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永春县 小学 语文 科教学设计
教 师:
班 级: 五年一班
日 期: 2014年春
第 三 主题单元
一、单元训练重点:
“角度”这一主题的文章突出一个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习在今后的生活中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材简析与课时安排:
本单元选编了两篇主题课文《牛与鹅》、《古诗而首》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通过“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和一把“金钥匙”开展对主题的理解思考活动。
《古诗而首》主要抒发了两位诗人登山游览时的不同感受。意在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同时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不同角度看峰、明白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着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当局着迷,旁观者清的道理。2课时 《牛与鹅》是一首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我们”害怕鹅,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重在引导学生从牛、鹅的不同认识上升到人与鹅互看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便也不同。2课时 《语文天地》复习本单元课文,学习换位思考,促进两代人的沟通。学会审题,根据题目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学写想象文,注意想象丰富合理并能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4课时
三、总课时:8课题
课题: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日常的摘录笔记。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2014.03.0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自主发言,结合学生发言点评,使学生感悟古诗的魅力。)
大家一定也读了不少的古诗,我想考考大家,可以吗?
(出示多媒体资料,结合图画诵读古诗名篇名句:《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学习情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神奇的地方,请看——
(出示飞来峰图片,了解其特点)
在我国这样神奇美丽的山峰有五座,我们今天走进的是位于浙江的一座。(出示文字资料,指名阅读,结合图片了解诗中的飞来峰)
二、作者简介
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登上了这座飞来峰,并写下了一首诗——登飞来峰。(板书题目和作者)了解王安石吗?
(学生自主交流知识积累,教师补充文字资料和王安石的画像,了解王安石生平和古诗创作背景)
三、诵读理解古诗:
1、初读古诗:看一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自由朗读)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
2、明确目标:学习一首古诗,有一些目标是必须达到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发言,明确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等目标)
3、诵读古诗:
(1)自由朗读:自己读读古诗,觉得自己读得很好了就停下。(学生放声诵读)
(2)朗读展示:读诗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正确流利是初级,抑扬顿挫是中级,入情入境是高级。你想挑战哪一级?
(结合学生的自主挑战,指导学生明确不同要级别的具体要求和实现方法。首先正确流利,要读清楚每个字,要求字正腔圆;其次抑扬顿挫要按照诗句的节奏韵律去朗读,了解七言绝句的节奏停顿,初步感悟意义停顿;最后的层次作为研读的目标,配以图片自主尝试体现情境,激发学生体会诗中深意,进而读出真正的意味。)(3)齐读汇报展示;
4、理解诗意:
(1)要明白古诗中描述了怎样的情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呢?
(结合学生发言小结出:熟读多思、抓关键字、图文结合、参考资料等方法):(2)开展自学:
明确了目标,有了方法,那就开始行动吧!。(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你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呢?听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有不同,对比讨论一下,谁说的更准确。(学生同桌或者小组内交流)
(3)组织汇报: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初步解读的成果。教师点播关键字词的理解。)
(“千寻”意为八千多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塔之高,指导学生读出那种高;补充关于“鸡鸣见日升”的传说,体现高之奇,尝试读出高之势;“不畏”与“只缘”的含义,读出其中的豁达感。)(4)情境诵读:
创编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情境,师生合作将诗句融入情境中背诵,配乐升华情感。
(王安石从鄞县任满归来,途径飞来峰,与友人一起去游玩,来到山脚下,只见云雾缭绕,王安石不禁心生
疑虑:山上有什么样的景色呢?一路拾级而上,来到山顶,抬头一看,只见——“飞来峰上千寻塔”,还有神奇的传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刚才的疑虑一扫而光,站在峰顶极目远眺,突发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感悟思想:
(1)诗中最能体现王安石登飞来峰心情的是那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其实,在王安石说出这句诗之前,他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诗,(出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渴望有人赏识,而那个人就在长安,是——皇帝,可是却总也看不见,所以特别愁苦,原因就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在两位诗人的句子中都出现了“浮云”一词,看来别有深意啊!
原来早在汉代就有人给“浮云”了一个更深的含义。(出示: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从这句话中,你明白“浮云”的含义吗?(指导学生了解“浮云”可指代“奸佞之臣”。)原来李白看不到希望的原因是——(朝中有奸臣当政)
现在,再来读读王安石的诗句,你明白他的心吗?可以和同学谈谈你的发现。
(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交流讨论,了解王安石的心声。)
(3)组织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体会王安石不怕任何阻碍,只要自己有才华、志向高,就可以得到赏识,为国家效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胸襟、气魄,王安石一直努力,最后官至宰相,主张变法改革,让当时的北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心声朗读:现在又该怎么读?(学生齐读)
三、布置拓展阅读:
王安石的一首诗为我们解开了一页诗——登高望远,感物抒怀,这样的诗作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一找,读一读,好吗?(下课!)附: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千寻塔
欲穷千里目 见日升
站得高、望得远 不畏
只缘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教学日期:2014.03.10 教学过程:
课题: 《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具准备:教学插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学板书: 题西林壁
不识(果)只缘(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作业设计:
一、选字填空。
(蜂 峰 锋)()利 山()蜜()(避 壁 碧)()玉 墙()躲()
二、课文回放。
1.“飞来峰上千寻塔,————————————”这两句诗出自《 》,作者是()朝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诗句“——————,————————”。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诗句“——————,——————”。告诉我们一条人生哲理:————————,该诗句与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课题: 牛和鹅
教学目的: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2014.03.11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五、推荐阅读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牛和鹅
怕——不怕
角
度
第二课时
教学日期:2014.03.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教学难点: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课文。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全面简洁,这两点你都做得很好。
2.根据老师的提问,用朗读回答问题。
二、根据刚才概括的内容,你有什么问题产生?出示内容。(预设:为什么怕鹅?为什么又不怕?他怎样怕鹅?)
过渡:问题提得真好!今天这杰克咱们就围绕你们提的问题进行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知品味。
1.围绕刚才提的问题,默读课文,画一画,作批注。
2.汇报。
首先咱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怕鹅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用词概括出我被鹅吓得怎么样?有感情地读出我害怕。
3.我为什么怕鹅?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个补充资料,了解一下牛和鹅的眼睛看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出示材料。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大家刘新生活什么都可以成为我们作为的素材。
4.鹅真的可怕吗?找出句子说一说。
5.小结:看来是因为我从鹅的角度看人??
过渡:后来“我“却不怕了,这是为什么呢?
6.金奎叔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勾画)
7.出示金奎叔的做法。你体会到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鹅老爷此时的表现。有感情的朗读。
8.出示金奎叔的话。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看法?作者听了此话有什么看法呢?
9.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改变事物的结果。
四、作业。
请用上“角度”一词,写一写你学了“牛和鹅”的故事后的感悟。
五、板书:
牛和鹅
怕——不怕
启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慎重地对待问题。
作业设计:
牛和鹅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1.写近义词。
挣脱()
结实()飞快()
贴着()惹怒()
故意()2.写反义词。
束缚()
答应()张开()
伸出()
结实()
故意()
二、照样子,写词语。
1.无缘无故(ABAC式)————、———— 2.摇摇摆摆(AABB式)————、———— 3.啪嗒啪嗒(表示声音)————、————
三、联系课文内容填空作答。
1.“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前者,是从()的角度看();后者,是从()的角度看(),看待事物的()不同,所得的()当然不同。
2.《牛和鹅》通过记叙我们再回家的路上,被(),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
课题: 语文天地
教学目的:
1、通过“畅所欲言”,引起学生对“角度”这一单元主题的更深理解和思考,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2、通过“初显身手”培养学生有平日里,在生活中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本单元的习作旨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行习作。
教学重难点:
结合综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从中学会换位思考,全面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日常的摘录笔记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2014.03.13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一、对比导入: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同学的作业,你们互相传阅,告诉我你想说些什么?(生说)你们知道老师要说什么吗?(师说)为什么你们和我说的不一样呢?因为你们和我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二、交流
1、回忆生活中是否有两人看待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事情(学生互相交流)
2、你当时怎么想的?
三、讨论:
有时,老师和你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意见分歧,这时该怎么办呢?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13.03.11 教学内容:初显身手
一、课前准备:学生每个人为校园画一幅画或拍一张照片。
二、展示:
三、畅谈:说说自己画这幅画的理由、拍这张照片的考虑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2014.03.14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习作内容:假如我是„„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内容,既可以把自己当成某人,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某物。
二、指导选材:
1、引导学生选准写作的角度,真正地从选择的立场出发,进行思考,充分想像。
2、要注意恰当、合理地进行表达。
三、范文引路
四、学生写作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2014.03.17 教学内容: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1、通看学生作文,找出共同的问题。
2、找出典型的文章三到四篇。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时,也要注意主人的角度,既可以和写作者站在同一个角度阅读,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行阅读。
4、集体再修改
5、誊抄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oicq”为你整理了“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陈宝霜单元备: 教学内容:《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教材......
习作三写发言稿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是写常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安排此次习作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