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_蜀道难获奖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蜀道难获奖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李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因喝醉酒捞月亮而死。
传说李白出生时也带有一股仙气,据说,李白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天晚上梦见了太白星(启明星),所以就给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号“诗仙”。介绍“谪仙人”的典故。而让贺知章脱口而出“谪仙人”的就是这首《蜀道难》。《蜀道难》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蜀道难》。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看来,他的家庭可能原是一个富商。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总的说来,受纵横家及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人,写了不少诗文。据传他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不过翰林毕竟是个号称“清秘”而不预实权的职位。时值玄宗后期,老迈而昏聩的玄宗,不过利用李白的敏捷诗才,为他写点行乐词章,并不加以重用。在李白看来,他“大济苍生”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既不安于充当侍臣,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在这一时期里,由于接近了帝王权贵,观察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及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使李白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一些抨击现实的诗篇,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离长安以后,李白便长期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安史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永王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受牵连坐罪,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二、指导诵读 l.范读,学生注意重音、停顿。
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认真诵读,反复诵读,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歌风格是多样的:
2.自由读,初步感知诗歌的主体风格
指导:王维、盂浩然、陶渊明的诗可以小声读甚至默读,但李白的诗必须放声读,下面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情把握,放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3.个别读
指导:以第一句为例指导重读。
首句是感叹句,所有感叹词都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应该重读。而整个一句话是渲染蜀道“高”,突出“难”,所以“危”和“高” “难”也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也应该重读。如果全句都重读,又不能起到强调哪一个词的作用,而且也不符合汉语发音习惯。这时,我们拟借助另一种强调方式:拉长语音。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段中“轻轻地” 三个字反复出现是作者的强调所在,但若重读,又不符合“轻轻地”意境,只能用拉长语音来强调,轻——轻—— 地。所以,整个第一句可以这样读:“危”和“高” “难”重读,乎…哉”拉长语音。噫吁嚱,危乎——高哉——!——危该怎么理解?
4.齐读
指导:注意重音、节奏,并读出气势。
三、梳理全文,理清思路
师:通过我们的诵读知道,全诗主旨句是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仅出现在开头吗?
生:开头、中间、结尾都有
师:每一节都出现主旨句,也就是每一节都点题,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生:不是,每一节都有侧重点。
师:题目是“蜀道难”,每节各强调蜀道难在何处? 注意找关键词。生:第一节,强调高 第二节,强调险 第三节,强调战祸之乱
四、名句赏析
同学们再读本诗,边阅读边思考边品味,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 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雄放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友人,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六、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仗剑远游。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从此李白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纵情山水。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 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平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 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师:找出文中你所喜欢的句子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想象丰富,仅用十几个字就把“五丁开山”的民间传说得以形象的再现。
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中“悲鸟”“子规”这两个意象用得很好,意象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尤其是“子规”更是如此。
师:“子规”是哪一种鸟? 生:杜鹃
师:一提到杜鹃,你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哪一个词?
生:杜鹃啼血。
师:是啊,中国文人从古到今都有一个“杜鹃情结”,在这个小小的精灵身上凝结着多少文人的凄凉不得意之情。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让我想起老师曾给我讲过的杜甫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杜甫参加科举时,当年竟无一个中举,主考官李林甫还对皇帝美其名日“野无遗贤”。我觉得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恰当不过了。
师:怎么没有人喜欢第一句呢?“噫吁嚱,危乎高哉!” 连用叠加妙用了三个感叹词,作者还不尽兴,又用两个形容词带出两个感叹词,极力渲染“高”,突出“难”。每一位诗人都有代表其风格的句子,如李清照,如果没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没有“人比黄花瘦”她就不能成其为李清照。如苏轼,如果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就不能成其为苏轼。如柳永,如果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就不能成其为柳永。如杜甫,如果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不能成其为杜甫。那么我们的李白呢?如果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没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的李白也就不能成其为李白。
五、寓意寻真
师: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山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表达对祖国河山的一种热爱之情,那么《蜀道难》是不是像“阅读提示”中所说也表达一种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生:好像不是。
师: 对于这首诗的寓意,今人大约有三种观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送友人入蜀
3.“仕途坎坷”说 你认为哪一种最有可能?
生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为李白生长在蜀地,他歌颂蜀地的风景,纯粹是表达一种热爱之情。
生2:“送友人入蜀”。我曾在参考书上看到过有关李白在长安送一位朋友入蜀的故事,他告诫友人蜀地的艰危,劝友人及时返回。“问君西游何时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生3:“仕途坎坷”。因为唐人喜欢用山川艰险来喻仕途坎坷。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们都知道“悲愤出诗人”,《蜀道难》到底是哪一种寓意或哪一种寓意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只能根据作者的经历和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来判断。
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但这是一个终身难圆的梦,不同的是,他的梦比别人做的更自信、更辉煌。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游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赏识与举荐;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无奈,这两条路都没有使咱的李白实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于是,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他坚信 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初入长安三年,不但 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竟揍醒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 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在离开长安之前,写了《行路难》、《蜀道难》,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他初入长安,即使别的什么收获也没有,有了《行路难》、《蜀道难》他也是满载而归了。
根据李白的经历及李白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可以看出《蜀道难》的寓意应是“仕途坎坷”或“仕途坎坷”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上路有千万种,有繁华的路、清新的路、芳香的路、绚烂的路甚至梦幻的路,但是同时也有崎岖的路、曲折的路、艰难的路更有险恶的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去用心走一走李白在遥远的时空里高声吟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看看它是不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呢?
二、确定目标
让我们在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同行的时候,努力去品味诗人瑰丽的语言,用心跟随他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并把握诗人从肺腑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
板书:
1、感受语言魅力
2、体会肺腑感情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吧!来!“蜀道难”,1、2!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
2、我相信大家知道本诗的主旨句是?共出现了三次,齐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指导朗读。“噫吁嚱”。咏叹调。
②讲“危”。同意重出,可见蜀道的高不可测,直入青天。重音在“难”。
③第二句,重在过程,重音在“上”,因为有“听此”。
4咨嗟:长久的叹息,仰望青天、仰望蜀道。
⑤齐读。读完直觉得感情充沛、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就好比熔岩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李白的气势顿出。雄放基调。
3、总之,本诗主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难
四、把握诗歌层次,品味语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
(一)难,难,难,从哪些角度写的“难”?试着划分层次,把握李白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①历史②自然③人事
(二)写蜀道难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它必有最动人之处,那就找出来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跟你身边的同学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自由朗读讨论)
(三)写的好不好?
我们一起来说说它到底哪里好!(学生自由发言)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用神话故事,衬托手法,侧面描写,写高、险。
直写山高,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峻,惟其山势高峻,愈见行路艰难。
②大家感觉到了吗?我们学语文不只是学着谈论语言,更要用语言说话,语言才是我们自己的。诗是凝练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联想去还原它的意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它的意境。
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绘它的高和险。
举例:这是怎样的蜀道呢,向上看那太阳神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啊,高耸入云、上通青天,在云霄深处,有一只展翅善飞的黄鹤在那里盘旋了又盘旋;山下江水摔打峭壁,激浪排空,迂回曲折不得前行,高山险川间,峭壁之上最善攀缘的猿猱几番跳跃,几番徘徊,不时发出几声哀鸣在山川间绵延、回荡。行路之人见此等蜀道,怎不心惊胆寒,失声哀叹、脸色顿变!
这样,大家感觉到高、险了吗?③读出它的高、它的险!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①好,我们必须先理解他的手法、角度、具体语句。
“百步九折”数字式夸张: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天台四万八千丈 “扪参历井”上天入地的想象:手可摘星辰。
②青泥岭啊,山道顺着山势缠绕盘旋,百步九折崎岖艰险,山势高耸,可以在山上触摸星宿,似乎是在星星之间行走,只怕哪一步的疏忽,会坠身悬崖,仰望星空,紧张的屏住呼吸,用手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久的叹息,真是寸寸艰辛,步步胆寒,时时畏惧,如此路途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啊!
③读是唯一基本功。读读此段。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①祝┄┄早日还?不好走。不要走。
②悲——飞:山高。③号:悲号
④雄飞雌从:互文。困于此处。鸟?人?
⑤子规:人的感受。
⑥空山:王维“空山新雨后”杜甫“隔叶黄鹂空好音”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罕有人迹。空旷、孤寂、冷清、凄凉,⑦愁:山、鸟、人
⑧问问这西游之人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啊,危险可怕的路途、高峭险峻的山岩不能攀缘,无路走处寸步难行,有路走处难行寸步。山高林深处,无法飞越高山的悲伤山鸟在荒凉古木间时不时传来一声哀号,在空谷间久久回荡,就象一个被困之人在一间空屋里突然发出一声哀叹,在人的心魄间惊心动魄的回荡。更听得子规鸟啼得一声“不如归去”,让远离故乡在陌生之处奔赴前程之人有无限感伤,空旷、孤寂、冷清、凄凉,畏惧,恐怖,无以复加。
⑨读出这个味道来,指导朗读。重音“不可攀”“愁空山”声音延续也可以表示重要。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①挂——立、站。附着一点,全身悬空,下面没有着落叫“挂”,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更何况是“倒挂”,更加惊险,险峭。
②争:山高水急地势险。
③万:声响巨大。
④胡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
⑤你体会的意境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山势高峻,飞瀑从天而降,水顺山势,击打山岩,争相发出雷鸣轰响,带动山石在激流中翻滚旋转,湍急之水、滚动之石猛烈撞击两岸山崖,一刻不停奔腾跳跃,不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更有“万古传响”的震撼,使西游之人走到此等地势险要、道路险阻之处,望而心惊,动而心寒
⑥指导朗读“挂”“争”“万”
范读全诗(配乐、配图)请大家闭上眼用心去感受高峻险峭,突兀难行的蜀道的艰难。
你也心痒痒了吧!快自己蘸上饱满的热情去读吧!好,自由朗读。
五、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质疑
安旗曾谓:“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有所见,均有所得。”
1、“五丁开山”用意?开辟艰难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四川自古即以“蜀道难”著称。2000年来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蜀道,南起梓潼石牛铺,北至广元七盘关。有山高谷深、行路艰难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古代文化独具风采。
2、写剑阁含义?高明所在。我们会怎样写?联想丰富。纵横古今。
3、锦城乐,长咨嗟什么?(主题探究)蜀道难行,理想难以实现,人生艰难,为朋友担心,不被重用(学生和身边的同学商量、讨论,发表见解。并用最简洁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就象老师这样,并署名。)
六、教师问难:《蜀道难》的主题探究
蜀道虽高、险,“难”的是什么? 与其说山其高险、行路之难,不如让我们去欣赏那在险途中攀缘的身影。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李白。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 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平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 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八、背诵:
【板书设计】 蜀 道 难
李白
学习目标
1、准确美:字词 一叹 高险(惊讶)
2、生动美:方法 二叹 惊险(畏惧)
3、韵味美:思想 三叹 凶险(无奈)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
《蜀道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
《蜀道难》教学设计资兴市一中熊孝国一、教材分析:《蜀道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教版)第二单元,本课在教材中的第四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
《蜀道难》教学设计ABC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蜀道难》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