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黄山奇松 》教学设计_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王芳 《黄山奇松 》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睢宁邱集镇王林小学 王芳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黄山的“奇”字为中心,展开具体描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之处。文章词如玑,景如画,写出了松树的姿态各异,美不胜收,语言的生动优美,易于学生的朗读与背诵,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理念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本着鼓励多元感悟,发展独特思维的观念,引领学生充分地触摸文本语言,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得以培养和提升。【教学目标】
l、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掌握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奇”在何处。感悟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具体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们喜欢旅游吗?在假期中,都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可是老师的机会就没有你们好了。没有“脚”福。不过,老师有眼福,看看,老师用眼睛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多媒体呈现黄山的画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用自己的声音游览和感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黄山奇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于漪老师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自由的谈话交流、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经历,通过幽默的接入语,让学生自然走进课文,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基础。学生的求知欲呼之欲出,教学的第一锤掷地有声。)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师简介黄山资料
2、师:本文课题为黄山“奇”松,那么,黄山的松树到底“奇特”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通读全文,读准句子,注意生字词。①学生自由读课文。
②再次默读课文,画出写“奇”松的句子。③在小组中交流画出的句子,再互相检查朗读。④好句子不厌百回读,指名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小组交流读,指名读等多个读书环节,引领学生充分触摸文本语言,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多次零距离对话,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那么到底哪些“奇”之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
(2)、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朗读。(真了不起,能从短短的句子中读出美的感受,能再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3)整体再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黄山的“奇”,松树的“奇”。
2、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奇松特点。
师: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于黄山的“奇”松却惟独情有独钟,那么到底松树的“奇”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松?边读课文边看图片,身临其境的感受文本。(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边读边想象作者描述的奇松内容。(2)再读此段,从图片中找出课文中描述的三种奇松。(3)找出描写三种奇松的句子,自由再读一读。
(4)指名反复读,教师相机指导此段朗读,品读文章句子。①迎客松
A、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B、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感受)C、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在悬崖上站立了那么久,一直伸出自己的手臂,迎接各国各地旅游人士的到来。现在,它是黄色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代表,你们想对它说什么?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迎客松的美句。②陪客松
A、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这个句子。(比喻 拟人)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B、这样写突出了陪客松的什么特点?(高大 茂盛)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③送客松
A、找出最能点明送客松特点的词语。(枝干蟠曲)
B、“送客松”名字的由来。(因为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C、如果你是送客松,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话呢?(引导学生想象离别的场景及其语言表达)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句。
(5)教师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黄山松树的“奇”,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三种松树的美,让人过目不忘,栩栩如生,对着图片,黑板上的词,再齐读第二自然段。尝试着结合字词背出课文。(6)齐读后尝试自由背诵。
3、学习第三自然段,拓展延伸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便听边找出本段中心句。
(2)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引读: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___,或___,或___,或___,或___,或___,有的状如___,有的形似___。
(3)教师导读,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上示句式再说一说黄山奇松。
4、再通读全文,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美”。(设计意图: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既要知其形、知其情,又要明其理。叶谰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参与体验,自主研读,通过多次的朗读,领悟文章的美,从而感知全文,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解读。)
四、总结拓展,延伸美
1、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教师总结:本文以一点突破法,从黄山的“奇“字,引出了作者要写的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语言比喻生动形象,用词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出示黄山其他的美景,让学生观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方式,尝试写一段话,具体描述自己看到的最深印象的景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流畅生动的语言,学生投入动情的感悟,再次营造了浓浓的情境课堂,展现黄山的美、奇,激起了孩子享受祖国山美,作者语言美,自己的感悟美。)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自然段,观察身边的景物,仿写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简单的作业布置,联系课文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一目了然,毕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语言,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进行课外知识补充。)【教学反思】
本课以一点突破法,通过“奇”,展现黄山美,松树美。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定教,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是平等的首席,教学既有形,又有情、有理,师生互相交流,不过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多次的朗读,让学生真切而身临其境的感受课文美。不过学生的读水平还狠欠缺,以后要加强读的方式和方法的教与学,从而在朗读中感受情感。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
置?(生答:玉屏楼)2、你从哪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3、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位三大名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呢?请......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
16、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赏读品味,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