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三、背景简介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易水送别(全体朗诵)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或写作技巧

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抓住特点

白衣冠突出重点

荆轲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

(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荆 轲 刺 秦 王

精彩情节

人物性格(荆轲)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谋远虑、胸有城府

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

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

机智沉着、视死如归

动作、表情

《荆轲刺秦王》学案

一、课前自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6)使使以闻大王。

(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0)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3)拔剑,剑长,操其室。

(14)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5)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1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8)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19)荆轲废,……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指出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见燕使者咸阳宫(3)给贡职如郡县(4)燕王拜送于庭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引子(从“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开端(从“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发展(从“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高潮(从“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结局(从“ ”到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研习文章三、四、五部分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2.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提示: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3、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荆轲:

太子丹:

秦王:

樊於期:

秦武阳:

四、课堂提升

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5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顺通文意,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3.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并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确评价荆轲4.背......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备课教师:夏 维一、内容与解析 《荆轲刺秦王》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上一篇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梳理归纳,从这篇文章开始,可以锻炼......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一、導入:(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只身前往秦營,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火。)同是強秦壓境,有人選擇了遊說,而荊軻毅然選擇了提劍行刺,結果如何......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刺秦王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