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教案专题_中考说明文选择题

2020-02-29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中考说明文教案专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考说明文选择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学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的文体。

2.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4.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8)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6.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7.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三、说明文基础知识概述。1.分类。

(1)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

(2)事物说明文。这类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等等。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

2.说明文的特点: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上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的语言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情况时,都要求准确无误。例如《向沙漠进军》“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这里“主要”限制说明风沙进攻最具特点的方式,“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说明数量之大。回答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首先要解释这个词说明了被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然后一定要加上这样一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另外,说明文中常常出现“大约”、“据说”、“左右”、“可能”等看起来不够准确的词语,这些词语的运用是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的句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这里“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故必须留有余地。“可算”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这也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特点。在说明文的写作中,作者如果遇到某些不可知的情况或暂时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用了这些词语,反而正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表现。

3.说明顺序。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风景名胜、实体事物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生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产品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等等。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如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中《书画的装裱》一文就多角度使用了这一顺序。首先,作者在行文的整体思路上采用了时间顺序,在说明书画装裱的历史时,作者主要从三个时间段来写:两晋到五代时期是书画装裱的初创到初发展的时期,宋代是“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的时期,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再者,仅从书画装裱的初创到初发展的时期看,作者依然选用了时间顺序,作者从两晋写到南北朝,再写到唐代,然后写到五代。这样写,避免了内容上的相互交叉,使得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同样,2010年高考语文陕西卷中对有关“书法”历史演进的说明也是从晋代王羲之入手,然后写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最后一直写到现代的各族书法家。作者以时间为脉,娓娓道来,使得行文流畅自然,事物介绍言简意赅。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概念到运用。

A、由概括到具体(一般到特殊)。如《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从总貌到具体。

B、从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表象入手,由表及里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死海不死》先说“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又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课文接着对浮力大做了科学说明,是因为死海的咸度高。

如《看云识天气》为了说明根据云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风雨这一抽象道理,先描绘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云层的厚薄、位置变化,从而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C、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部特征,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D、由原因到结果。《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E、由概念到应用。如《统筹方法》一开头便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接着指出它实用范围的广泛性,然后重点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问题。这种先概念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也属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4.说明方法。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下定义其实就是直接告诉“是什么。”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3)作诠释。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如

A、这里所说的“某种意义”,指的是能为收信者所感觉到、理解到的东西(信号或符号),反之,收信者所无法感觉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漫谈信息》

B、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奇妙的克隆》 C、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D、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食物从何处来》

E、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看云识天气》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增加准确性,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对该事物加以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6)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a、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C、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干叶7(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答题模式:通过举了......例子,真实具体的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作比较。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好处:,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1、太平洋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2、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

(8)摹状貌。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摹状貌”中。

例句

A、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B、“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C、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D、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吴冠中《桥之美》

6.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式,《什么是生态系统》采用的是分—总式;《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式递进的。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一般都是连贯式说明结构。

(4)并列式。如《松鼠》一文,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但分写部分之间呈现并列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

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四、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3.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4.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说明文的考点,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2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及顺序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第1课时)说明文基础知识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二、说明文的分......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第1课时);说明文基础知识;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根......

《中考说明文教案专题.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考说明文教案专题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考说明文选择题 说明文 中考 教案 中考说明文选择题 说明文 中考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