业发展的动力,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工业发展在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麻烦。对此,大家了解到哪些? 3.学生交流。4.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5.学生自由发言。
6.教师总结:还是依靠科学技术,看来,科技发展不但与农业发展又关系,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更密切。
四、关注家乡的工业
1.说说家乡的主要工业生产,说说这些工业与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关系? 2.为家乡工业生产出谋划策。
五、教学反思:
3、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2.学习整理分析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
3.懂得节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意识,厉行节约,为号召全民节约而努力。4.关注社会发展,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第一课时
浪费现象调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及其原因,知道浪费可耻。2.学习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了解社会问题的方法。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自觉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教学准备
制定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教学过程
一、调查准备
1.教师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现象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说说你知道的浪费现象有哪些? 2.学生列举。
3.组织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大体分类。例如:食物浪费、学习用品浪费、用电浪费、用水浪费、垃圾不分类造成的浪费、使用塑料垃圾袋造成的浪费等。4.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浪费现象呢?这些浪费现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去观察社会,去调查了解。你打算了解哪一方面的问题,怎样去调查呢?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中同学说一说。
5.小组内交流,根据自己喜欢调查的内容组织学生划分调查小组。6.学习《调查活动指南》,制定小组调查活动计划。7.交流调查活动方案。
二、实地调查
三、汇报交流
1.反思调查计划落实情况。各小组汇报计划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2.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调查材料,形成调查报告。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调查报告。
4.根据学生的调查,教师补充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资料,进一步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节约从我做起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上许多地方存在的粮食危机现象。2.知道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3.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感悟日常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4.能够从日常的小事中厉行节约。懂得勤俭节约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5.完成倡议书,进行节约宣传。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南非等地区粮食危机现象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准备:了解我国粮食状况。教学过程
一、探究粮食问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命。粮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课前,同学们搜集到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根据资料,说说你对当前社会中的粮食问题有什么看法。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看法。3.教师引导: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4.教师总结、补充资料:是啊!虽然我们衣食无忧,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儿童因为饥饿而死。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1个长期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荒已成为地球人的第1号杀手,每年平均夺去10000000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
我们国家的粮食状况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十二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
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增产粮食,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我们来计算
1.教师启发: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我浪费的那点儿粮食不算什么。其实不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我按照每人每天节约20克粮食计算,我们全班同学一天能够节约多少粮食?一个月呢?一年呢? 2.学生计算。3.谈感想。
三、厉行节约
1.教师谈话:同学们都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世界粮食日的那一周定为节粮周。从1981-1995年间,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就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想一想,厉行节约还能从哪些方面做起? 2.学生讨论、交流。3.节约新点子。
4.教师总结:根据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写一封节约倡议书,让更多的人懂得节约的重要性,并且为节约资源行动起来!
四、教学反思:
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粒粒皆辛苦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10页。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在这个......
第一单元 让诚信伴随着我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围绕着诚信这一主题,从引导学生通过对做人诚信和不诚信的感受,到对诚信内涵的认识,再到对社会诚信问题的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失诚失......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我的祖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了解我国人口有多少,......
第一单元 可爱的中国第一课 我的祖国(祖国疆域有多大)导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了解我国人口有多少,了解人口多......
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 第一课我们共同进步 第一课时我的伙伴个个棒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并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2、在引导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