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正确使用成语教案_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10.30正确使用成语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复习教案 【课题】正确使用成语 【课型】 复习 【课时】1课时 【复习目标】
1、熟悉成语辨析题的命题特点;
2、熟悉成语辨析的四个方面。(对应PPT)自主复习
【第一环节】自读 自查
1.命题形式: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4选1),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2.命题特点:(1)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所考熟语一般是常用且易误易混的。尤其突出“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3)语料多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考点例析: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困难。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果不仔细辨析,就很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成语:
1.安土重迁
错例: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分析: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往别处。往往被误解为:喜欢和重视迁移。2.半青半黄
错例: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分析: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比喻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往往被误解为:脸色铁青,脸上青一块,紫一块。3.百里挑一
错例: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度缺乏。
分析:一百个里挑一个,形容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往往被误解为:少之又少。4.不刊之论
错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分析: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是说不可更改)。而例句将其误解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言论。5.不忍卒读
错例:在“文化大革命”岁月,报纸谎话、空话、假话、大话连篇,令人不忍卒读。
分析: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令人涕泪满面。容易误解为:文章枯燥乏味而使人不想读。6.不孚众望
错例: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球场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分析:指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而上句误解为:不辜负众人的期望。7.不赞一词
错例:尽管他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出色,但教练不仅不赞一词,还总铁青着脸,这使他感到很是意外和失望。分析: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赞:添加)。也指一言不发。例句误将“赞”理解为“赞扬”,将该成语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8.不足为训
错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分析: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往往被误解为:不足以成为教训。10.曾几何时
错例: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
分析: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例句错误地理解为:在很久以前。11.差强人意
错例: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 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分析: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往往将其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12.春意阑珊
错例: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分析: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往往被误解为:春意正浓。13.大方之家
错例: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分析: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不能理解为:大方的人。14.登堂入室
错例:盗贼翻过围墙,撬开窗户,径直登堂入室,盗走了大量金银首饰和现金。分析: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不能误解为:进入厅堂房屋之中。15.耳提面命
错例: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分析:出自《诗经·大雅·抑》:“匪命面之,言提其耳。”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后来用“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这里把这个成语误解为“当面诉说”的意思了。16.久假不归
错例: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分析:长期借去,不归还(假,读jiǎ,意思是“借”;归:归还)。常被误解为:休很久的假期,不去上班。
17.屡试不爽
错例:为了明天的实验测试能顺利过关,他已将要做的实验做了很多次了,可屡试不爽。分析: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往往将其误解为:多次实验都不成功。18.明日黄花
错例:老校长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分析:这个成语原出自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以后人们便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沿用至今。例句将其误解为:未来的花朵 19.七月流火
错例: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
分析:指天气渐渐转凉。例句将其误解为:天气炎热。20.三人成虎 错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分析: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多被人误解为:只要团结合作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二、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而不能说烦恼。
5、:“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相敬相爱关系融洽。16、17、18、19、20、21、三、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 “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有的 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考生要注意辨析。(1)蠢蠢欲动:
示例: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释析:“蠢蠢欲动”指敌人或坏分子策划或开始进行攻击破坏活动,是个贬义词,外商投资不是攻击、破坏。
(2)满城风雨:
示例:李师傅被评为劳动模范,同事们来庆贺,街坊邻居来讨喜糖,亲戚好友来闹酒,真是满城风雨。释析:“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含贬义,本处与句意不合。(3)左右逢源:
示例: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释析:这句是说一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而“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于褒义;二是比喻处世圆滑,属于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这句话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4)弹冠相庆:
示例在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选手终于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的愿望,对此,全国人民弹冠相庆,兴奋不已。
释析:“弹冠相庆”是指一个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是贬义词。此处不合语境。(5)道貌岸然:
示例:他,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人。
释析:“道貌岸然”是指神态庄重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多含讥讽。此处却贬义误作褒用。(6)无独有偶:
示例: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最近因成绩优异获得了特等奖学金,无独有偶,考入安徽大学的另一位同学也获得了特等奖学金。
释析:“无独有偶”的意思是虽然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跟他配得上,多指不好的事物,含贬义。所以误用。(7)指手画脚
示例: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释析:“指手画脚”形容说话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多用贬义。句中的“他”非确指,从后文“抑扬顿挫地背台词”说明他刻苦练功,从句意关系上看,此处用的是贬义色彩的“指手画脚”,故病因属于错误地理解了感情色彩。(8)好为人师:
示例:李朝声老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好为人师,甘作人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释析:“好为人师“是指愿意做人的老师,贬义。此处不当。(9)五花八门:
我们家的书柜里有很多书,有政治类,有经济类,有文化类,还有休闲类,真是五花八门。释析:“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换多端,多含贬义。用在这句话的语境中是不恰当的。(10)冠冕堂皇: 示例:不能否认,工业造成大气污染已达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纯洁的空气可供呼吸,买气将继买水之后冠冕堂皇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释析:“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盛大庄严的样子。与句意不合。(11)改头换面:
示例:据悉,到2005年,中学语文课本又将改头换面,由四种或更多新版教材代替,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又将迈出可喜的一步。
释析:此句有“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又将迈出可喜的一步”,而“改头换面”是指只改形式不改内容,多含贬义,与句意不符。(12)师心自用:
示例: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师心自用,能突破某种思维定势,克服“高原现象”,从而登上创造的新台阶。
释析:“师心自用”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此处贬义褒用。(13)倾巢而动
示例: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而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一大批赌资、赌具。
释析:“倾巢而动”的意思是“巢里的鸟儿全部出来;比喻人员全部出动(含贬义)。(14)自命不凡:
示例:我们写文章,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定是自命不凡的,否则,就根本不会动笔了。释析:“自命不凡”指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贬义。(15)趋之若骛:
示例: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骛地进入中国。
释析:“趋之若骛”是指争相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用在语境中说“著名音乐大师”不妥。(16)过江之鲫
示例:由于这次展销会上展出的多是一些大家熟悉的作家的新作品,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所以,开幕式刚一结束,热情的人们便似过江之鲫,纷纷涌向各个展台。
释析:“过江之鲫”也作“过江名士多于鲫”,形容人数很多,赶时髦,便贬义。(17)始作俑者 示例: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始作俑者,其胆识的确令人敬佩。释析:孔子说“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是最不好的人”,“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开创者。(18)翻云覆雨:
示例: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释析:“翻云覆雨”是指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19)因人成事
示例: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释析:“因人成事”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含贬义。(20)三人成虎
示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释析:“三人成虎”比喻谣传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21)无所不至
示例: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释析:“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为贬义。若改成“无微不至”就好了。(22)处心积虑
示例:人类语言竟然如此贫乏,处心积虑,搜索枯肠写出来的歌颂之辞,在这未加雕饰的自然美面前显得多么乏味。
释析:“处心积虑”是费尽心机谋划、考虑。(多含贬义)(23)八斤八两
示例: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释析:“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为贬义词,多用于贬义。(24)上下其手
示例: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释析: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贬义。联系前后语境看,应是对“反扒队员”的肯定,该用褒义色彩的词语,因此“上下其手”使用不正确。(25)巧舌如簧
示例: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释析:“巧舌如簧”形容假话说得很动听。属于贬义词,不能用到辩论会上的选手身上。(26)诚惶诚恐
示例: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释析:“诚惶诚恐”原来是封建时代官员对皇帝上奏时常用的套话,表示他们既尊敬、服从,又恐惧不安。现在泛用以形容尊敬、服从或恐惧不安到极点的样子。一般带有讽刺意味。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四、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没有错误,但从逻辑角度考虑则于理不通。因此,在成语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成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意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造成不合事理的现象。例4(2011·大纲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 A.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对象和语境很契合。B.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用在此处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这里可以用“繁琐”或“繁琐庞杂”。C.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D.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与前面的 “热闹非凡”矛盾,可用“不绝于耳”。犯了不合逻辑的毛病。【答案】 A 解题指南:
1.从意义上辨析
(1)辨源流,忌望文生义
熟语源远流长,很多来自神话、寓言、典故等等。而且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征。掌握或运用熟语时,需要我们追本溯源,准确把握和理解它的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
如: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2011·北京高考)(2)析多义,忌顾此失彼
有些熟语在演变中不断引申新义,甚至发生转义,因而有些熟语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其多种含义及其不同的使用语境。如: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3)审形似,忌混淆词义
形似的成语,往往只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却相反或毫无关联。因此,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字形,再辨析其意义,进而作出判断。如: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深负众望/深孚众望)的人。(2011·江西高考)(4)辨程度,忌轻重失度
有的熟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等弊病。
如: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复习,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5)析语义,忌画蛇添足
言简意赅是熟语的一大特点,但如果不注意对有些成语和句中的其他词语的语义作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某语意的重复。
如: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2010·湖南高考)2.从色彩上辨析
(1)析感情,忌褒贬不分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如: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2010·江苏高考)(2)看角色,忌敬谦失当
由于熟语约定俗成,某些熟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都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不能用于同学或同事间。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2010·全国高考Ⅱ)3.从用法上辨析
(1)识对象,忌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如:“汗牛充栋”指书籍;“巧夺天工”指人为,而非自然;“炙手可热”指权势、地位;“雨后春笋”指美好的新生事物或现象。而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有意搞混。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特定对象缺乏了解,就很难识破“张冠李戴”的现象。(2)知功能,忌搭配不当
熟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有的成语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如“妄自菲薄”后面就不能跟宾语,因为该成语是个动词性成语,其词义中就隐含着宾语“自”。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的错误。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②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③把握语境,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试题,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望文生......
2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一、导入: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至2002年每年都有一道题。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考点五 正确使用熟语一、熟语的定义“正确使用熟语”是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考查题型及其特点。2、激发热爱成语的热情,培养积累成语的好习惯。3、把握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六种思考方向。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成......
熟语(成语)训练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2香港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上,终审法院首席法官马道立论及“如何秉持公义”时,特别引用了一段已流传百年的演说:“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