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_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七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蓟”“鹧鸪”等字。
(二)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人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初读感知。
(1)播放一节奏明快、感情愉悦的音乐,教师朗读全诗,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突出:涕泪:眼泪 却:再、还 漫:随便 青春:美好的春天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乐曲,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部地区(叛军的老巢)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③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这些生动的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比较阅读:可选诗人表现安史之乱的诗歌。)⑤诵读巩固。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激趣导入:
(1)用幻灯打出下列词语:
野草 涧水 树林 黄鹂 春雨 小舟
请同学们用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2)点评学生的描述,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山水画,旁边注一小诗:《滁州西涧》
2.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指名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诵读巩固:结合图片,当堂背诵。
(四)学习《约客》
1.导人: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2.初读感知:
(1)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
3.品读鉴赏:
(1)刚品读了一二一首写景的诗歌,再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4.诵读巩固: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心烦、焦急、失落、无奈的心情。(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如梦令》《菩萨蛮》
(一)学习《如梦令》
1.导语:你了解李清照吗?你读过她的其他词作吗?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晕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2、(1)放朗诵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答疑。
3.品读鉴赏:
①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夜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丫环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丫环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②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③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比较阅读:可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比较。
5.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全诗。
(二)学习《菩萨蛮》
1.导人:刚学完一首婉约词,再来体会一下豪放词又是何种味道。
2.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可怜:可惜
(2)简单解题。《菩萨蛮》是一首词,“菩萨蛮”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本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全首词的节奏美。
提示: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4)熟读全词,体会词人的心境。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决心。
(3)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比较阅读,讨论“思考与练习”一。5.背诵全词,体会诗人的心境。
小学语文《古代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三、学习一点诗词的......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2.背诵全部诗歌。3.品味精妙的语言。4.......
诗词五首学习重点:1、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2、记住优秀名句3、背诵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才人辈出,群星灿烂。优秀名篇,层......
诗词五首——《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作者:不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