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设计(一)_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设计(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选读杜甫的五首律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另外,本课的训练重点还应放在诗歌诵读上,教师引领学生在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中,更深入地掌握本课内容。本教学设计拟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着重赏读,第二课时着重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生分析、研读五首诗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背诵这五首诗,记住有关名句。2.了解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

3.了解律诗的体式、对仗和章法等常识。4.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3.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并能与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作比较。4.从比较中学会分析不同作者的不同艺术风格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2.领略《客至》中秀丽可爱的风景美,诚挚率真的人情美;《旅夜书怀》中野阔星垂、月涌江流的壮美;《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背诵并鉴赏。教学难点

对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与把握。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每首为一个学习单元,按照“学会诵读——理解内容——美读鉴赏”的程序学习。对于诗歌的鉴赏采用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感悟方法。以诵读为途径,以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教学用具

投影仪;五首杜诗的录音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从杜甫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

二、诵读,体悟情韵

(一)赏读《客至》

1.这首诗大约写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县令)相过(拜访)”。

2.诵读指导:《客至》可读得轻松些,第一联就体现出扑面而来的春天的生机和喜悦;第二联要读得顿挫分明写,体现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兴奋;第三联要读出招待客人的亲切感,喜悦之中带着自谦与愧色;末联声调上扬,语速可稍快,将喜悦兴奋之情体现到极致。本诗节拍为二二一二式。

3.理解内容,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散绎本诗。示例:

屋南屋北都萦绕着漫漫的春水,只看见成群的鸥鸟天天飞来。花间的小路不曾因为客人而清扫,茅草的院门今天才为您的光临而敞开。离城太远,盘中的菜肴没有多样,杯中的酒水因为家境贫穷只有旧醅。要是肯和邻家的老翁相对饮酒,就隔着篱笆叫他来尽最后几杯。

4.鉴赏要点 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

(二)赏读《旅夜书怀》 1.背景介绍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前一层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诗人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后一层先将自己的文名和官运作了一番比较。然后以“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2.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3.感知并体悟

微风吹拂着岸上的小草,夜晚,岸边停着孤零零的小舟。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大江奔流,水面上月光涌动。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4.鉴赏要点

体会本诗“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示例: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宇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馆、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

示例: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不是因为“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诗人好以鸥鸟自况,但前后含义不同在“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在丞文二十二韵》)中,白鸥是青年时期杜“英锋俊彩”的象征;但在这首诗里,它已成了飘泊无定的可传物了。

体会诗中词语的推敲。

示例:《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休”“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三)赏读《咏怀古迹》 1.知人论世

《咏怀古迹》是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一组怀古诗。(其三)是悼念昭君不幸身世的。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2.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缠绕之感。

3.内容感知

群山万壑都一齐奔赴荆门,生长明妃的地方还有村庄。可怜她离开汉宫,踏人渺远的荒漠,只留下了孤独的青冢面对着黄昏。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只有昭君魂魄徒然月夜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

4.鉴赏点拨

(1)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本诗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试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示例: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2.咏古、用事是古诗创作的一个常用方法,它既可打通古今时空的界线,又便于抒发不便言明的情感。如《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作者借王昭君一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份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与王昭君的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

示例: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人宫见妒,他人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咏古、用事提示:抒发了“分明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画图省识”,因统治者的怠慢和画师的贪欲,造成了一个孤单单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载;应该说作者发觉自身与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一样的胸怀美好,一样的不屈从于世俗,“一去紫台连朔漠”的“一去”表达出昭君走得很果断、很决绝;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权位与刚直的本性之间,作者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作者笔下的昭君美丽、坚贞,光照千古,又人性化地写出了她的种种愁怨。

(四)赏读《阁夜》 1.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并且,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2.知人论世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引《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旰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请用散文的语言译述这首诗。

示例: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五更天鼓角声音悲凉豪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几处夷人的歌谣响起在渔樵之间。诸葛亮和公孙述终究都归为黄土。亲人朋友的往来和信件,只好任其无声无息。

3.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用事,即用典。《阁夜》诗的三处用事妙在何处?

示例:诗中用事共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ān zhuā),蹀躞(dié xiè,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坦(徊,戴土的石山)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忧——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

(五)赏读《登岳阳楼》 1.知人论世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白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第二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结合课下注释散绎本诗

示例: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被洞庭湖分裂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就像在洞庭湖上飘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戎马战乱仍然在关山的北面。倚着栏杆我止不住泪水奔流。

4.赏读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先对本诗的层次内容进行分析赏读。

示例: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本诗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试就此点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1: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嘉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示例2:第一层的“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景人的一路坎坷就决定了他悲凉的心境“坼”和“浮”两个字无限地拓展了想像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好论天下事”。绵延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单凭作者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也只能齐聚于作者的心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将山川日月在笔下运转飞驰,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社稷不可的。诗的背景色调也由此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

示例3:《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第二课时

一、练习导入 1.《客至》(原诗略)

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相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可以看作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B.在本诗中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心情开阔、明朗、轻松、愉快。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纺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C.按照杜甫诗的结构,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前一层为“主”,后一层为“次”,因为前一层第四句“蓬门今始为君开”点出了“客至”题目的含义。

D.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友人来访,表达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之中只能以简易的饭菜和酒待客,然后又想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主诗表现了诚实率真的态度,可见诗人与“客”友情之深。

[答案]C 2.《旅夜书怀》(原诗略)

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四句,写旅夜风景,寓情于景,诗眼在“独夜舟”上。

一、二句境界冷寂,使他想到一叶小舟的孤单、渺小。

三、四句写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月光之下江水汹涌奔流,又使他想到时光迅速流逝,自己将来的生活难以预料。

B.诗的后一层是自抒胸臆。“名”只作为烘托,“官”是正意所在。

五、六句都是反语,其正面意思是说,自己正是因为诗文好而有了名声,官倒并非年老多病而罢退。由于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只能这样含蓄地写出。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后来为人称道。这两句可称“开襟旷远”,显然是写出了欣喜之情。D.这首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成,诗人借此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慨,以及飘泊无依的凄苦心情,正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答案]C 3.《咏怀古迹》(其三)(原诗略)

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诗人遭遇同昭君相似;昭君人宫见妒,他人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有“美人迟暮”之感,但又不敢怨君,只有借昭君之事抒自己的悲愤。

B.首联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坚强的性格的象征。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再从正面表现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表示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进一步丰富了她的形象。

C.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昭君不幸远嫁的原因,讥讽了昏庸的统治者。“环珮空归月夜魂”是诗人想像昭君魂魄会在月夜从空中飞回故乡。与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相似。

D.尾联写近千年来从琵琶曲调里人们能听到她的悲怨,这里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答案]C 4.《阁夜》(原诗略)

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所见所闻所感,集中地表达了感怀伤世的情怀。

B.首联交待时间“岁暮”,有韶光易逝之感;所在地为“天涯”,又有自伤漂泊之意,尾联写知交零落、音书不通,更显出内心凄苦万状。

C.颔联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之声,渲染了兵革未息、战乱频仍的气氛。又写看到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更加浓了这种气氛。

D.颈联“哭千家”写出了战乱带给广大人民的灾难。“夷歌数处起渔樵”既显示了地方风情,又形成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对比。

[答案]C 5.《岳阳楼》(原诗略)

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登楼。“昔闻”是向往已久,“今上”是夙愿得偿,洋溢着其喜洋洋的愉悦之情。B.颔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望所见洞庭湖的景观,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C.后两联抒发感慨,颈联写个人凄凉落寞,有无限辛酸;尾联说国家多难,有满怀心事,满腔悲愤。

D.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个人身世凄凉之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诗人已无家可归,无所依托,他伤飘泊,但他没有停留在个人痛苦之上,他更是以国家为念,想到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国运的艰难,诗人涕泪滂沱,声泪俱下,读之使人动容。

[答案]A

二、重点解读

请赏读五首诗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赏析体会。“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示例:此句采用宾主对话的方式,增添了诗作欢愉的情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相府打开。这两句,前后映衬,突出了诗人见到老友的满心欢愉之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示例: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为的是反衬出他孤苦的形象和无助的哀情,即以乐景写哀情。“垂”“涌”描绘了夜深入静的夜晚作者涌动的悲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示例:点明了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本句妙在本应是议论句,却依就顺应全文,按照昭君的形象绘出一个蓝本:千载以来,胡乐中诉说着她的怨恨。若作者介入描述,直抒议论,则昭君的愁怨之美就失去了古典的含蓄美感,与形象背离。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示例: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情萦绕诗人的心头。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示例:此句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在岳阳楼题诗群中处于独尊的地位。它表明:广阔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若浮其中。尤其是坼、浮两个动词的运用,把洞庭湖的无边无际、浩浩荡荡充分展示出来,可说是一字既下,后人无法更易之。

三、探究思考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明确: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喻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4.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5.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

四、总结探究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称,炼字传情,“语不惊人死不休”。为达到这一效果,作者在两个方面很用心:一是字句准确有力,给人强烈的感受;二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出新鲜易感的意境。试以《旅》诗为例说明。提示: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夜、舟,将这些景物描摹出神韵的定语是别具匠心的,纤细的草,微风吹拂的江岸,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渲染出一片凄凉的景象,怎一个愁字了得!举头望去,一番星月交辉的疏淡景致,妙在“垂”“涌”两字的运用,分别巧妙地连接了星、野和月、江这前后两个景物,又借“涌”字抒发了作者在凄清的羁旅之夜涌动的思绪,有多少心事欲诉无门。至此,诗人于孤寂的夜晚,浓墨重染一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有志男儿报国之志总是难以实现,转而靠舞文弄墨扬名实在是非我所愿,诗人惨淡的胸怀表露无遗。他打了一个比方,描绘自己的失落之情,到处飘泊像天地间的一只小鸟。

五、拓展延伸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示例: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

客至 喜,情致理趣,清新明快。板书设计二:

旅夜书怀

板书设计三:

咏怀古迹 昭君形象(侧面烘托,正面表现)

诗人的寄托(美人迟暮)

章法严密,起承转合自然合理。板书设计四:

阁夜 感伤时事而作。气象雄浑,融天地古今人事物理于一炉

沉郁顿挫:调子低沉忧心凄苦

板书设计五: 登岳阳楼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一、导入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 诵读、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 杜甫的思想。3.能力培养目标: 诗歌鉴赏。教学重点:诗意。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教学类型:鉴赏。电教或实物展......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教案示例一、导入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

《杜甫律诗五首》的教学设计

《杜甫律诗五首》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3、能力培养目标: 诗歌鉴赏。二、教学重点:诗意。三、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17杜甫律诗五首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教者:浦培根17、杜甫律诗五首教学目标指导自读,完成鉴赏练习与背诵。 教学方法自读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指导自读]客 至 一、诵......

《《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设计(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设计(一)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教学设计 律诗 杜甫 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教学设计 律诗 杜甫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