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_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4] [5]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①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②今日嬴之为(w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③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④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⑤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⑥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课后作业。
1.归纳各段大意。
2.准备诵读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层次。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4] [5]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提问学生:
①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
②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4.练习诵读第4段。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第3、7、8三段。
2.准备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3.思考以下问题:
①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
②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3段。
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阅读第5、6段。
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三、诵读第7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四、课后作业。
1.背诵第3、7段,熟读第8段。
2.思考:①从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②从朱亥所主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③侯生为什么决定自刭,以送公子?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检查第3、7两段中的重点部分(略)。
二、诵读第8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考题,着重讨论第3段。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①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②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
讨论第3题,可以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展开辩论。这些答案是:
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然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刭为好。
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
(说明: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提醒学生要注意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参考答案是A、D两项。)
然后划分层次:①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②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③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刭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1、2层。
三、阅读第9至12段
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
③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
④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
⑤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四、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①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②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③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五、做课文后面的练习。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1)公子(2)无忌者,魏昭王(3)少子,而魏安釐(xī)王(4)异母弟也(5)。昭王薨(6),安釐王即位(7),封(8)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士以此(20)(9)而下士(21)(10) ,士无(11)贤(12)不肖(13),皆谦而(14)礼交(15)......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 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
授课日期: 月 日 周 星期《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史记》●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