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重难点总结_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2020-02-28 教学工作总结 下载本文

高一历史教学重难点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高一历史教学

第一讲 有关人类的起源问题

从神话起源与科学起源两方面来讲,最后提到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开始夏王朝,与课本连接上。(详细见后附)

第二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特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在讲分封制的消极作用时,提到“楚王问鼎”的典故和《论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应出王权的衰落,分封制的破坏。

3宗法制作用讲完后,补充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祭祖大典,尊宗敬祖,清明上坟等等,凡是牵涉到血缘的追溯到西周都与宗法制有渊源。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5.补充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即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三讲 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下列问题:

1.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原因。(具体的两点:一是商鞅变法使秦朝国力大增,二是秦始皇的个人因素包括知人善用和正确的作战策略)2.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3.思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从二者的所处时代,划分基础,官员的任免和作用上来说)4.评价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课本标题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君主专制”这四个字,因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什么是君主专制,它讲的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什么是中央集权,它讲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这实际上就牵涉到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趋势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强化。这两对矛盾以后还要说到。

5.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一是首创皇帝制度,二是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学生思考为何设“三公”而非设一公,基于什么考虑---牵制相权加强皇权),三是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四是其他措施。

6.为什么说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为郡县长官都有皇帝任免,不能世袭。

7.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给学生展示秦朝的金字塔权力结构图。

8.评价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它所开创的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消极作用,容易导致君主独裁专断,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

第四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的失误。注意三省分权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

2.元代的中书省与唐代的中书省的不同:唐代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草拟政令;元代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实际上是从唐代的尚书省转变而来。

3.在讲宋元的二府制时,要补充宋太祖在加强皇权方面有很多举措:杯酒释兵权,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户部司 度支司 盐铁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在讲汉武帝解决地方问题的措施时,有两点:一是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二是划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监察地方。

5.在讲宋金时期时,补充宋代对地方控制是比较严格的:它吸取五代十国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在路这一级设四司,将路的权力一分为四:漕司,宪司,仓司和帅司。在州这一级,任命文官为知州(用文人而不用武臣),又设通判牵制知州的权力,如文件的签署必须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方才生效。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先秦时期,世官制即官职世袭,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汉武帝时确立察举制,一种自下而上的推荐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实行。将世人的德行评定为九个等级:上上品到下下品。按照品级的高低授予相应的官职,实际上这种选官制度在维护士族的地位,当时社会有两大等级:士族和庶族。为什么说是维护士族的地位呢,从评定品级的标准上可以看出,主要标准就是你的出身,门第的高低。即使你没有什么才能,但出身高贵,照样会被评为上品,做高官,如果出身低微,即使再有才能也只会被评为下品,做小官小吏。这样在当时就形成了一种局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但南北朝后期,士族地位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乱,还有就是士族的婚姻方式——近亲结婚导致后代品种不良。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至到1905年被废除。在科举制作用中补充加强了皇权。古代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跟学生介绍一下。

第五讲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军机大臣的职责: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上传下达。(实际上就是一个传达机构,有人形象的描述军机大臣的职责就是“依葫芦画瓢”)军机处的特点:简,速,密。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也恰恰反映出了一个本质问题:即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对比此时的西方社会,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实施民主改革,只有不断加强独裁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明前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它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藏转世灵童,金瓶掣(chè)签制度 第六讲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1.鸦片就是大烟,它还有一个学名叫罂粟,多么销魂的一个名字,但它带给人的危害是那么严重,近代有人对鸦片的危害做过这样的描述“竹枪一杆未闻枪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 铜灯半盏不见烟火冲天烧尽田地房廊”。

2.有关鸦片战争的经过,那打的是相当激烈,我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略”(不过有两点要提一下:一是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二是三元里民众抗英)

南京条约中哪两个条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英国发动战争的意图是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3.1844年中美 中法又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分别取得美国兵舰可以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法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永久居住,可以自由传教等。

4.鸦片战争结束后„„另外一个原因是外国的商品对中国不适用,比如进口的刀子,叉子„ 钢琴„比如衣服 中国的是长袍马褂,妇女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西方的的一般都是坦胸露背的,要是穿成这样走在街上,就能得到四个字的评语:伤风败俗。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英法不满足《天津条约》的条款,以换约为理由,再次扩大侵略。

咸丰帝慌忙逃到了热河避暑山庄,是又惊又怒,不久就死了。

5.中国近代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国文物的丢失史(四次浩劫)伦敦佳士得拍卖行 圆明园兔首、鼠首铜像被各以1400万欧元买走。

6.分析完太平运动爆发的原因后,讲到:大量证据已经证明,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犯罪活动,有组织就是拜上帝会,它是1843年洪秀全创立的一个宗教组织,1843年洪秀全在广东参加考试,第四次名落孙山,此时的洪秀全是万念俱灰,心中所有的就是仇恨了,对谁的仇恨——清政府,谁叫你不让我考上的,我要是考上的话还会有后来的造反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洪秀全看完后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就借助基督教的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自称是上帝的次子,是上帝派到中国来拯救广大穷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号召天下的兄弟姐妹一起诛杀“阎罗妖”。拜上帝会的思想其实是三种思想的杂糅:基督教教义,儒家学说和大同平均主义。大同社会比小康社会更高一级,是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社会,就像是世外桃源,在大同社会生活的人们幸福指数高达100%,人们脸上整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7.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其中西王和南王在后来的全州,长沙战役中不幸被炮弹砸死了。8.天平天国的全盛是通过三次大的军事行动来实现的,西征目的是保卫天京大本营,清除周边障碍,也就是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地主武装力量,这里面有两支较大的地主武装,一个是曾国藩的湘军,一个是李鸿章的淮军(不是淮阳的军队),曾国藩很厉害治军很有一套,人称“曾剃头”杀人如麻,他提出“捕人要多,杀人要快”逮住就咔嚓掉,但是他遇到西征军的指挥官就不行了,谁呢——翼王石达开,号称太平军的战神,鄱阳湖一战,杀的湘军鬼哭狼嚎,气的曾国藩要投河自杀,幸亏被部将一把拦腰抱住没死成。

9.天京变乱,起因是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就腐化堕落了,整天忙着大兴土木,扩充后宫,他娶了88个老婆,自己也记不清都叫什么名字,就编号,1号,2号„到88号。洪秀全不理朝政,大权就落到了杨秀清手中,杨秀清实际上很有领导才能,但这个人野心太大,看洪秀全不理朝政就想取而代之,就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怎么逼呢:杨秀清假装上帝附体,你洪秀全不上自称上帝的次子嘛,哎,现在我上帝附体了,要你封我为万岁。洪秀全就非常的恼怒,寻思着杨秀清你这也太不地道了吧,你夺权就夺权吧,你还在这跟我装爹,所以他就找来了北王韦昌辉,要韦昌辉偷偷做了杨秀清,谁知道这韦昌辉是个缺心眼,他是把杨秀清给杀了,感觉不解恨又杀了杨的家人,感觉还是不过瘾又杀了杨秀清两万余名部下„„杀了石达开的家人,韦昌辉的末日也就来了,军队将领纷纷上书要求惩办韦昌辉,不然就撂挑子不干了,洪秀全这个时候出来说话了,本来洪秀只是让韦昌辉杀掉杨秀清,谁知道找的这个杀手太敬业了,杀的人过多了,于是又把韦昌辉和他的家人都杀了„„ 天京变乱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即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10.在讲过程的“失败”阶段,其实在湘军没有攻入天京之前,天京的老百姓就断了炊了,没粮食吃,洪秀全又不肯突围,没粮食吃怎么办呢,洪秀全就让老百姓吃“天露”也就是露水,喝吧这是上帝给的好东西,喝了精神饱满跟喝了红牛似的。1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现在的农民不局限,为什么呢,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当时没有共产党所以它就显得局限了。怎样一种局限性,主要从天京变乱来说,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一家一户,不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坚定的革命信仰,不像共产党员竹签都插到手指头里面了,任然面不改色心不跳,气定神闲。那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哪个阶级没有呢——无产阶级,为什么,因为他们没钱,无产阶级嘛,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行大不了从头再来,反正本来就是一无所有嘛” 1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讲到具有革命性,反映了农民的强烈愿望,古代农民的理想生活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农夫山泉有点儿田”

第七讲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

目标式教学:1.战争的背景

2.战争的经过

丰岛海战(战争开始的标志)——平壤陆战(主帅叶志超一夜狂奔六百里逃回中国 总兵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民族英雄 管带邓世昌殉国)——辽东战役(四天三夜旅顺大屠杀,死两万余人)——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求和 日军陆海两面夹击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提督丁汝昌殉国)

3.条约内容

强调一点:三国干涉还辽 俄法德 3000万两赎辽费 反映出列强在侵略中国时有勾结又有矛盾

4.分析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有何特点?

5.同以往不平等条约相比 《马关条约》具有什么新内容?

6.你认为条约中的哪一项对中国企业发展最不利?(反映出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侵略的手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体现在开设工厂

比较说明后者方式侵略更严重

利益均沾 不止日本开设 其他列强也可以)7.马关条约的影响?

对日本: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对中国: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进程 ②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

③促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爱国斗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主要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 在讲背景时 有同学回答清政府的腐败也是背景之一 不错也可以算作,但这个清政府的腐败不光是甲午战争的背景,清政府近代一直是腐败的。

2. 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说了:你日本还是不还,再不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我们就要神张正义了„„三国以功臣自居,又从清政府手中擭取大量特权,像优先筑路权,优先开矿权,优先贷款权,清政府无钱还赔款,优先跟这三国借款,像马关条约签订后没钱赔给日本,俄法两国急人之所急,赶紧筹了一批钱贷给中国,解了清政府燃眉之急。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具体表现就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 义和团运动 ⒈兴起的原因

⒉地点:山东(为什么首先兴起在山东,山东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最为严重,甲午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再往后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割占威海卫,所以这一地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最为尖锐,为什么帝国主义都喜欢上了山东呢,山东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更为重要的是交通便利 优良的港湾 胶济铁路)⒊运动口号(扶清灭洋,“灭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说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非常尖锐,“扶清”清政府可不是个好玩意,你扶它,它反过来灭你。不是个科学口号)⒋性质

⒌抗击斗争 简单说下

⒍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自身的局限性(宣扬刀枪不入,血肉之躯怎么可能抵挡子弹,所以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⒎意义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德国人瓦德西的话)

二.

⒈动机 镇压义和团运动 进一步侵略中国 ⒉过程 1900年6月 从天津——北京 ⒊结果 《辛丑条约》

①内容 “兵民禁赌”

(最能反映洋人朝廷的是“禁”

赌 赔款四亿五千万两 中国人口当时四亿五千万)

②影响 中国的社会地位终于稳定下来了——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八讲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目标式教学

1. 同盟会成立的时间 地点 性质(为什么在东京 甲午战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选择留学日本 一探究竟)华兴会 黄兴 光复会 蔡元培 从事暗杀活动 鲁迅也曾参加光复会,听说要杀生成仁 感觉不值就退会了 2. 同盟会纲领 含义及评价

鞑虏指满清政府(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为什么没有提出反帝?宣布清政府与列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继续有效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平均地权 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国家出钱购买地主土地以此实现土地国有化 具体如何分给农民耕种没有明确的方案 而且又反对农民抢夺富人的土地 是对封建地主的妥协

评价: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也没有调动农民阶级的参与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 武昌起义的条件(两点)起义最重要的要有“人” 湖北新军积极参加革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还要有口号或“宣传” 像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军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等 都有宣传鼓动 中间补充的知识:起义过程 熊炳章 熊一枪 成立湖北军政府 不是纯粹的革命党人政府 里面涌进了不少旧官僚和立宪派人物 黎元洪

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就职 纪年换算 五色旗 红黄蓝白黑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从根本上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

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南北议和 4. 辛亥革命的意义

5. 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6. 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第九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目标式教学

1. 五四运动的概况(导火线 口号 主力和中心的转移)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高高兴兴的去参加巴黎和会了„„消息传到国内,中国的学生就愤怒了,纷纷嚷道“这怎么能行呢,一战我们也参加了啊,派了十五万劳工去了嘛,也是流过血流过汗流过泪的,现在吃干抹净了就不认账了”,那个时候的学生常常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参加五四运动的连初中生都有,你想一下现在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有的还动不动哭鼻子尿裤子呢,当时就去参加革命去了,所以有人说以前的中国人没有青春期,你像岳飞死时39,他儿子23,郑成功死时39,他儿子郑经也是23。其实中国去参加巴黎和会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当时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认为英法帝国主义会为中国撑腰的5月4号到6月3号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这一阶段杀伤力不大,北洋政府根本不买学生的账,学生斗争充其量就是罢课,你罢不罢课关我鸟事,你不学习找不到工作是你自己的事。但6月3日以后情况就变了,运动的中心转到了上海,上海是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上海的工人阶级一罢工,这些英美的大资本家就受不了了,赶紧给北洋政府施加压力说“你赶紧答应学生的要求吧,你看我这儿工人都不做工了”北洋政府一看大哥都发话了就答应吧,这样五四运动去的了初步胜利。2. 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三点)

3. 五四运动的意义 强调几点:彻底性是指参与阶层的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开端主要是因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当然在五四运动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起到了指导作用,哪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呢,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中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这两个人论学问没的说 大学教授 论人品也是一等一的。其实在当时知识分子生活是很受优待的,拿李大钊来说,当年他是北大图书馆主任,他一个月的工资150块大洋,当时一块大洋能买一百斤大米,150块就是15000斤,现在一斤大米按2块计算就是三万。这还只是他的一份工作,他还在其他大学做兼职教授,所以说李大钊年薪百万一点也不夸张,毛泽东当时也在北大工作,当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他月薪多少呢,八块 后来气不过,不干了,跑井冈山造反去了,为了八块钱造反。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就有人跟胡适开玩笑说(胡适当时是北大文学院主任,是他给毛泽东安排的工作)“你看你当时就没眼光,非给人家八块,气不过造反去了,要是给人家二十块说不定就不反了” 还有你像鲁迅 说他的文章像一把匕首一样插入敌人的心脏 鲁迅当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拿着国民政府的工资跟国民政府对着干,鲁迅北京有一套房产,有一个老婆,上海有一幢别墅,有一个情人,就这样北京上海来回跑。所以当时知识分子有钱。

4. 中共成立的条件(阶级 思想 组织和外部条件)5. 中共一大的概况(成立时间 地点 领导机构)

6. 中共二大的纲领 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基本上就是神话 中国四大神话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解放台湾和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和孙中山都有联合的意愿,中间还需要有个牵线搭桥的,就跟相亲一样需要个媒人——共产国际的推动

补充新三民主义的新 民族主义 增加的反帝的纲领 民权主义 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也就是政权建设参与的阶级更广 民生主义 增加节制资本 三者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联系在一起。

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1924—1927年我们称之为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在这期间有一个大的军事举动就是北伐。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

国民大革命运动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江泽民为南昌题词“军旗飘起的地方”

中共领导进行的早期革命斗争走苏联模式(列宁模式)在城市进行武装暴动以图夺取政权,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它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状况,中国的革命力量在农村,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毛泽东认识到这一点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遵义会议 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党开始独立自主的解决自身的问题,就像小孩有人扶着走路,现在不用扶,撒丫子就跑起来了)

第十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全面侵华的前奏(1931.9.18——1937.7.7)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1.九一八事变(蒋介石 不抵抗政策 英法李顿调查团 1932.3.1 成立伪满洲国)2.华北事变(1935年一系列事变)

3.救亡运动高涨

中共八一宣言

一二九运动

(蒋介石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4.西安事变(张学良剿共很郁闷 一商量 干脆绑了算了)各派的处理意见 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 意义

二. 全面抗战的爆发(1937.7.7——1938.10武汉会战结束)1.七七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两个战场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国军批次投入70余万兵力,为何不能一次集结 交通落后运兵不利)最后失败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林彪的一一五师 林彪负伤到苏联治病)最后失败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最后失败 武汉会战 最后失败

敌后战场:中共领导建立抗日根据地 开展游击斗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打了就跑撵都撵不上)红色经典电影 地道战 地雷战 铁道游击队(扒人家的火车,在现在就是犯法的)

两个战场的关系:相互依存 相互配合 相互支援 三.抗战胜利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略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对重庆的轰炸 迫降 汪精卫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

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抗日根据地 扫荡 三光政策

1.百团大战 运动战(听说光电线杆就拔了十几万根)

2.援缅作战 1942年 保卫滇缅公路 孙立人 国民政府二级陆军上将 “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 歼敌三万三千余人 不是他自己杀的 他指挥的军队 3.1945年8月15日 投降 4.胜利意义

5.胜利原因: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欧洲战场是主战场)

第十一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和平,但这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由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因此内战已不可避免,但蒋介石想要发动内战就需要时间去准备,因为此时他的军队都部署在大西南大后方,想要调兵需要时间。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由网友“臂臂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秦朝中央......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陈湘涛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参加工作刚一年,接的是初三的历史。边摸索边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问题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中......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的重难点(模板18篇)

计划是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有条理的行动方案,它可以帮助我们事先规划好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安排,提高效率。计划的制定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了解当前的资源和条件。以下是一......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的重难点(精选18篇)

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帮助我们更快地达到目标。了解自己的时间和资源限制,合理分配和安排计划。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计划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下面的范文,或许能......

地理重难点总结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地理重难点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一历史教学重难点总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一历史教学重难点总结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高一 难点 历史教学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高一 难点 历史教学
[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推荐
[教学工作总结]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