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李伟霞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图文

2020-02-28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李伟霞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图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李伟霞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气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介绍作者,审读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了楷书、行书成熟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散文也是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世人称之为“王右军”。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2、背景介绍

提问:大家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 1 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3、文体知识

提问:从“兰亭集序”这一标题看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

(1)字音辨识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2)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2、基础积累

(1)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流觞曲水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不知老之将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用作名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为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

(3)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

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四、教学小结

1、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感受全文情感变化,并思考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睡着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读过的,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朗读课文,研习文本(1)第一部分

①提问: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

明确:“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感受:信可乐也

②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③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整体齐读,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④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描写宴会场景。

明确:看到这幅图,我们仿佛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那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他们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小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③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②提问: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③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④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⑤拓展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 5 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⑥教师总结

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三、课后品味,布置作业

1、作业设计《兰亭集序》书、文双绝,对照《兰亭集序》字帖(冯承素摹本)学习。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字、书法知识,初步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弄懂文意,品味文中优美的景语、情语及叙事之语。

板书设计

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 乐:美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佳处: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生苦短 世事无常 痛:往事不再

生死难测

古人 悲:自我后人

《霞》教学设计

《霞》教学设计......

《霞》教学设计

《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青州三中一、程云香设计说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李伟霞.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李伟霞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图文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李伟霞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图文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李伟霞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