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点评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点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文包诗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创作文包诗。
3.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结合文包诗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文包诗格式改写送别诗《赠汪伦》。
教学准备: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秋日私语》《秋思》 教学过程:
一、诗句接龙,导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出示游戏规则: 老师说前半句,生答后半句,使用拉幕遮挡出示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是什么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说说送别的地点和人物。3.简洁作者(出示李白简介)
4.扣字眼,聚光灯凸显“送”(谁来说说诗眼是什么?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解诗题(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践行)谁能在文中找到题目的意思? 生回答
5.指生在电子白板上标停顿符号,指名朗读(4人,播放音乐)6.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二、诗话互照,情景再现,体验别情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这首诗的内容都藏在课文中,下面我们就张开慧眼,开启本节课的寻宝之旅吧!
1.出示学习要求: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中与诗句对应的句子,读一读。2.学生浏览课文,师巡视指导
3.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吧。
提示从时间、地点、事情几方面说得完整、具体)
4.那么,暮春三月的长江边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多媒体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5.一个词就是一道风景,一组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用心想一想,你就能看见那美丽的画面。
6.指名读词,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如:读杨柳依依,你能看到什么?这个词该怎么读呢?听了他的朗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3.辨析“依依惜别”与“杨柳依依”中的“依依”区别之处。他们舍不得分手,是因为他们情深意重。课文用了哪些文字向我们传达了这份情感呢?请同学们(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4.学生自行阅读,并随机指导学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体会。5.反馈交流。
(1)诵读对话,品友情之真。
①指名读3节,从他们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指名分角色诵读对话。抓点:从李白的话语中,你们还听出了什么?(从“您、夫子、兄长、老师、敬仰”听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③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诗仙”李白如此敬仰呢? ④回顾诵读孟浩然诗作《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 一首《春晓》,从几岁孩童到白发老人,几乎人人出口能诵,可称“誉满天下”。就是这样一位满腹才学的孟夫子,他痛恨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李白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他的。(读诗句)崇高的人格,誉满天下的诗篇,德才兼备的孟夫子怎能不令人敬仰?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⑤指名再读李白话,你从中还能听出什么?
⑥角色体验。请两位同学谈他们的友情并分角色诵读对话。(诵读中感受李白的难舍之情,孟浩然的宽慰之意,从而进一步品味李孟之间的友情之真。)
(2)赏词析句,品依恋之浓。
①过渡:举起这杯离别的酒,万语千言涌心头。可在分手的时刻,他们为何还一会儿仰望蓝天,眺望一会儿江景呢?
②生读2节。从这一节你看出什么?抓点:抓住“有意”、“藏”字,体会李白和孟浩然无心赏景,不忍分别的情景。
③齐读2节,读中感受这藏在心底的依恋之情。
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也一起送孟浩然一程吧!全体起立,教师引读4节。
⑤李白就这样久久伫立江边,久久凝视远方,此时他会想什么? 是啊,这份留恋、牵挂、祝福,甚至惆怅和失落,就像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这如江水般深厚的情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表达得淋离尽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赏读课文,融入情景,抒发别情。
1.诗文互读,表达别情。
(1)过渡:人生难得是相聚,可叹离别多。每当亲朋好友面临分手时,我们依然会饱含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2)引读:(音乐响起)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暮春三月的长江边„„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我们还能看见„„此情此景将如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我们的心中„„
这首诗可谓“字字皆含情”,因此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而李白和孟浩然的这一段别情也成为我们中国人千古传唱的佳话。2.迁移创写,知行合一。
(1)过渡:课文学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文包诗型课文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总结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句的意思隐藏在课文中,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下面就让我们张开智慧的翅膀小组内合作创作一篇文包诗好不好?出示古诗题材:《赠汪伦》。
(2)学生组内创作。(五人小组,一人分工并汇报,其余四人各写一句))
(3)师巡视,拍摄上传 好的作品(4)交流
四、课堂检测(学生白板完成)1.伴你学第1(1)题;
2.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1)李白一直把孟浩然当作自己的(),原因是敬仰他的()和(),他们话别的场景可以用()等词语来形容。
|(2)李白举起的酒杯中包含了他对孟浩然的()情感。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句?试着写两句。()
五、课外作业
1、继续完善文包诗的创作 2.搜集描写友情的古诗
设计点评:
一、凸现教材特点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文包诗”型课文的特点,从整体入手,以诗带动文的学习,通过对文的学习,降低了诗的学习难度,做到了诗文并茂,情景同现,相得益彰。在品味诗情的过程中,老师既关注显性知识文化的积累,也关注隐性情意文化的生成。从李白的敬仰之情回溯了孟夫子的人品学品,在这样延伸的文化时空中,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文化味”。
二、注重能力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而本课教学中,默读、范读、引读促进了感悟,催生了情感,朗读的层次也从披文入情进而发展到情动而辞发。在教学中,庄小玲老师敏锐地发现文本语言的空白,并通过创设氛围,运用换位体验的方法,让学生陪伴李白送友人孟浩然。这样,学生进入了文本角色的内心,使平面的人物形象立体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所以,这一环节学生才会有“依依的扬柳似乎在拉着友人的手,不舍他离开”、“点点沙鸥鸣叫着随友人的船,似乎在为他们唱一曲别离的歌”等灵动的语言迸发。而最后创写诗意一环节中,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抒发了体验到的依依惜别之情。朗读、感悟、表达如此巧妙的结合,扣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关注情感积淀
本课教学,老师是以情感为线索来组织的,让学生入情——悟情——表情。而本课的“依依惜别情”是教师引领学生亲近语言,积累语言的“媒介”。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体验了二人的惜别之情,在诵读之中与文本、诗人完成情感碰撞。而角色的换位体验,让学生回味了生活中的许多人间真情,从而建构了积极的精神世界,升腾起多元的惜别情意。在学习中,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听说练写的无痕训练营造了发展着的情感场,使课堂充盈着暖暖的“人情味”。
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之广陵》。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饯行”“依依”和“凝......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高贵平卢青云[教学目标]一、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2、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