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_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古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
了解作者描绘的秋色,并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时,通过指名朗读,检查他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检查学生自读理解情况。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进行纠正。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指导吟诵,从而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总结和朗读古诗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枫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看大家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你们知道吗?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瑰宝中的瑰宝,两首堪称经典的古诗。首先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题:山行
(课件出示)
2.交流简介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牧)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谈自己的了解)(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对本首古诗中的一个生字“径”的读与写。
(1)指名读,纠正字音。斜xié又读xiá(古音)。(2)说说字的间架结构及识记方法。(3)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检查对诗词的朗读、理解。
(1)指名读,评价、正音。(2)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三)回忆方法,复习巩固。
1.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投影出示书页)
1.解诗题
(1)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2)师小结:在山上行走。2.明诗词,悟诗意。
(1)请学生齐读1、2句,指导“径”、“斜”的读法。(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小组汇报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坐:因为。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熟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5)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师小结指导:(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赏诗境,诵诗词。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出示图,这就是杜牧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让生看图说话)
(4)指导朗读。
着重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揭示写法。
1.杜牧的《山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假如我们真的置身于这秋景中,远眺高山入云,近看枫林如焰似火,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是的,看的如此美丽的景色,每个人都会惊喜不已,由衷地发出赞叹。诗人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描写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再次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或收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意。
3、学习“霜、愁、眠、苏、寺”五个生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山行》,并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导入:今天我们同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3.板题,解题。
(二)出示诗句,检查预习。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书写。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后出示作者简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三)图文对照,理解句意。
1.让学生轻声读第一二行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是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2.在秋夜里,诗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他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又是什么?(看图)
3、看图完成练习。
4.在这冷清、幽静的晚上,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看出?使学生理解“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作者为什么还能听到钟声?说明了什么?
5.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出示: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这次请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首诗。(3)你能把作者的情感也读出来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诗,美味品读。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元代诗人马致远有诗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一样的秋景,不一样的诗人,却都有着同一样的愁绪。这就是寂寞的愁绪,是思乡的愁绪。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忧愁再次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指导朗读、诵读。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小结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乘船在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古诗。上节课课下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斜
有人家
(远景)
喜爱 枫林晚
霜叶红
(近景)
赞美
枫桥夜泊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看到的)忧愁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听到的)孤寂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我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通过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是我生怕学生对字词理解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知道点拨较多,没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最好能适时地进行小练笔的实践练习。附:
一、设计人: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冯祥云
二、设计人教学评优情况:
1、2012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我爱教师这一行(论文)》
三等奖2、2011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等奖3、2012年 4月科学优质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区 二等奖4、2010年6月
山东省教学研 究课题 《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认证为市级B级。
5、2010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等奖6、2006年10月
学具优质课《我的风向仪》区
一等奖7、2006年9月
峄城区“新课程达标课”首批验收达标。
8、2006年6月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辅导
一等奖9、2005年8月全市小学优秀论文《拼音教学中的故事资源开发》 二等奖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3 古诗两首主备学校:润州区实验小学 审核 :润州实验五语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诗句,重点理解“寒山”“生”“坐”“红于”“泊”“霜满天”“对愁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诗意。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境,体会诗人......
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诗、背诗。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
3、古诗两首(1)【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2、学会本课8个生字。 【学习重难点】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案主备人: 孙美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