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教案_组织行为学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组织行为学教案”。
10、生命的林子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玄奘,引入课题
1、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玄奘进行介绍,教师在引导中区别作为历史人物的玄奘与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玄奘的不同,抓住玄奘的主要经历和贡献来介绍。
2、传说玄奘的成才还和一片树林有关,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正是那片林子里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3、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生命的林子》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1-3自然段——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时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1-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说说。
2、自由读1-3段,感悟玄奘辞行之决。
四、阅读感悟
1、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林子?林子里的树怎样呢?
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②交流
③出示投影
林子: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遮天蔽日
秀颀挺拔修长挺直
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描述一下这座林子吗?
⑤齐读这些词语。
2、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看这片林子呢?法门寺又是一座怎样的寺庙?快速浏览1-3自然段。
①交流
②出示投影
法门寺香火鼎盛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③法门寺为什么能成为名满天下、香客如流的名寺呢?
理解“水深龙多”法门寺因水深而龙多,反之因龙多而水深。
④就是这样一座水深龙多的名寺,玄奘却要离开,为什么?
3、法门寺和林子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应该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答案,你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法门寺和林子的关系吗?你肯定知道!
法门寺就是林子,林子就是法门寺
4、方丈带玄奘到这里来到底要干什么?
①投影出示第八段,把这段话大声读出来,感受方丈对玄奘说这段话的深刻用意。
②哪位同学能像方丈一样郑重地读一遍?
③方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重重地撞击着玄奘的内心,谁再来读一读?
5、同学们,同是一棵树,有的能成为栋梁,有的成为薪柴,这是为什么? ③从方丈的话中,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感悟出什么?
9-11
④投影出示最后一段。
齐读
玄奘悟到了„„流在法门寺潜心研读,最后成为名僧。
6、再浏览课文,也许你还能悟到很多,同学们浏览。
烛火和太阳到底有什么区别?
7、出示玄奘资料
8、文章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读题目,同学们在第一课都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把这座林子叫做生命的林子?”现在理解了吗?
9、文章学完了,玄奘的确留了下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续写
①续写
②交流:我不能离开这个群体,不能孤芳自赏,我要留下了,这时玄奘很坚决地多这个人说。
板书设计;
10、生命的林子
林子郁郁葱葱群体
法门寺水深龙多竞争
《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案教学要求: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
《生命的林子》教案教学要求: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
《生命的林子》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生命的林子李雪峰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