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精选8篇)_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1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设计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积累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句。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四月》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用用乡村四月是或者乡村四月真说一句话。(课前)2、揭示课题。
很多诗人曾经用笔描绘过乡村四月。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宋朝诗人,名叫翁卷,他和我们一样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乡村四月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把诗读正确,读流畅;读流畅的同学可以读出诗的节奏。
2、检查朗读。(分读通和读出节奏两个层次)抽读。重点指导好第二句的朗读。(蚕桑的读音,了的读音,借理解了的意思。)3.交流描写的景物。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看看这首诗诗人都画了些什么?(山陵和原野(山原)、稻田(白川)、杜鹃鸟、烟雨、人)三、品读欣赏,感受意境美
1.边读边想,浮现在你面前的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2.交流
预设1满眼绿之美
(1)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遍)(2)透过绿遍山原,你仿佛都看到哪些是绿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3)师追问:透过这片绿你仿佛还看到什么呢?(勤劳、生机、希望)预设2白满川之美
过渡:在我们眼前看到的仅仅是绿吗?(1)白满川是怎样一番情景?你的眼前仿佛都出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2)指导朗读。
这样的情景美吗?能不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绿白交融的美,读
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美。读
预设3雨如烟之美
(1)你觉得美在何处?(把雨比作了烟)(2)写雨的句子很多,你能想起哪些写雨的诗句?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借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朗读。A.这两种雨一样吗? B.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师:这样的雨是倾盆大雨,来得那么快,那么迅疾,该怎么读?(快一点,响亮一点)C.回归文本中的诗句,指导朗读。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如烟如雾雨,我们该怎么读?(轻一点,柔一点,慢一点)D.这样的雨,你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花针、细丝、牛毛)预设4子规唱之美
(1)你听过杜鹃鸟的叫声吗?(布谷)一起来叫叫吧(2)想像一下,子规在唱着什么呢? 布谷与播种,引出神话传说:
(传说炎帝为了人能吃上粮食,不停地试种,可是都没有成功。他的精神感动了玉帝。于是派神鸟来帮助他。神鸟帮助炎帝试种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间,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们飞到各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人们为感谢神鸟的帮助,便根据它们的叫声,取名为布谷鸟。)设计引读
师:在杜鹃鸟声声的啼叫声中,唤来了如烟如雾,如诗如梦的雨,此情此景,让我们化作诗句读出来吧!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慨,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如果你站在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里,你会感觉怎么样?(舒服、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陶醉)朗读
预设5劳动者之美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2)指导朗读。
师:能把这种忙碌读出来吗?(3)引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师:是啊,乡村四月闲人少,男女老少各忙各的,不信,你们看看他们是怎样书写着繁忙的乡村四月的? A.读古诗,读通。
B.想想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繁忙的?(借机理解昼.耘田.傍.绩麻等词语的意思。)C.D(3)除了蚕桑插田,除了耘田,绩麻,种瓜,人们还干什么呢?(4)朗读。
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能把这种紧张而喜悦读出来吗? 5)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3、读出美。
师:同学们对这首有了独到的理解之后,再去读读,肯定会别有一番味道。
(1)自由读、抽读、齐读、配乐读(2)背诵诗
读着读着,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的乡村四月风光图。
让我们再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
四、迁移应用,体验诗之美
乡村四月风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就让我们和下面的小朋友再次去感受一下乡村四月那份独特的美,再去感受一下诗歌独特的魅力吧。1、情景应用
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乡下外婆家玩。走进村子,只看见几位老奶奶在家,我奇怪地问妈妈:这里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妈妈说:(。)是吗?我也要和他们一起去分享劳动的快乐呢!妈妈带我来到野外里。这里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只见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妈妈笑了:我们家出了个小诗人了!结束语
那么就让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再次踏着乡村四月的脚步结束今天的诗歌之旅吧!
第2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词,能默写这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诗句,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一句过渡: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四、背诵拓展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下面让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诗歌。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热爱和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第3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对诗中的语用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语用知识点的运用。
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走进田园,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就和宋朝诗人翁卷一起走进乡村四月,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田园气息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2、了解诗人
对比李白和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吧。(课件出示翁卷的个人简介)
二、初读诗,感受诗所描绘的景象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多音字:卷、了 正音:“蚕”、“桑”是平舌音)
3.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4.接下来四人小组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可以边讨论讨论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三、品读美景。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接下来我们就逐字逐句地来细细品味诗中的美景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预设:(1)如果学生说“绿遍山原”
师:你找得课真准确,独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如果学生只写了“山原”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表示绿的词?(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试着在这段话中填入表示绿的词。
3、到处的绿,诗人却只用了一个“遍”字就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学习古诗,我们就要学会抓关键的字,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个“遍”字,那么现在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
试着把第一句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6、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雨里(出示乡村烟雨图)这绵绵的细雨,像什么?
(出示:绵绵的细雨想——————)
7、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2、乡村,忙碌的又何止四月,请看(出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一句:昼出耕田夜绩麻)你能用“才了.....又”的句式改写这句话吗?
3、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4、理解了以后,每个人对这首诗肯定都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借助你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
1、我想问问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师:正因为诗人了解热爱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所以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这样的诗句啊!
师: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课件10)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放学了,去放放风筝,想不想去?(生:想)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师: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开心的事啊。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师: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黄蝶,多么开心啊。
2、小练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第4篇: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2.掌握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掌握我国开展乡村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意义; 4.了解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实践; 5.了解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
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8.乡村建设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并由众多社会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其存在和延续的条件是一定规模的人群、相互关联的生产、消费及其他社会活动、被认同且共同遵守的规范。作业:
1.乡村社会有什么特点? 2.文化有什么特征?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基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什么异同? 5.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 2.掌握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内容 3.掌握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4.掌握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 5.了解乡村的社会结构 6.了解乡村居民的构成7.了解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乡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2.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3.社会结构的涵义 4.乡村居民的涵义与构成乡村居民是指以乡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乡村居民比乡村人口更具体、更实在、更接近现实农村生活。乡村居民的构成:
乡村居民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人组成的。5.当代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
以农为主业的劳动群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仍然以农业和相关的乡村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6.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叫做个人社会化。个人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
7.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 8.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二)学习社会规范
(三)确定人生目标
(四)培养社会角色 9.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群体的特征
2.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掌握乡村家庭和家庭的特点、结构、类型、功能 4.掌握家族的特点、功能 5.了解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6.了解邻里的特点、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夫妻关系;
第二,亲子关系;
第三,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婆媳关系;
第五,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
7.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8.家族的涵义、特点 9.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同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10.邻里的涵义、特点 11.邻里的社会功能
(1)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服务的功能;
(2)生产上互相帮助的功能;
(3)相互交流感情的功能
(4)人际间相互影响的功能;
(5)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调节矛盾和纠纷的功能;
(7)社会治安的功能。12.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因而家庭承担着众多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学习辅导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组织的构成要互 2.掌握社会组织的管理 3.掌握乡村经济组织的变迁
4.掌握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委员会 5.了解乡村社会组织类型 6.了解乡镇企业组织的兴起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组织的涵义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3.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4.泰罗制
5.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6.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7.乡村社会组织的涵义和基本类型 8.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与特点 9.村民委员会的特征 10.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11.村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本章小结:
社会组织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家长制;泰罗制;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第五章乡村社区 教学目标:
1.掌握社区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2.掌握社区与社会的异同 3.掌握乡村社区的特征和类型 4.掌握集镇的作用与特点
5.掌握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6.了解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7.了解我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4.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5.乡村社区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6.集镇的特征与作用
集镇是比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
特征:(1)它是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实际的经济实体。
(2)它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居住的社区。
(3)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比普通村庄要复杂一些。
(4)它的交通、通讯条件明显优越于普通村落社区。
作用:
(1)集镇作为周围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和政府对广大乡村的领导、管理,是依托于集镇来实现的。
(3)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
(4)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
(5)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7.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8.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2.掌握乡村消费方式的特点 3.掌握乡村的婚姻、文化娱乐方式 4.掌握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5.掌握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途径 6.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7.了解乡村劳动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生活方式的涵义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影响生活方式。
此外,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个性等等也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4.乡村劳动方式的特点 5.乡村的消费方式及及特征 6.乡村的婚姻方式及特点
7.乡村的文化娱乐方式及发展的表现 8.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目标及特征 9.实现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途径 10.建设精神文明应作的几项工作 11.促进共同富裕应作的几项工作
本章小结:生活方式是人的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人们的各种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是生活方式的最基本要素。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2.掌握社会分化的涵义、原因、过程 3.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 4.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 5.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能 6.了解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 7.了解新时期乡村阶层结构变动的特色 8.了解我国当前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分层的涵义、方法 2.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4.社会流动的涵义和功能 5.阶级的涵义
6.当代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
第一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二阶层是农民工。
第三阶层是雇工阶层。
第四阶层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五阶层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六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七阶层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第八阶层是乡村管理者阶层。7.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中的特点 8.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第二,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9.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10.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由乡村向城市流动;
行业间的水平流动;包括向乡镇企业流动、向林牧副渔产业流动、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11.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
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和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与成因 2.掌握乡村人口问题 3.掌握乡村贫困问题 4.掌握乡村教育问题 5.掌握乡村生态问题 6.掌握乡村治安问题
7.了解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问题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2.社会问题的特点 3.社会问题的危害 4.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5.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成因
第一,乡村落后的生产力。
第二,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三,乡村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第四,行政行为的失误。6.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7.人口问题
8.乡村教育问题
9.贫困问题
10.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11.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控制和特点与功能 2.掌握政权社会控制的表现 3.掌握法律社会控制的作用 4.掌握舆论社会控制的作用 5.掌握道德社会控制的作用
6.掌握乡村越轨行为的表现、成因及控制途径 7.了解制度社会控制的作用 8.了解宗教社会控制作用
9.了解习俗社会控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控制的涵义
社会控制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区维系正常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
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多重性。是指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种控制手段共同作用于同一控制对象之上,使其受到了多种手段的控制。
统一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一类社会行为应该实施统一的社会控制标准。3.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
第二,社会控制是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第三,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第四,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2.掌握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3.掌握建立乡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掌握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5.了解五保、优抚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的内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4.我国传统乡村的家庭保障方式 5.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6.原合作医疗制度解体的原因 7.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重建
8.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9.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是收入的再分配,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类型及水平与政治有重要关系,但实施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基础却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10.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
11.目前由政府倡导并力图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本章小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致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变迁的动因 2.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3.掌握社会趋同论 4.掌握依附性论 5.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
6.掌握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与支持条件 7.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了解乡村社会现代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变迁的涵义 2.社会变迁的动因 3.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4.社会趋同论 5.依附理论 6.可持续发展战略
7.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 9.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教训
10.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 11.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本章小结:所谓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第5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
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 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 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生机勃勃。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3、4句古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模仿着诗人用“才了„„又”这一句式,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耕田又种菜。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
第6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设计理念】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说、写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田园诗又是古诗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田园诗,就是赏一幅幅清和淡雅的水墨画;读田园诗,就是听一曲曲悠扬婉转的乡间小调;读田园诗,就是看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立体景。在宋朝,有一位诗人,走进了乡村四月,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激趣,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课堂)
二、简介作者
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乐清人,他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本诗以前从未学过翁卷的诗作,故此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名字即可,而教师对于作者的介绍应简短易记。)
三、初读正音,学习生字 那么,作者笔下的乡村四月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咱们来读一读。
1.请同学们齐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
2.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生字,(教师板书:蚕、桑)我们该怎样记住它们?(“蚕”是天底下最可爱的虫子。“桑”是木上三又)
3.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笔,动笔在生字表下面写一写这两个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初读诗作,要求能读正确即可,关键是在读中学生两个生字,并做到读写结合)
四、练读掌握节奏
1、这是一首七言诗,同学们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自由读,觉得自己读不好的诗句就多读几遍。
2.指名泛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文,让学生基本掌握住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为入境悟情打下基础。)
五、三读悟画
跟随翁卷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看看他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1.边读边思考,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在写什么?分别写了哪些景?谁能把这些美景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美景?这样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四月的乡村美极了,人们在四月会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后两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诗意。教师在教学中放手给学生,不用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如果教师真正放手,孩子们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六、诵读入境
乡村四月景美、人忙,让我们带着一份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带着一份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再次读诗:
这是一个清和淡雅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悠扬婉转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与赞美的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语下、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边诵读边会在脑海中呈现出诗歌描绘的乡村风光图,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
七、拓展链接
1.自古以来,多少位文人墨客用一首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你还知道哪些田园诗呢?
2.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田园生活的诗句,举行一次诗词大会。
(设计意图:拓展是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此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宋)翁卷 景美人勤
【姓名】师艳彭 潘孝丽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 【个人简介】
师艳彭,男,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九级岗位。现在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思品与社会和班主任工作。潘孝丽、女、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十一级岗位。现在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思品与社会和班主任工作。
第7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请看板书(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二、学习《乡村四月》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第一种可能,当生拍手读出节奏时: a.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b.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种可能,当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时:你读出了七言诗最常见的223的节奏再想想,还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田园诗歌淡雅、恬静、清新、自然,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方法上,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趣读、”“听读”、“背读”带领学生从音韵、画面、情感三方面去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第8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2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执教者 赵 苗
一、品悟教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充分备课。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3.学生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了解作者。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现在就请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过古人庄》(唐)孟浩然、《游山西村》(宋)陆游)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乡村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2名左右)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听录音感悟,读通诗句,勾勒田园,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请同学
们把这首
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3.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蚕
桑: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诗中有几处多音字,你们能找到吗?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
5.老师刚才听大家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让一些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6.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勒出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
于是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四、感悟赏析,走进田园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前两句诗,请说一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画出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雨如烟)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
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我们还被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伫足的脚步?(白满川)用“川”组个成语,“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里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5、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6、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子规、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如诗如画)
7、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省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8、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师: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才、又)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喜悦的心情)5.全班齐读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看到人们在忙些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地头忙开了,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种田了。)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2.“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
那样清脆响
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宋·赵师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唐)白居易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 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5.吟诵全诗。
6.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7.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对这样的田园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1.出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宋·)赵师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2.师:这是这是一幅绝妙的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七、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人勤
附诗:
纯真是童年五彩斑斓的万花筒 微笑是没有国界的快乐永恒
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 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纯真的心回归自然的源泉 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城市与乡村议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选择—读《乡村与城市》有感媒体与设计学院5122059019刘露人生中,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正是有了选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因此增添了趣味性。正如现在,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选......
城市与乡村议论文大城市资讯充足,生活多采多姿,在物质方面应有尽有,夜晚总是闪烁着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放眼望去是一座座耸立的高楼大厦有如一片城市丛林,彷佛不夜城般璀璨,可以拥有......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乡村与城市作文500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