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0-02-28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江店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钱席 2012.11.2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2、生齐读课题,谈谈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感知文本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

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

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探究脉络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 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

(四)精读体验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五)再读体验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六)畅谈感想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七)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李想授课班级:燕蓉希望小学四一班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第七组25课。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介绍时代背景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早早的起床,不管严冬还是酷暑,刮风还是下雨都要来到学校读书,你有想过是为什么吗?请大家踊跃的发言,你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生自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文章,尤其是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爱国之心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揣摩与体会,但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中华 小学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中华 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