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_小学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2、齐读课题
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沈在/此山中。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
4、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或者借助注释理解。小组讨论,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古诗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指导学生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
师:对,时间和季节不同,景色也不同。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画杨桃)
5、吟诗
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生吟诗,指名吟诵。
6、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7、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题西林壁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刘li中心小学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
《题西林壁》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