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_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肉袒(tǎn)
.赦免(shâ).B.妃嫔(pín).礼节甚倨(jù).C.揣度(chuǎi).汤镬(huî).D.酒酣(hān).披靡(mǐ).
秦曲(qū).璧瑕(xiá).列观(guān).诀别(juã).衣褐(yì).毋宁(wú).奏瑟(sâ).击缶(fǒu).解析:选B B项,“观”应读gu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实在,确实).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报告,回报).C.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几步).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双手捧着).解析:选B B项中的“报”意为“答复、回复”。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决负约不偿城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选B A项,辜负,对不起;违背。B项,都是“„„的原因”。C项,介词,和,跟;介词,与„„(相比)。D项,用„„的方法;目的连词,来。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B.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C.固请,召有司案图D.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解析:选D A项,“庭”通“廷”;B项,“不”通“否”;C项,“案”通“按”。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璧有瑕,请指示王 ..解析:选B A项,“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古今意义一致,认为。C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二、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耳陈余列传 司马迁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B.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C.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D.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解析:选C “后”指“后代”,应跟在“遣人立六国”后面,排除A、B两项;“敌多则力分”与“与众则兵强”句式一致,从中间断开,再排除D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刎颈交”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亦可省作“刎颈”。B.“布衣”的意思是“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用“布衣”借指平民。
C.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经常合称“六国”。当时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解析:选D “编年体”错,应为“纪传体”。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耳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未嫁张耳之前跟了一个平庸的丈夫,丈夫死后才嫁给了张耳。
B.陈余年龄比张耳小,与张耳共事像侍奉父亲那样对待张耳,两人遂结为忘年生死之交。
C.陈涉占领陈地后,拥兵数万,陈地的父老劝陈涉自立为王,认为不称王不足以镇服诸侯。
D.陈涉就称王之事问张耳、陈余,二人认为这样会使天下离心离德,可先立六国的后人为王。
解析:选A “丈夫死后”理解错误,“亡其夫”是逃离她的丈夫。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国下诏书悬赏捉拿他们二人,他俩反而也以看门人的身份下令里中的百姓去查找。
(2)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参考译文: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投靠魏公子毋忌做他的门客。张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丽,却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丈夫,(于是)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门客。她父亲的门客平日就了解张耳,于是对富人的女儿说:“(如果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富人的女儿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终于请求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张耳这时正独自逃亡在外,女方家里用大量钱财资助他,张耳因此招纳了许多远方来的门客,就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他的)名声从此变得更好。陈余,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因为他)也知道陈余不是一个平庸无为的人。陈余年龄小,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张耳,两人相互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游,(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之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一千金,捉住陈余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余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以替一个里巷看门来谋生。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错而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让(他)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余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跟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一个里中小吏手里吗?”陈余认为他说得对。秦国下诏书悬赏捉拿他们二人,他俩反而也以看门人的身份下令里中的百姓去查找。
陈涉在蕲县起义,打到陈地(的时候),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余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一见面就非常高兴。
陈地的有才能、有德望的人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来讨伐暴虐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国,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监察临视天下各路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自立为楚王。”陈涉问张耳、陈余二人,二人回答说:“秦国治理国家不施行德政,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使百姓身心疲惫,使百姓财力枯竭。将军瞪大眼睛,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的考虑,是为了替天下人铲除残暴(的秦国)。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同时)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为自己建立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秦国树敌多,它的力量就分散,我们的同伙人多,兵力就强大。如果这样,辽阔的田野上没有互相厮杀的军队,县城没有坚守城池的人,便可铲除暴虐的秦国,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建立,凭借恩德使他们服从,如果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就会被分解。”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
三、表达交流(16分)10.下面是一篇有关蔺相如的时评,其中的观点十分新颖。请你阅读相关的文字,在后面续写作者的观点,不超过50字。(4分)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的表现,充其量不过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外交大臣而已,在外交事务中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审时度势,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另一方面,更关键的则在于赵国当时有廉颇这样杰出的将领,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能与秦国一战。众所周知,弱国无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赵国若真是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时,莫说一个蔺相如,便是十个、百个蔺相如,也早被秦王杀了。
11.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6分)
《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12.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分别写出三个关键词(可以是短句)。(6分)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学的史学观:(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冰冷 必然性(历史必然性)逻辑
(2)慈悲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戏剧性
13 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容说课本文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传文学,理解字词文句的意义用法,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
练案22 廉颇蔺相如列传(2)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38分,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导学号 41594249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
练案21 廉颇蔺相如列传(1)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50分,用时40分钟。一、夯实语言基础(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41594238( A ) A.倨傲(jù) .传舍(zhuà......
《廉颇蔺相如列传》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阅读学案(4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学案【相关连接·补充资料】【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西汉......
