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_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020-02-26 教学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5.语文五下《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牧童》教学反思

a.《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教学中,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是电影里的人物让他动起来,配上声音,有了色彩,那就是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附学生的小练笔:

牧 童

504 汪兆为

在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原野上长满了青青的野草,好似给茫茫的大地铺上了一张天然翠色的绿毯。晚风拂过,在安静的原野上,突然传来隐隐约约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飘逸、时而沉重。原来是一个放牧的儿童在吹笛嬉戏。牧童是在家里吃饱了饭出来的,快临近傍晚了,他还是身着自己放牧时穿的蓑衣,小秃头上戴着一个藤条编成的斗笠,打着赤脚,直接躺在无边的原野上,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圆如玉盘的月亮,仿佛在想什么,手握着长笛,嘴巴里含着一根草,用手枕着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就这样过去了,明天该怎么放牧呢?把可爱的牛儿带哪儿去呢?”......过了一会儿,他就睡着了。

牧童晚归休憩图

504 王楚君

绿草如茵,茂盛平坦的草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犹如一块巨大的绿毯,苍翠欲滴。牛羊走在上面,好像给巨大的绿毯绣上了大花。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笛声,笛声悠扬悦耳,婉转飘逸,时断时续地,隐隐约约地从远处传来,似乎在逗弄微风。天渐渐暗了下来,一个戴斗笠,身披蓑衣,穿着灰色的衣服,腰中系着一根红绳子的小牧童从远处走来。他长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手耻鞭子,一边驱赶着羊群,一边唱着牧歌,歌声清脆悦耳,如同一只快乐的小白灵。歌声荡漾在草坪上,树荫里。当牧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地上看着天空的月亮,月明如镜,好像一个银盘,也似一面玉镜。他手托着下巴,心想:月亮上是不是真有一位嫦娥仙子?好想到月亮上看他的花容月貌。要是我也有一只玉兔该多好,就可以和玉兔一起玩耍了......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此看出,这样授课的效果很不错。

b.《牧童》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童年的爱好,进而引入新课的教学。

在学生初读古诗,提示轻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此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出色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安闲的儿童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2)《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a.古诗教学历来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十分佩服那些伟大的诗人,短短几句诗文,包含的内容多,含义深刻。教学中我常常满怀激qing,入情入境。诗文教完了,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b.教学古诗《舟过安仁》一课后深有体会,这首古诗通过描写两个顽童在船上用伞借风行舟的情景过来表现渔家儿童的聪慧顽皮的性格,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其实初读这首诗时不感觉有什么情趣和深刻含义在其中,但是在备课的时候越琢磨如何教学越有兴趣,越研究其中的趣味越感觉这首诗很耐人寻味。因为在学生真正了解了古诗的内容时不是一笑了知,而是感到在两个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能起到深刻教育的意义。同时在导学中不断让孩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不仅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同时拓展了《所见》等古诗。这一课我感觉上的非常有意义,仿佛也把自己带到了童年时代。

(3)《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曹玉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前几天举行的研究课上,我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基于这一历年,课始我用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 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我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这些,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正值北宋末年,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一生坚决抗金,与抗金名将岳飞齐名。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工于词,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跟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退金心愿未了,怎么会流连田园生活?细细琢磨,我对词中的“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全词的中心词,这个醉,究竟是谁的“醉”?我反复诵读,研究资料,有了新的发现:

1、《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此时的作者心情忧闷,终日借酒浇愁,这是“醉”。

2、词的上片描写了乡村清秀的景色,下片写了三个儿子的勤劳孝顺、天真可爱,所以就有了“醉里吴音相媚好”。

3、词人看到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也陶醉了。

4、辛弃疾希望大宋处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但是,词人是否真的“沉醉不知归路”?不,他的心中仍有报国热情,还有满腔热血!他更挂念的是抗金大业,所以,他这是居安思危,忧国忧民!

——所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也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追求。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5点进行学习:

1、揭题后,问:“提到农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将孩子们带到清新秀丽的田园之间;

2、通过多形式的读词,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理解词的意思,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3、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4、推敲“最”字,感受到作者、翁媪对大儿、中儿勤劳的赞扬;

5、品“醉”字,词中的翁媪为景、为儿而醉;作者为这温馨一家而醉,为和谐的画面而醉;进而明确指出:在辛弃疾眼里,只要前方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后方的人民方才能生活安宁,能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养家糊口,这就叫“国泰民安”!这就是辛弃疾毕生追求的理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辛弃疾一生都力主抗金,希望以匹夫之责,精忠报国!让大宋江山永远如诗如画,人民生活永远安康!这就叫“居安思危”!

因为有了对教材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堂之中,孩子们与词人的精神世界也进行了一次对话,对于历史,也加深了了解。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古诗,在平日教学中是我的一个弱项。很多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诗句,不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我侃侃而谈,就是一问一答。但是当《望天门......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文的三篇古诗词都是关于景色描写的,所以在讲解中我采用了让学生三首古诗词作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讲读。并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12篇))由网友“今天喝汤喝撑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篇1:古诗三首 游......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我是来自于第三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下面我来谈一谈我设计的《古诗三首》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在以往......

《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挑战,并且还要接受更多新的挑战,而今天所面临信息化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承认,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 三首 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 三首
[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推荐
[教学心得体会]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