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_中国教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教案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本学期我们学习五个单元:《蒙书诵读》《诗歌诵读》《古城建筑》《文学巨匠》
一、二,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千字文》的教学,分别是《千字文》
一、《千字文》二和《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2、能对照“解析”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传统美德,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2、能对照“解析”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千字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 《千字文》
(二)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二)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
(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 《千字文》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
(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月夜》、《乡思》、《山中》、《济上作》、《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 影视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4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 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 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
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济上作(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古城建筑
教学内容: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耸立着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和数不清的塔桥楼阁。本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著名的古城和历史悠久的塔桥楼阁,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包括:古城、塔、桥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遥古城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2、理解塔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3、理解桥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探究古桥在历史上的价值体现。难点:
古代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资料 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
第7课、古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平遥古城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古城的建筑布局。
2、理解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3、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难点: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2、学生结合文意体会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3、全班交流。
4、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学生小组交流。
6、教师小结。
四、拓展活动:第19页
五、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8课、塔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塔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难点: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2、学生结合文意体会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
3、全班交流。
4、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学生小组交流。
6、教师小结。
四、齐读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节选)并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意思。
五、拓展活动:第21页
六、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9课、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桥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教学过程 导入: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种民俗文化。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修建了无数的桥梁。这些桥梁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江山。探究:
1、介绍赵州桥。
2、介绍卢沟桥。
3、学生自读。
4、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学生小组交流。
6、教师小结。
四、拓展活动:
1、品一品:结合赵州桥的外景照品味“初月如云,长虹饮涧”
2、想一想:结合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尽情想象狮子的姿态。
五、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10课、楼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楼阁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谁知道江南四大名楼是什么?
学生: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和江苏的阅江楼
(二)新知:
1、出示图片并对黄鹤楼做相应的介绍。
2、齐读崔颢的《黄鹤楼》并背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介绍滕王阁。
4、出示王勃的《滕王阁序》。背诵里面的经典名句。
5、学习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拓展活动
查一查:我国民间有“四大名楼”“八大名楼”“十大名楼”之说。寻找资料,了解一下这些说法分别指的哪些名楼?在哪些省市?
(四)布置作业:搜集材料
第四单元
文学巨匠
(一)教学内容:
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善于想象的民族。上古神话、唐诗、宋词、元曲等,共同构建了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文学巨匠们赋予文学作品以独特的灵魂和生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单元介绍了包括屈原、李白、杜甫等文学巨匠。教学目标:
1、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及作品。
2、体会他们在文学上的贡献。课前准备:
1、根据以前的学习搜集资料。
2、多媒体。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
第11课、文学巨匠——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体会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你又知道多少呢? 学生:屈原
师:那关于屈原你又知道多少呢?
(二)新知
1、学生读文章,在读的时候找出屈原的相关生平。
2、学生交流。
3、教师介绍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精通历史、文学、神话。
4、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作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5、介绍《楚辞》,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解读】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诵读屈原名句,体会他们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搜集材料
第12课时 文学巨匠——李白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友人》 《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子夜吴歌》 《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 行路难》《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13课时 文学巨匠——杜甫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 《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阁夜》《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 》《客至》《野望》 《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登楼》《宿府》《月夜》
《春夜喜雨》《佳人 》《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五单元
文学巨匠
(二)教学内容:
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善于想象的民族。上古神话、唐诗、宋词、元曲等,共同构建了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文学巨匠们赋予文学作品以独特的灵魂和生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单元介绍了包括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文学巨匠。教学目标:
3、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及作品。
4、体会他们在文学上的贡献。课前准备:
3、根据以前的学习搜集资料。
4、多媒体。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
第14课时 文学巨匠——苏轼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第15课、关汉卿
教学目标:
1、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体会关汉卿在文学上的贡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学过关于关汉卿的著作,但关于关汉卿你知道多少呢?
(二)新知
1、学生读文章,在读的时候找出关汉卿的相关生平。
2、学生交流。
3、教师介绍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4、关汉卿的代表作 关汉卿《望江亭》《救风尘》《调风月》
(三)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搜集资料看看三苏是说的谁?
(四)布置作业:搜集材料
第16课时 文学巨匠——曹雪芹
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学期备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国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名水、品位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包括“经典驿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